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上海巴斯德所研發出在惡性瘧原蟲中進行基因編輯的新型遺傳操作工具

上海巴斯德所研發出在惡性瘧原蟲中進行基因編輯的新型遺傳操作工具

12月24日,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陸斌研究組題為Epigenetic editing by CRISPR/dCas9 in Plasmodium falciparum 的最新研究成果。

瘧疾與艾滋病、結核病一起被列為全球三大傳染性疾病。瘧原蟲是引起瘧疾的真核病原微生物,其中惡性瘧原蟲的感染致死率最高。分子水平的遺傳操作是研究惡性瘧原蟲病理學以及抗藥機制的重要工具。然而,瘧原蟲中通過同源重組機制進行基因修飾的效率極低,而且惡性瘧原蟲缺乏可運行RNAi機制的關鍵原件,因而對瘧原蟲的研究急需發展一種高效簡便的基因編輯工具。

Cas9的兩個關鍵酶活位點被突變後的dCas9保留了結合DNA功能,但是失去了切割DNA的功能。將dCas9與一些表觀遺傳修飾因子相偶聯,可以高效地對特定基因進行轉錄水平的調節。江陸斌研究團隊利用CRISPR/dCas9系統,在惡性瘧原蟲中成功構建了基於表觀遺傳修飾的新型基因編輯工具。分別將dCas9與惡性瘧原蟲乙醯轉移酶(PfGCN5)和去乙醯化酶 (PfSir2a)融合表達。在特異性sgRNA 的引導下,dCas9重組蛋白可以在靶基因的轉錄起始位點(TSS)附近特異性調節染色質組蛋白乙醯化修飾水平,從而控制該基因表達的沉默或激活。運用此新型CRISPR/dCas9技術,該團隊分別對惡性瘧原蟲感染人體紅細胞的兩個關鍵基因PfRh4和PfEBA-175成功地進行了表達調控,並誘導出相應的感染表型的變化。在此基礎上,該團隊進一步鑒定出惡性瘧原蟲生長必需基因PfSET1參與調節惡性瘧原蟲紅內期生長過程的分子基礎。該研究成果為惡性瘧原蟲基因編輯提供了新的有效的遺傳操作工具,為惡性瘧原蟲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提供了強大的遺傳操作系統。

博士研究生肖波為該文第一作者,江陸斌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R01)等的資助。

圖A: CRISPR/dCas9-GCN5 系統激活基因表達示意圖與激活惡性瘧原蟲Rh4基因表達;圖B: CRISPR/dCas9-Sir2a系統抑制基因表達示意圖與抑制惡性瘧原蟲Eba-175基因表達。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打呼嚕,或給女性帶來更大的心臟病風險
每日簡單冥想,或減緩痴呆症的發生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