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掛鵲橋、種五生,這才是七夕節的正確打開方式

掛鵲橋、種五生,這才是七夕節的正確打開方式

現在中國的年輕人每年都會過「情人節」。二月十四日,是西方的情人節,寓意「愛情的節日」是男士的不二之選,他們總會把示愛、表白、求婚放在這個重要的日子裡。

假如你錯過了這個西方節日,是否還有機會彌補呢?

答案是當然有。

農曆七月七日,便是我們中國的情人節。「堪憐惜,星前月下遙相憶,年光擲,長生殿里空塵跡。」此節相傳的故事有牽牛星和織女星在鵲橋相會,還有唐明皇與楊貴妃在長生殿里盟誓的流傳,都寓意了美好的愛情。

七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七夕節自漢代以來被各朝代推崇喜愛。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便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唐太宗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這個節日有很多風俗,例如供奉摩訶羅、掛鵲橋、種五生、喜蛛應巧等。

七夕拜織女

「摩訶羅」好奇怪的名字,其實它是梵語音譯,又有磨喝樂、摩候羅、磨喝羅、摩合羅、磨合羅等多種異譯。它本是佛經中的神名,通常用土、木、玉等雕塑,以加衣飾的小人形,元朝時也被稱為巧神。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穿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做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不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七夕節臨近,城中小商販仍以蘆葦等架棚,出售摩訶羅巧神泥塑,人物大小不等,人們搶著購買,估計只有買了巧神祭拜,女孩子穿針引線的本領才會更加出眾吧。

張掛鵲橋圖也是元代七夕節風俗之一。《析津志》記載:「大都的宮廷宰輔、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盛陳瓜、果、酒、餅、蔬菜、肉脯,邀請親眷、小姐、女流,作巧節會,稱曰女孩兒節。」

關於「金盆內種五生」想來很多人甚是不解,這也是七夕節流行的習俗之一。

在七夕節前幾日,把提前挑選好的綠豆、小豆、小麥等浸在瓷器里,日日清水更換,不過幾日便會吐出嫩芽,在手裡如一隻小手,清水微波起,小手們晃來晃去,好像想抓住別人的衣襟,卻總不得逞。女孩們從水中小心撈起,讓它們排排坐,再用紅藍綵線束起來,掛在窗欞上,七夕那天,用以供養牽牛星,此風俗也叫「化生」。

七夕節還有一種習俗是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喜蛛應巧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

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

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朝視網之稀密,宋朝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朝風俗。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說《欽定憲法大綱》只是清朝政府的權宜之計?
初次接觸,蔣百里和吳佩孚之間能留下好印象嗎?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