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無名之輩引發的疑惑,原本被張遼斬殺,卻為何又倒在夏侯淵槍下

一無名之輩引發的疑惑,原本被張遼斬殺,卻為何又倒在夏侯淵槍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發生在官渡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張郃、郭圖、蔣奇和張遼。原文如下:

卻說袁紹在帳中,聞報正北上火光滿天,知是烏巢有失,急出帳召文武各官,商議遣兵往救。張郃曰:「某與高覽同往救之。」郭圖曰:「不可。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張邰曰:「非也。曹操多謀,外出必為內備,以防不虞。今若攻操營而不拔,瓊等見獲,吾屬皆被擒矣。」郭圖曰:「曹操只顧劫糧,豈留兵在寨耶!」再三請劫曹營。

紹乃遣張郃、高覽引軍五千,往官渡擊曹營;遣蔣奇領兵一萬,往救烏巢。且說曹操殺散淳于瓊部率,盡奪其衣甲旗幟,偽作淳于瓊部下收軍回寨,至山僻小路,正遇蔣奇軍馬。奇軍問之,稱是烏巢敗軍奔回,奇遂不疑,驅馬徑過。張遼、許褚忽至,大喝:「蔣奇休走!」奇措手不及,被張遼斬於馬下,盡殺蔣奇之兵。又使人當先偽報云:「蔣奇已自殺散烏巢兵了」。袁紹因不復遣人接應烏巢,只添兵往官渡。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接受許攸的建議,親自率部偷襲烏巢,不但燒毀袁軍糧草,還生擒了袁紹大將淳于瓊。袁紹得知烏巢被燒,猶豫不決,最後派張郃、高覽偷襲曹軍大營,命蔣奇支援烏巢。不但張郃、高覽偷襲不成,蔣奇也在途中被張遼所殺。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蔣奇面對張遼突擊時的反應,叫做「措手不及」, 意為事情來得突然;來不及應付。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元代無名氏雜劇《千里獨行》中的「咱今晚間,領著百十騎人馬,偷營動寨,走一遭去,殺他個措手不及。」

小說的這個情節中一共有兩個小故事,一是曹操火燒烏巢,二是張郃和高覽襲擊曹軍大營,三是蔣奇增援烏巢被殺。在這三個故事當中,與歷史原貌相吻合的是前兩個,第三個則是小說家的虛構。

首先來說說第一個小故事——火燒烏巢。這個故事的出處是《三國志?武帝紀》注引《曹瞞傳》。該傳載:「公大喜,乃選精銳步騎,皆用袁軍旗幟,銜枚縛馬口,夜從間道出,人抱束薪……既至,圍屯,大放火,營中驚亂。大破之,盡燔其糧谷寶貨,斬督將眭元進、騎督韓莒子、呂威璜、趙睿等首,割得將軍淳于仲簡鼻,未死,殺士卒千餘人,皆取鼻,牛馬割唇舌,以示紹軍。」

第二個故事——張郃與高覽偷襲曹軍大營,也是歷史的真實,出自於《三國志?武帝紀》。該傳載:「紹初聞公之擊瓊……乃使張郃、高覽攻曹洪。郃等聞瓊破,遂來降。」從這個記載來看,當袁紹得知烏巢被燒,還是作出了反應的。之所以派張郃與高覽偷襲曹軍大營,原因是認為此刻曹軍主力隨曹操前往烏巢,大營必定兵力空虛。其實這是個嚴重誤判。因為曹軍主力仍然留下大營之中,曹操只帶了五千兵馬前去烏巢。

至於第三個故事——蔣奇增援烏巢,這是小說家的虛構。《三國志?袁紹傳》載:「會紹遣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北迎運車,沮授說紹:『可遣將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斷曹公之鈔。』紹復不從。瓊宿烏巢,去紹軍四十里。」這也就是說當淳于瓊率領一萬大軍押送糧草前往烏巢之時,沮授提醒袁紹讓蔣奇率部沿途保護,防止被曹操偷襲。不過,袁紹並沒有採納沮授的建議,最終才導致烏巢被燒。而此時袁紹也並沒有讓蔣奇增援烏巢。很有可能是小說家在這段史料時靈機一動,故意將蔣奇拉進了增援烏巢的戰鬥中,並讓他死在張遼手裡。

說到蔣奇這個人物,還有一件趣事。上面提到,在真實的歷史當中,蔣奇並沒有參與烏巢之戰。而在《三國演義》中,他死於張遼之手。不過到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當中,蔣奇的命運卻有發生轉變。他沒有死在張遼之手,而是被夏侯淵所殺。令人疑惑的是,當時《三國演義》劇組邀請了多位三國學界的頂尖專家,為何會如此大意改動原著中這個無關痛癢的情節呢?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孫堅驍勇善戰,卻為何會喪命於無名小卒之手,兩個字足以概括
周瑜討不回荊州,除劉備諸葛亮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大阻力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