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從探討「三代」的第二種注釋來剖析《張遷碑》碑文

從探討「三代」的第二種注釋來剖析《張遷碑》碑文

從探討「三代」的第二種注釋來剖析《張遷碑》碑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攸金群先生

攸金群:1954年生,習張遷碑40餘年,河南省書法協會會員。現居上海。

從探討「三代」的第二種注釋來剖析《張遷碑》碑文

從探討「三代」的第二種注釋來剖析《張遷碑》碑文

作者:攸金群,1954年生,習張遷碑40餘年,河南省書法協會會員。現居上海。

河南省·開封 475003

摘要:《張遷碑》中的「三代」,被有關專家學者草率地注釋為「夏」、「商」、「周」。致使碑文內容至今無法捊順梳理,表頌人物、用典無法考證,疑義互生。

探討的第二種注釋為:「古代稱三十年為一世,一世為一代」。這就是說「三代」為90年。用這個「三代」來閱讀,解譯碑文,疑義就會迎刃而解。

關鍵詞:張遷碑,注釋:三代,九十年。

從探討「三代」的第二種注釋來剖析《張遷碑》碑文

攸金群先生作品

《漢故谷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習稱《張遷碑》)自明代出土以來,在書法界被公認為是書法史上的一部名作,也是最為著名的漢隸碑之一。它的書法藝術魅力被世人公認,無可非議。但是,對它的碑文內容、用典解釋、表頌人物是哪個時代人?為何要紀念他?撰書者是誰等,眾說紛紜,褒貶不一,疑義互生。對於碑文中的諸多疑問,爭論不休,至今尚未止歇。

作為一位習書愛好者,經過多方考證,我認為《張遷碑》是東漢時期的大書法家孫興撰書(參見2011年青年文學家第12期總第417期「《張遷碑》是孫興撰書」)。此觀點正確與否,有待專家學者考證後下定論,我在此不再多談。

為了促進《 張遷碑》疑義和爭論儘快至歇,為了儘快解開《張遷碑》碑文的種種疑團,在此想談一下個人看法:要想揭開《張遷碑》碑文的神秘面紗,我們必須首先弄清《張遷碑》碑文中表頌的張遷是何其人也,給它下一個明確的定論。要想弄清張遷是何其人也,關鍵問題要弄清碑文中「三代以來,雖遠猶近」中的「三代」的真正涵義

從探討「三代」的第二種注釋來剖析《張遷碑》碑文

專家學者把「三代」注釋為「夏」、「商」、「周」。我對此註解產生了不少疑義。因為「夏、商、周」的出現,給解讀碑文帶來了很多麻煩和困惑。以「夏、商、周」三代來閱讀碑文,碑文梳理不通,前後矛盾,用典無法考證,因此疑義互生。

以「夏、商、周」三代來剖析碑文,專家學者本身就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置疑:

(1)有關學者認為「夏、商、周」三代期間和漢靈帝時期,未具體書一人,張遷碑幾代祖人,並未出輔漢名流。張遷其人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中下層的官僚地主,或是小小縣令而已,名氣不高。張遷父祖數輩皆未出現過見於經傳的輔漢名臣。

(2)有關學者提出猜想,立碑時張遷是否還活著。

(3)有關學者認為,此碑撰額者、撰書者、書丹皆無姓名,碑文中多處出現,異字同音、同義、同一個用法等現象,說撰書者「小學不休」。刻石者是「庶民」、「官奴」、「私奴」,刑徒出身的一般工匠。

從探討「三代」的第二種注釋來剖析《張遷碑》碑文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疑義?原因都出在過於草率地把「三代」注釋為「夏」、「商」、「周」。把「三代」注釋為「夏」、「商」、「周」後,碑文無法梳理,表頌人物無法確定,碑文中用典考證更是無法解讀。「夏」、「商」、「周」「三代」的注釋給予後人的永遠是難於置喙。

「三代」注釋是不是還有第二種定義,這裡邊我認為有商榷之處,很有必要再做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如果有,就找到了解釋《張遷碑》碑文的靈丹妙藥,就能揭開它神秘的面紗。那麼,怎樣注釋這個「三代」才能成立呢?

我帶著這些疑義,翻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在《論語》第二篇為政第二,第二十三章,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一文中找到了一個新的注釋答案。文中對「世」的注釋是這樣的,世:「古代稱三十年為一世,一世為一代」。這就是說,一代為三十年;二代為六十年;三代為九十年。碑文中的「三代」是否就是以三十年為一代的計算方式?如果是,這個九十年間的三代,是否可跟歷史經傳記載最多,功勛卓著的漢武帝時期的張遷相聯繫呢?帶著這個設想,我們先來印證它的時間;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2年登基稱帝;公元前118年漢武帝時期的張騫病逝。(202-118=84)約九十年。張騫正好在第三個30年中,並在其中生活了24年。從這個時間計算,張遷是第三代時期的人物是理所當然的。

從探討「三代」的第二種注釋來剖析《張遷碑》碑文

攸金群先生作品

這是不是我們要找的第二種「三代」的注釋呢?這樣來解釋「三代」是否能成立呢?此問題,我認為理由是充分的,證據是無誤的。如果能成立,我們再來閱讀碑文,眾多疑義都會迎刃而解,碑文輕而易舉地就可以捋順,梳通讀懂,用典考證就會成立無誤。

表頌漢武帝時期的張遷,可謂是名副其實:(1)張騫在漢武帝時期,兩次奉使西域,歷經磨難,不畏難苦,溝通中外,做出了傑出貢獻。而且他曾參與了征伐匈奴,是個傳奇式的英雄人物。為這樣的歷史英雄漢代名臣,刊石立表,也就順理成章了。(2)漢武帝時期的張遷是一個被經傳記載多次的大人物,《漢書》中有《張騫、李廣利傳》;《中國通史》記載了張遷兩次奉使西域的故事;《資治通鑒》第十九卷,漢紀十一有「張騫之識」專篇論述等等。這些經傳記載,足以證明張遷確如碑文所云「世載其德」,他確實是一位經傳的輔漢名臣。因此,為漢武帝時期的張遷刻石立表,理由充分,現在這樣推斷也在情理之中。

從探討「三代」的第二種注釋來剖析《張遷碑》碑文

為什麼三百多年後的東漢漢靈帝時期的官吏不惜花費重金為西漢漢武帝時期的輔漢名臣張遷立碑表頌呢?他們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我們要弄清此問題,必須先了解立碑時的歷史背景:

東漢漢桓帝、漢靈帝時期,農民無法忍受豪強地主,外戚權貴和宦官的殘酷壓榨,起義鬥爭接連不斷。從公元107年到184年,農民起義達六、七十次之多。

當時民間的歌謠說:「發如韭,割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輕。」充分表現了人民群眾的英雄氣概。

漢靈帝昏庸無能,東漢政權政治腐敗到了極點,外戚與宦官的黑暗統治造成了東漢社會的動蕩不安,東漢政權危機四起,部分官僚和士人也深感憂慮。

從探討「三代」的第二種注釋來剖析《張遷碑》碑文

當時民間嘲諷貴戚和宦官操作的選拔制度是:「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大意是:當選秀才卻沒有文化;當選孝廉的卻不供養父母;被大家頌揚為清貧純潔的人,卻像污泥一樣穢濁;那些身居高位的良將,竟膽小如雞。

統治階級中一些有識之士,把國家前途和個人命運結合起來,關心天下安危存亡,不怕觸犯權貴,勇於抵制黑暗勢力,這些具有一定意義的思想行動,突出反映在東漢末期發生的兩次「黨錮」事件中。最有代表性人物就是李膺和范滂。

漢桓帝初年,豪族大官僚李膺出任司隸校尉,主管首都的軍事和治安,懲辦了胡作非為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處以死刑。李膺在人民群眾獲得很高聲望,人們去他家受到接待,便被稱作「登龍門」。

范滂被第一次「黨錮」事件,逮捕入獄後,名聲越來越高,得到社會廣泛的同情和支持。范滂在第一次逮捕出獄回家時,迎接他的車競有幾千輛。

李、范兩人在第二次被逮捕入獄後都被迫害至死,被捕下獄遭牽連進去的「黨人」和大學士成百上千。

從探討「三代」的第二種注釋來剖析《張遷碑》碑文

東漢末年,趙壹在《刺世嫉邪賦》中對當時統治階級的腐朽,豪門貴族的橫暴,道德風尚的敗壞,進行了尖銳的批評,……坐在沒有舵的船上航行,像躺在即將點燃的乾柴上睡覺,危在旦夕。

所以,農民起來造反;上層統治者的腐朽,官場的齷齪,世風敗壞,官僚士人深感憂慮。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統治階級中的一些有識之士,以韋萌為代表的大小官吏四十餘人,為國家前途命運著想,不怕觸犯權貴,不怕被捕入獄,不顧生命安危,花費重金,東漢人為三百多年前的西漢人刊石立表,歌頌一位漢武帝時期輔漢功臣,其真正用意就是為了喚醒混君,喚起忠臣賢士。另一方面,他們追記忠臣賢士的同時,又能一泄亂世中的深沉及傷痛。撫今追昔,懷念舊國,尋求社會變革,改變社會不良風氣。就像碑文中所說:「詩云舊國,其命惟新」。了解了當時的歷史背景,東漢人為西漢人刊石立表,就順理成章了。

以上論點,論據是否成立?「三代」以三十年為一代的計算方式是否成立?張遷碑表頌的是不是西漢武帝時期的輔漢名臣張騫,個人的看法是肯定的,「三代」的第二種注釋是可以成立的。「張遷碑」表頌的就是西漢武帝時期的輔漢名臣張騫確定無疑。把這個問題確定下來後,再來閱讀碑文,內容易懂,用典考究無誤。疑義就會自然消失。撰書者孫興在碑文中大量運用《詩經》、《論語》、《道德經》等古典名著,特別是運用《詩經》語句多達十句之多,稱他為「披覽詩雅」一點也不誇張。他不是小學不休,而是一位的書法藝術超神入化,絕倫逸群,知識淵博、精通歷史的東漢時期的書法大家。

從探討「三代」的第二種注釋來剖析《張遷碑》碑文

君諱遷與張騫是否同一人呢?這個問題必須從張遷碑的書法藝術說起,張遷碑的書法內容高雅、用筆精到、結構美觀、章法精絕,墨色豐富、神采飛揚;它的書法藝術功力、書寫表現力、創造力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空前絕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固其博大中正的藝術魅力無數習書者無不為其傾倒、推崇備至。

《張遷碑》為什麼有如此強勝的生命力,它的關鍵所在就是緊緊抓住了變化是書法藝術中的生命這一主線。《張遷碑》充分利用了筆畫變化、字型變化、濃淡變化、疾徐變化、欹正變化、布白變化等等,各種手段,有序協調,把字的整體統一性和靈動感,處理的十分微妙含蓄。

遷與騫就是《張遷碑》字型變化的需要,整篇碑文中,遷字出現三處,三個「遷」字無一雷同。這種異字同音同義的應用,不是《張遷碑》的專利,《詩經》、《道德經》、《論語》等名著中都使用,不足為怪。

這種異字同音同義的大量使用,還有它的一個歷史原因;西漢武帝在張遷輔佐下,廣通風俗,地域遼闊,邦畿千里,少數民族眾多,各地使用各地的文字標準,異字同音同義字大量存在。文字沒有統一規範,使用混亂。到了漢靈帝時代,社會動蕩不安,文字制度的規範,無人問及,文字使用更加混亂。這就給撰書者孫興充分利用字型變化,增添了更大的展示藝術魅力的空間,整篇碑文找不到一個字型相同,筆畫相同的文字,充分彰現了一個大書家的藝術魅力。這就是《張遷碑》有強大生命的根本原因所在。異字同音同義字的使用,普遍存在,容易理解。所以說,君諱遷與張騫是同一人也。

從探討「三代」的第二種注釋來剖析《張遷碑》碑文

我認為時至今日,撰書者,表頌者等疑義都應該確立。用第二種「三代」註解閱讀碑文容易梳理、讀懂。《張遷碑》碑文的疑義,爭論也應該止歇了。給後人一個明了的解讀,我們這一代人,在《張遷碑》真偽、疑義的討論中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讓後人讀懂《張遷碑》碑文,記住漢武帝時期的張遷這位輔漢名臣,記住東漢時期撰寫碑文的大書家孫興。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和看法,本人文化知識淺薄,不免會出現行文用事之錯誤,敬祈專家學者斧正。

參考文獻:

[1]《張遷碑》介紹與書法藝術價值淺析[J].泰山文化. 2009.

[2]關於《張遷碑》若干問題的思考[J].吉林大學估計研究所.

[3]《張遷碑》全文及釋義.

從探討「三代」的第二種注釋來剖析《張遷碑》碑文

作者給小編留言

作者讓小編更加尊重這些做學問的人!致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距今已經有900多年歷史的趙佶草書團扇
畫家於小冬——我的素描訓練辦法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