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漢帝國軍事分析:築城防禦(下)

漢帝國軍事分析:築城防禦(下)

到了明清兩代,由於火器大 量應用於攻防戰鬥,促使漢家王朝 的築城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改進。這 方面的典型就是明代的南京城和北 京城。南京城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後 費了很大心血,建築起來的。其城 池首先是從便於防禦作戰的角度出 發,利用依託山川、湖泊、江河的 有利地勢建成的明代皇都。南京城 包括宮城、皇城、都城和外廓等四 重城垣,並且通過引長江水溝通了 秦淮河、金川河、玄武湖和燕雀湖 等三道護城河水。宮城位於城池的 東部,與東面的朝陽門鄰近。宮城 外面是近似方形的皇城,其城牆長 度為9千米,南北長2.5千米,東西 寬2千米,共有城門6座。皇城原來 的位置是燕雀湖的低洼沼澤地帶, 朱元璋不惜動用幾十萬勞役挖三山 土石填平,即所謂的「搬三山填燕 雀」。皇城外面的都城呈西北狹 長、東西略窄的不規則外形,四面 環水,其東、北、西三面依靠險峻 的山地作為依託。東面構築在鐘山 余脈的富貴山上,北部向西跨覆舟 山和雞籠山,西北部的獅子山到西 部的清涼山。都城城牆周長為34360米,連同瓮城全長37 140米,城 牆高14~21米,基寬14米,頂部寬 4~9米,使用花崗岩和石灰岩的條 石做基礎,一般深入地下2~3米, 有的地方甚至深達12米多。其上使 用大城磚內外包砌,其內用黃土摻 碎磚石分層填築夯實,磚縫灌漿勾 抹嚴實。

漢帝國軍事分析:築城防禦(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南京城牆構築十分堅固,是目 前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古城牆之一。 都城城牆上有13座城門,其中三山 門、聚寶門(即今天的中華門)和 通濟門因城外地形不夠險峻,而進 行了特別加強。具體方法是在三座 城門的內側分別構築了內瓮城, 其中聚寶門的內瓮城今天仍保存 得比較完整。聚寶門的內瓮城呈方 形,其城牆與外城牆一樣高度均為 21.45米。瓮城由一道主城牆和三 道瓮城橫向牆組成,因此圍成一個 「目」字形結構。內瓮城有4道城 門,東西兩道兵馬道,內登城坡道 和27個藏兵洞,構成一個小而齊全 的防禦體系。也就是說,攻擊一方 想要攻入聚寶門,就需要連續突破 4道城牆和3個瓮城的防禦才能達到 目的。而藏兵洞內可以囤駐守城部 隊的預備隊(27個藏兵洞合計可屯兵3 000餘人),在城牆吃緊時可 以迅速沿著兵馬道上城增援。聚寶 門前後各有秦淮河和內秦淮河為護 城河和內塹,更是增加了其防禦穩 定性。在主城門的門洞里,由鐵皮 包裹的第一道城門厚達35厘米,而 且在其後面還有一道千斤閘,用 以在敵方攻破城門時迅速放下起 到第二道城門的作用。長達52米的 門洞,也可以供守軍在其內堵截敵 軍之用。在三個瓮城之中,守軍也 可以將前後閘門放下,將敵軍徹底 截斷,形成「瓮中捉鱉」之勢。這 樣一來,攻擊一方需要連續克服秦 淮河、四道城牆、三座瓮城和內秦 淮河的阻擋,才能攻入城內,而這 無疑是非常困難的。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南京城又增加了一道 外城,其目的主要是擴大防禦縱 深,控制外圍的一些重要制高點, 如能直接瞰制京師城池的鐘山、北 部臨江的燕子磯和幕府山、南部的 雨花台和七瓮橋等處。此舉的另一 層用意是,可以增加南京被圍困時 的生存空間。南京的外城主要是以 土牆為主,在外城城門附近則用磚 包砌,其總長度為60千米,以磚包 砌的長度約佔三分之一。

漢帝國軍事分析:築城防禦(下)

朱棣發動「靖難之 役」奪取皇位後,即將都 城由南京遷往北京。北京 城的建設一直持續到嘉靖 三十二年(1553年)才告一 段落,自此之後再沒有什 么變化。與南京城類似, 北京城也有四重,即紫禁 城(宮城)、皇城、內城 和外城。紫禁城即我們所 熟知的故宮,其城牆周 長3 400餘米,南北長961 米,東西長753米,城牆 高10米,基寬8.6米,頂 部寬6.6米。紫禁城四角 上的角樓可對周圍進行有 效觀察,與城牆配合可以 封鎖控制環繞紫禁城的護 城河,以此嚴密守備宮城安全。皇城則套在紫禁城外面,周 長9千米以上,城牆高5.8米,基寬 約2.1米,頂寬約1.7米,其作用是 護衛紫禁城和支援內城作戰。內城 原稱為京城,實際上就是明朝前期 的北京城,後來有了外城,京城才 改稱內城。內城是北京城防禦體系 的主體,主要防禦設施包括城牆、 城門、敵台、角樓、鐘鼓樓和護城 河等。內城城牆周長達25千米,高 為13米,底寬19.5米,頂部寬度達 到了16米,可以容納更多的守軍和 放置更多的守城器具。城牆的結構 是外層包砌2米厚的城磚,基礎則 是順向砌築的2米高的石條,內層 是分層夯實的黃土。因此,北京 城的內城牆非常堅固。內城共設有 9座城門,其中的正門叫正陽門, 為全城最高的建築。正陽門的城樓 有3層飛檐,屋脊高約42米,門洞 寬達7米,高10米。正陽門前面構 築了一座瓮城,以加強其防禦力, 這就是今天的北京前門。這座瓮城 上有高達35.5米的箭樓。這樣的配 置使得本來是薄弱之處的城門,成 了可以獨立戰鬥的堅固支撐點。此 外,內城四角還建有角樓,城牆上 有172座間隔為60~100米的敵台, 可以對攻擊城牆的敵軍形成交叉火 力。由於火器的發展,北京城護城 河與城牆的距離有所增大,為50米 左右。護城河的寬度為30米,深度 為5米。外城是為了遏止不斷侵擾 內地的蒙古騎兵而增建的。嘉靖 三十二年,明世宗時開始修築外 城,因財力限制放棄在內城四周築 城而只在南郊修築了外城,使北京 城的平面形狀近似「凸」字。外城 有城門7座,均有瓮城加以防護, 瓮城上也建有高大的箭樓。其城牆 周長為15千米,高6.5米,底寬6.5 米,築有敵台60座。至此,北京城 已經形成一個工程設施完善,由多 道城垣和溝池構成的完整的環形防 御體系,大大提高了防禦穩定性, 為明朝多次依託堅城抗擊蒙古騎兵 和清軍進攻奠定了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的精彩文章:

「豬灣入侵」:美古關係是如何跌入冰點?(中)
綜合國力的較量:發展中國家

TAG: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