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小兒發熱為什麼不能過早使用退燒藥?

小兒發熱為什麼不能過早使用退燒藥?

近日讀到台灣名醫馬光亞中醫的醫案,其中治療小兒麻疹的過程非常詳盡,摘錄於此(藍色字體為馬光亞先生論述中摘錄及整理部分):

一、麻疹早期最忌疹毒內閉,以宣毒發表為要。

麻疹的治療要點以宣散解毒令其出透為要,麻疹發熱要養陰保肺,出疹之處,尚未過膝,足部未見,過用寒涼,麻疹被遏,不能出透,易導致咳嗽,甚至肺炎。麻疹半隱,疹毒內逼,宣毒發表湯加味。

案例:一患兒,出麻疹之初。尚未過膝,足部未見。家人即給他茅根煎水服用,過用寒涼,麻疹被遏,不能出透。一時咳嗽甚劇,送往醫院,隨注射一針治療咳嗽。其結果,非但咳嗽增劇,而且發生異樣,忽然大呼腹痛,再望患兒,麻疹已經半隱,此為疹毒內閉之故。

處方:麻黃1.5克,荊芥2.4克蟬蛻2.4杏仁2.4牛蒡子2.4葛根2.4連翹2.4浙貝2.4陳皮2.4白芍3炙甘草1.2 水煎服。

外用:蘇葉60克,生蔥60克,煎水,用厚毛巾蘸此水濕敷患兒腹部。

第三日,方來複診。當患孩腹部覆上蘸有蔥蘇水之毛巾時,腹痛即輕,停止呼痛;服藥之後,麻疹始出至足部。全身疹子又見顏色紅活,咳嗽亦大減。再處方一次即愈。

臨床不要以發熱為懼,誤用寒涼,致使麻疹遏伏。誤治使麻疹內逼,輕者導致咳嗽,重者會導致腹痛。早用,過用寒涼,麻疹出勢受挫,麻疹被遏,肺熱不得外泄,必興咳嗽之災。抱薪救火,見咳止咳,把病推向深重。出疹要鮮艷紅活,誤治讓疹子中途隱沒,危害重重。

麻疹為肺熱,肺主皮毛,如麻疹能充分從皮膚透出,變為順正。預後良好。古中醫治療麻疹之要訣,為令麻疹出透,臨床不要以發熱為懼。誤用寒涼,致使麻疹遏伏,導致麻疹咳嗽,肺熱被遏。

麻疹初起,如何辨識?

查耳後、鼻端、頭額、胸部、背部、腰腹及手足咸現紅顆,方為出齊。尤以頭面出多為好,顆粒頂尖、細小、勻紅為好。

假如出之不順。發生劇咳、乾嘔、悶亂等現象,即為險證。更為兇險,為一出即沒。

二、麻疹中期,不易透出,發熱過高,熱邪過盛,咳嗽不止,悶亂煩躁,何以治之?

麻疹不出透,若不用宣肺之品,解毒不能發生良效,反招致麻疹不能出透出後果。麻疹不出透,熱邪內壅,咳更甚,熱更高。處方總以宣散解毒為主,麻杏甘石湯加減,石膏為清肺內鬱熱佳品,連翹銀花都可以考慮加入。其中宣肺之葯如杏仁、牛蒡子、蟬蛻、荊芥之類。若不用宣肺之品,解毒不但不能發生良效,有時因寒涼過甚,反招致麻疹不能透出之後果。

三、臨床麻疹已出,但仍發熱不退,

麻疹出透,體溫自然恢復正常。未能出透,熱邪內陷,身熱便不易退盡。故臨床對麻疹已出,而熱邪過剩的:

1. 首先應考慮,恐疹子未透

用清熱透肌湯。石膏,玄參、牛蒡子、荊芥、防風、前胡、杏仁、薄荷。

2. 麻疹已透,仍高熱不降者

為熱邪內伏使然,當用化毒清表湯加減。連翹、知母、前胡、玄參、地骨皮、花粉、牛蒡子、木通、黃芩、炒梔子、防風、薄荷、淡竹葉。

3. 麻疹後期、麻疹已收,高熱持續不退者

為熱血陷入肺胃故也,宜用前方去黃芩加生地、桑葉治之。

三、疹後發熱,養陰保肺

一患兒發熱月余,咳嗽無痰,聲音嘶啞難聽,四肢微有抽搐,枯瘦如柴。

處方:西洋參3、生地5、當歸3、麥冬4、地骨皮3、川貝3、柴胡2.4、白芍3、全蟲一枚、甘草1.2,玄參3。

2劑熱退,後百合固金湯加減康復。

麻後發熱不退,更為難治,吾等不宜輕忽。麻疹為熱病。熱病容易傷陰。治療麻後發熱,殊異於其他病發熱,以養陰增液滋肺為之大法。

之前寫過嬰幼兒發熱常見皮疹一文,可能文長,家長也不會耐心讀過,可針對現在父母對孩子發熱及斑疹的處理,覺得還是非常有必要反覆強調。

馬光亞醫案中小兒麻疹用白茅根水服用都會導致麻疹內閉,差點成為險症。

還有前文關於手足口的治療截然不同的兩種預後。


從這些可以看出對小兒發熱及各種出疹處理稍微不甚,有可能導致小兒身體的各種轉歸,為日後各種疾病埋下病因,甚至可能導致成年之後的各種病症也未可知。

像現在小兒各種疑難怪病甚至白血病的多發是不是和這些有關也值得探討。

從預防醫療及西醫思維的普及,各種傳染病的預防接種,麻疹之類的發病少之又少,加之小兒發熱之後退熱葯和抗生素的普遍應用,以前常見的各類麻痘丹痧幾乎不見。但人體還是那個人體,小兒從母體帶來的胎毒即體內的這些毒素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代謝出去呢?

一個白茅根水都會導致麻疹透出不暢,導致麻疹內閉而致嚴重的肺炎,差點致小兒亡命。幸運遇到馬光亞先生,不幸之中萬幸。那我們現在動輒使用各種公英、魚腥草、板藍根等各種清熱解毒藥,以及各種苦寒的解毒藥,及大寒的抗生素,不會把身體的各種毒素打入深層嗎?

清代吳謙的《痘疹心法要訣》 中有詳細記述:上古之人無出痘者,天性淳樸也;中古之人有出痘者,情慾漸熾也,古人謂痘稟胎毒此定論也。 嬰兒之胚也,必資胎養以長其形焉。母失節慎,縱慾恣餐,感其穢毒之氣,藏之臟腑,近自孩提,遠至童稚,值寒暄不常之候,瘡疹由是而發,所以稟於胎元以發,故一出不再出也。


所謂痘疹的形成,完全是因為人體慾望的增多。胎兒的形成,需要父精母血,胎兒的長大,需要母血滋養,母親孕期沒有節制,情緒失控,珍品燕蟲,魚蟹禽獸,必然給胎兒帶來很多穢濁之毒氣,「雜性不同類,安肯同體居。」異類蛋白,儘管有高質量的營養,要想轉化成身體有用的能量,是需要高額的代價,否則吃到身體裡面,等於養虎為患,給身體埋了個定時炸彈,待時而發。毒有淺深,故出有輕重也, 所以嬰兒出生後,身體的強弱,胎毒的多少,隨著氣候的寒熱的異常而發。

近期就遇到一例小兒自一歲之內就開始反覆霰粒腫發作,不得已手術,術後在另一隻眼睛有長出,搞的家長崩潰,孩子體質也受到很大影響,追蹤下去,家長孕期屢次吃蛇肉,且不說這些物種體內的寄生蟲對人體帶來危害的可能性,這些肉類也會給身體造成一定的熱毒。


小兒高熱,常常伴隨著斑疹出現,我們討論下斑疹發病機理:

斑疹的發病機理,古人早有論述,《醫宗金鑒》之《痘原》則綜合前人理論總結為:其毒伏於形中而塞化不出者,以其氣多寒涼, 鮮邪陽火旺之氣以觸發其毒,故伏藏於內而不出也, 中土之人必出者,以其氣多溫熱,一觸邪陽火旺之氣,毒隨內發而即出也。

小兒斑疹,源於胎毒,母親孕期心情不好,或者亂吃營養補品,造成胎毒潛伏在小兒體內,這就是中醫所講伏邪。天氣寒冷之時,毒氣伏於內而不發,天氣溫熱,陽熱之氣,同氣相求,引動體內毒氣而發,故北方斑疹少,而南方斑疹溫病常見。

明清江南瘟疫多次肆虐,溫病醫家應時而生,溫病學術百花齊放, 溫病的治療也從傷寒中分離出來,獨成體系。儘管溫病學發展一直有其局限性,但在溫病的治療上仍不可磨滅其功。

斑疹是溫熱疫病的一部分癥狀,不是一種病名,它可以在很多病種中出現,如春溫、風溫、暑溫、冬溫、瘟疫等。就如現代醫學分別命名為麻疹、水痘、猩紅熱、手足口病、嬰幼兒急疹等。

因為溫病初起證屬鬱熱,不可言表。這是溫病和傷寒最為顯著的區別之一。

趙紹琴醫書中回憶本世紀20年代,猩紅熱肆虐北京,中醫稱為爛喉丹痧,是溫疫之一種。起初醫者不識此病,有用表散治者,死亡甚眾。後經當時的國醫公會向衛生行政部門建議,明文規定,各藥店售葯時必須嚴格審查處方,凡方中有用表散之品者,無論辛溫辛涼,用量多寡,一律拒絕配藥。這一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溫病證屬熱郁,不可表散,切莫等閑視之。


此時若早用或過用寒涼,就會冰伏其邪,所謂「寒則澀而不流」,寒則凝,氣機澀滯,三焦不通,腠理閉塞,邪無由出。在溫熱病導致變生火郁,在濕熱病,導致冰伏,徒以增加治療的困難。

斑疹的治療,以透邪為主,慎不可發汗,誤汗則津傷亡陰,輕則高熱驚厥,重則熱毒內陷,近期並發危證,遠期邪毒深藏骨髓,為日後成年後大病買下根源。

知名中醫郭生白講述自己治療麻疹無數,親歷無數麻疹患兒救治無效死亡,講麻疹必須透出,患兒才能活命,那個麻疹內閉,死後也要從體內透出。

根據上述結論可以看出,斑疹是不可以發汗的。汗出而解和發汗法是截然不同的感念,不可混為一談。過汗亡津和寒涼冰伏都會導致斑疹內閉,導致變證百出,危險重重,而此危害,有的是眼前的,而更多的是看不見的,而我們的家長,最怕小兒皮膚上出疹子,看到皮膚上斑疹以為嚴重,而讓疹子消失就是最好的治療,實則不當治療而消失卻是最留後患的治療。由此,小兒高熱屬於溫病者居多,尤其是各種出疹者,不可單單用退熱葯退熱。需要家長慎之又慎。

版權聲明

本文「葯香小屋」/山柰。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商務聯繫-

-轉載原創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同城 的精彩文章:

好的中醫要有怎樣的國學修養
國醫大師朱良春:學習中醫,經典是基礎,師傳是關鍵!

TAG:中醫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