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蔡康永:你努力取悅別人的樣子,讓人心疼

蔡康永:你努力取悅別人的樣子,讓人心疼


回復「

晚安

」送你一個特別推送



故事君說:

晚上好,各位寶寶們,最近的「好物欄」大家有買到自己滿意的好物嗎?如果你想買什麼好物也歡迎在後台留言哦。所有好物都是故事君親身試用過的一些好東西,當然價格也是全網最優惠的~





如果誇一個人情商高,
你可能會想像出一個能和所有人融洽相處,
永遠在微笑,能處理一切尷尬場面的人……
但在蔡康永看來,
這樣的人就和「開夜店的媽媽桑」沒差別,
也不是高情商該有的樣子。



在被問到娛樂圈中誰的情商最高時,
蔡康永說是周杰倫——
因為他既做到了做自己,也沒有傷害到別人。
「很多人說林志玲是圈內情商高的典範,
在我看來,她一直溫柔待人,有點太忽略自己了。」



5年前的蔡康永還試圖用《說話之道》,


來教人好好說話,成為一個討人喜歡的人。
但那之後,他意識到:



「如果什麼事情都指望著自己去符合別人的期望,
終究有一天會感到很吃力,
我們應該為自己活一次。」 



自述  蔡康永   編輯

  倪楚嬌



如果要把《說話之道1》和《說話之道2》算進去的話,《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是我第三本關於情商的書了。



前兩本都跟如何與人相處有一點關係。

就是因為寫了《說話之道》之後,我感覺,好像什麼事情都指望你去符合別人的期望,終究有一天會感覺到很吃力,無論如何就是做不到對方的期望。

顯然有些問題是《說話之道》沒有解決的。


蔡康永在採訪現場


大家可以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 你人生中最想要回去的一段時光是什麼時光?



  2. 如果讓你為明年許下一個心愿,那會是什麼?



  3. 退休之後,你想要做什麼?


如果這三個問題,你都只有模糊的答案,那你和大部分人一樣——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這些對自己的陌生、對自己的疏忽,好像大家都習以為常了。

所以我很想寫一個書來看看有沒有辦法解決這件事情。

我要告訴大家,要為自己活一次。


《蔡康永的情商課》


特惠價32,新用戶用券22元


 不要再做「乖小孩」 


寫這本書的過程是很痛苦的。當時寫的時候,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因為在中文文化里,「做自己」一直是一個很陌生的概念。

我們的父母很喜歡稱讚小孩「好乖」、「好聽話」。從小,就逼著我們在客人面前表演才藝,如果我們不願意,我們就是「不乖」的。



我們也習慣了,父母對我們生氣地大吼:「你怎麼這麼不聽話,這麼不乖。」但明明父母自己也有情緒,卻要讓我們變成沒有情緒的小孩。



我們從小最習慣的,得到爸爸媽媽認可的方式就是聽話。可是這個事情要到幾歲才算一個結束?

這樣養出來的孩子,他終究很難擺脫一輩子都想要取悅自己的爸媽。

所以很多人覺得節慶回家的時候,被逼婚這件事很痛苦。

我覺得對其他受不同文化教育長大的人來講,他們聽不懂這件事,沒有人覺得爸媽可以逼自己結婚。在我們這兒,卻被當成一件大事。為什麼?因為我們是在「聽話」這兩個字底下長大的。

所以很多小孩他們來拿書給我簽的時候,會明確地說:「幫我寫上『做自己』三個字。」我都不曉得寫了多少「做自己」,當然幸好「自己」兩個字筆劃還蠻少。



所以「做自己」這個願望存在大家的心裡。

可是你又要聽話、又要做自己,這兩個根本就矛盾。




 不探索自己,只會陷入可怕的循環 



你問大部分的人退休之後要幹嘛,他會丟給你四個字說「環遊世界」。我跟你講大部分退休的人不會去環遊世界,而且真正環遊世界他會累死。



如果一輩子過得渾渾沌沌,然後最後連到了退休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幹嗎,他就會把賬賴在兒女身上。



為什麼這麼多爸媽把人生的意義通通丟在兒女的身上,因為他自己過得亂七八糟,只能夠指望兒女替他們完成他們的想像,希望他們過得好。



可是什麼叫做「過得好」?就是得照他們的意思「過得好」:月薪得達到多少千;嫁給什麼樣的男人;然後在什麼樣的城市裡面生活……



所以父母費盡千辛萬苦幫小孩準備一個房子,這就是他們心目中認為小孩會過得好的必要條件之一。使得小孩自己也覺得,我將來要為我的小孩準備一個房子,然後又辛苦工作50年,再弄一個房子給小孩……



這是什麼?這是房子遊戲嗎?



你如果不勇敢地探索自己的話,你會不斷地陷入到這個可怕的循環當中。

只是一個虛幻的房子,然後讓你壓進3、40年的人生,去為了換一個最後不一定值得的東西。

 丟掉壓在身上的「應該」 


想要做自己,就先要把壓在自己身上的「杠」抬走,也就是和自己抬杠。



我覺得,很多事情「應該與不應該」全部都是道聽途說。



我講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這麼多不同的小孩在上學。然後突然有一個人規定說60分叫做及格。我數學只能考6分而已,及格的十分之一。可是我所受到的教育沒有告訴我說:「這件事情是ok的。不要緊張,你只是和數學絕緣,你還是可以有一個像樣的人生。」



我的教育告訴我:考不過的就是壞學生,是個爛學生。

於是我們到了社會上,依然會有人用分數形容我們:「你是不是過著60分以上的人生。」




好像有那麼一個抽象的標準是束縛著我們所有的人,這就是「應該」跟「不應該」神秘的地方。



小到「粽子一定要是鹹的」,「美女都應該是白的」,大到「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人生一定要有方向」……我們聽到所有的「應該」是真的嗎?還是我們可以拋開不管?



當我們在敷面膜把自己變白的時候,我們難道不想問一下幹嘛那麼白嗎?當我們費勁千辛萬苦減掉了50斤後,你不想問問為什麼要減掉50斤嗎?



你終究得問為什麼,因為別人設定的「應該」是你永遠做不完的。

如果是你自己想減肥,ok,你減。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應該減肥。」

你要拒絕其中的一些「應該」:老娘不甩這一套,這跟我無關。



像小S是短髮美女,她姐姐大S是長發美女。所以小S一定掙扎過,到底應該選長發還是短髮。可能會有人告訴她:「你剪短髮後,永遠接不到洗髮精的廣告。」結果小S也接到洗髮精廣告了。



所以那個「應該」,就是你在盲目地相信它的時候,它才好像存在。你一旦不相信它,它就不存在了。

我們人就這麼有限的心力,你一定要專註地拿去用在你最在乎的事情上,只剩下3個你覺得真正應該的事情,我覺得就夠你忙一輩子了。



對我來說「應該」的事情就是,我們不應該傷害別人,然後我會希望幫別人解決問題。所以如果做節目讓別人開心了,寫的書幫別人解決了問題,我覺得這是在符合我想的「應該」的事情。



可是有的人就會覺得,你要從政才能夠幫人家解決問題。但從政來不適合我,我就會放棄那條路。 



在人生里,你終究有一天要做選擇。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是你要的嗎?

 真正的高情商是你自己覺得舒服 

傳統上我們對於高情商的定義是:和所有人都能好好相處;永遠沒有情緒、很冷靜;很會處理麻煩的場面……你不覺得聽起來,像在描述東京銀座開夜店的媽媽桑,或者是夜店的公關嗎?



抹煞自己的情緒,然後去委屈自己成全別人的人,這完全不是情商該有的樣子。所以真正的情商最重要就是你自己要覺得舒服。 



在娛樂圈裡,有兩個人能很好地代表,我們傳統定義的那個高情商,和我認為的高情商。



林志玲屬於前者,她永遠都在微笑,溫柔待人,我有跟志玲說:「不要那麼忽略你自己,要更多地探索你自己,以及讓她呈現出來。」



我認為情商最高的人是周杰倫。他還蠻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也沒有為了做自己傷害別人。



不管他決定結婚,決定要當爸爸,決定要除了做音樂也拍電影,這每一件事情他都有一步一步探索自己的需求是什麼,然後也都做到了。



他不講一些打馬虎眼的話,他不敷衍別人,也不敷衍自己。即使有喜怒哀樂,呈現出來的時候,你也不會覺得被冒犯。你會覺得他很真實。



《蔡康永的情商課》


特惠價32,新用戶用券22元


 表達情緒不是一種特權 

哲學家休謨(Hume)聊過一件事:所有的感覺來來去去,永無休止,當這些感覺像各色絲線被束成了一簇,那一簇感覺,就是那一秒我們能夠感知的「自己」。



如果我們開始學著面對我們的情緒,進而能夠恰當地拿捏我們的情緒,我們的內心一定會開始一步接一步地改變。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可能會讓我們誤以為「表達情緒是一種特權」,好像只有父母可以對兒女發火。所以漸漸我們認為,只有客人能對服務員發火,只有老闆能對下屬發火……不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情緒的,都有表達的權利。



不要去壓抑它,但也不要誇大它,更不要被它帶著跑。 



你可以生氣。但要讓別人知道你為什麼生氣,以及你要生到什麼程度的氣。不是一生氣,就把自己的怒氣壓下來,然後覺得自己很委屈。適當地呈現自己的情緒,才是一個高情商的人。

  在職場,如果上司辱罵你,該怎麼辦?

被上司辱罵,如果你覺得:「我的尊嚴受損了,我得死,我好想死。」這是誇大的表達方式。「被老闆當眾羞辱,可是我薪水有拿到,所以沒關係。」這是正確的表達方式。



情商高的人,是在判斷說這件事情對我的意義真正是什麼。工作只要得到了薪水,它的目標就完成了,然後我的情緒就會消失不見了。如果有人去工作的時候要的是尊嚴,我會非常訝異。



我們在每個人生階段、每個面向,要摸索出那個我們最在乎的是什麼。

  和情侶吵架,怎麼辦?



很多情侶吵架的時候,吵到最後忘了為什麼要吵,會竭盡全力去辱罵對方。我也不懂,跟情侶吵架的意思是,你要贏嗎?你不在戰場上,你幹嘛要打敗別人?



所以如果你想明白這個,你就找到了這個情緒的來源,這個情緒就會消失不見。吵架只是因為某件事情,你們有不同的意見,爭論是為了找到解決的方案。



而不是在於你侮辱了我的尊嚴,然後就互相罵說你這個笨女人,然後他罵你是豬。



所以不管你去工作的場合找尊嚴也好,在愛情裡面找勝負也好,在我看就是你沒有追本溯源地去找這個情緒來的地方,根本沒道理。

  朋友圈該如何又做自己,又保持高情商?

昨天孫儷發了朋友圈,她的兒子等等問媽媽說,妹妹做了什麼事情你都不會念她,我做了什麼事情你就要念我,難道我是你的仇人嗎?



這種對話很有趣。可以看出來,她很享受這樣的生活,我們也一起參與了她孩子的成長。



那我發的東西,很多是我感興趣的事情,別人不一定感興趣。我就像寫日記一樣把它留在我的朋友圈裡面。



但有一些情緒,我不表達在朋友圈,因為我覺得會麻煩到人家。



我如果寫,「今天很沮喪」,我覺得所有朋友就被你逼得必須要來關心說你怎麼了?就是你很打擾別人。換做別人這麼做,我會覺得很有壓力,是不是要去關心一下他呢?



所以這是一個人際關係的展示場,不是一個面對自我的地方。

我認為朋友圈好像你人生的櫥窗一樣,你在裡面布置了一個你想要讓別人看見的自己,我唯一的建議就是不要讓它佔掉你太多的心力,因為你最重要的還是面對你自己,而不是面對那個櫥窗。

《蔡康永的情商課》


特惠價32,新用戶用券22元


 點這裡,購買《蔡康永的情商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睡前故事 的精彩文章:

再也不想被你折磨了!
汪涵:有的人不需要婚姻

TAG:睡前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