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總是讓孩子聽話,後果其實很可怕!

總是讓孩子聽話,後果其實很可怕!

本文| 麥子的麥田(beijingxiaomaizi)

1

周末參加應酬,同去的人帶了孩子,而我單獨赴宴。

她有些意外:丫頭怎麼沒來?

我笑:大人的聚會,她不來也罷。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她卻有些不以為然:你太慣著孩子了,你看我家的,不想來也得來,沒個規矩還行?!

我笑著看向她十五歲的女兒,見她抬頭怯怯地瞟了我一眼,又害怕地看了看媽媽,趕緊低頭,規規矩矩地坐好,兩隻放在腿上的手卻較勁兒地撕扯著垂下來的一次性塑料桌布。

不知為何,我竟對她生出一絲同情。

從女兒上初中後,每次出來吃飯,我都會提前告知參加人員都有誰,告訴她如果不想去,可以說「不」。

我給她說「不」的權利,也允許她挑戰父母權威,拒絕父母不合理的要求。比如,她可以不喜歡我擅自給她挑的衣服,可以不喜歡參加大人的聚會,可以有不喜歡吃的食物,可以不想做某件事情,可以在做完作業後選擇她喜歡的方式放鬆……這些都沒有關係。

所以,我一直被她稱為資深閨蜜,最安全的傾訴對象。

看過太多悲劇,我知道,太過逆來順受的孩子容易迷失和絕望,容易找不到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對於孩子,找到自己,成為自己,為自己選擇,為自己負責,才是以後他必須要慢慢學會做的事情。

總是讓孩子聽話,後果其實很可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的代表作《人間失格》,講的就是表面溫順的孩子如何走向毀滅的故事。

主人公葉藏,從小就具有討好型人格,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學校,都以溫順聽話著稱。

他從小就會察言觀色,認為只有讓步和妥協才能保證自己不受傷。

他從來沒感覺到餓,但會隨群地說「我餓了」,而且飯量超大;他不喜歡「獅子」,可怕父親不高興,還是偷偷把「獅子」寫在了父親的購物清單上;他想討好同學,便時時做出招人發笑的動作,將自己活成了小丑;他害怕被人孤立揭穿,處處小心翼翼……

在他,「滑稽是我對人最後的求愛。一方面,我對人極度恐懼,另一方面,我又始終無法對人斷念……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就成了個從不說一句真心話的孩子……我不會跟人爭吵,也不會替自己辯解。」

這些童年經歷,讓長大後的他怯懦到極點:明知道朋友崛木看不起自己,揮霍自己的錢,卻不懂得拒絕;崛木當面親吻曾與他有過肌膚之親的常子,他假裝無動於衷;妻子良子被書商在家中侵犯,他看到後躲進樓頂不敢上前救助……

每個早晨,「他只要睜開眼,又變成了原來那個淺薄無知、善於偽裝的滑稽角色,膽小鬼甚至會懼怕幸福,碰到棉花也會受傷,有時會被幸福傷害。」

由於活得太絕望,他數次自殺,未果後被送入了精神病院,直到父親去世,哥哥出面將他接出來。

父親去世了,他「覺得自己那個塞滿苦惱的罐子彷彿一下子空蕩蕩的,我甚至覺得我從前之所以被沉重的煩惱壓得喘不過氣來,都是父親的緣故。現在,我反倒沒勁了,連苦惱的能力都喪失了。」

究其根源,生活在父權之下的他,從小對父母又怕又愛,加上周邊人群的影響,認為只有討好才有出路。在成長的路上,雖然離開了家庭,他還是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更別提做真正的自己。

總是讓孩子聽話,後果其實很可怕!

美籍華人伍綺詩的《無聲告白》也講了一個悲傷的故事。

她在開頭寫到:16歲的莉迪亞死了,而她的家人卻不知道。

莉迪亞的父親是非法偷渡的華裔,年紀輕輕就當上了教授。卓爾不群的他,內心一直渴望融入到美國白人社會。他知道兒子內斯不善言辭,便指望著莉迪亞能多交朋友,求得美國社會的大同。

莉迪亞的母親是位思想特立獨行的美國白人,一直想當一名醫生,可卻愛上自己的教授,懷孕後不得不中斷學業,結婚生子。家庭主婦的日常,讓她倍感失落,曾離家出走想重修學業,又因懷孕不得不回歸家庭,把做醫生的夢想寄託到女兒莉迪亞的身上。

為了不讓父母失望,莉迪亞一直壓抑自我隱藏自我:她不喜歡物理,不想當醫生,隨著高中科目的難度增大,學業對她來說越來越難;她很孤僻,很怕跟人打交道……

可母親曾離家出走的經歷,讓她驚恐害怕,害怕失去,便做起了兩面人,一面給父母,扮演很乖巧、愛交際、學習好的好學生,接受母親送的科學書籍,假裝給同學聊電話;一面給學校,性格內向,成績一般,典型的異類。

莉迪亞的苦惱,只能給哥哥傾訴,只有哥哥理解,但隨著哥哥考上哈佛,離開家,支撐莉迪亞的那根支柱坍塌了。她開始試圖擺脫性格的弱點,想學會對母親說「不」,真正做自己,但在想克服對「水」恐懼時,不幸溺亡。

有時,父母看到的,真的不是真相,沒有反抗的順從不是乖巧,沒有主見的聽話不是懂事,過度壓抑只能把孩子逼上絕路。

總是讓孩子聽話,後果其實很可怕!

從小,社會要求我們聽話,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否則就不是好孩子;沒有誰告訴我們,找到自己比聽誰的話要重要。

太過聽話的孩子,往往過分壓抑自己的想法,習慣性地委屈自己,害怕別人不高興,擔心家人不滿意,所以寧願承擔所有的責任和壓力,長大後很難找到那條通往幸福的路。

實際上,父母不是完人,老師也不是萬能,孩子為什麼非要事事聽話?!越是優秀的父母和老師,就越是會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允許孩子適度表達,鼓勵孩子學習聽從內心的聲音。

找到自己,意味著你要慢慢建立自己的是非觀,明晰自己的價值觀,明確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想上什麼樣的專業,喜歡什麼樣的職業,而不是成為父母的棋子,一味委曲求全。

每個孩子,都各有使命。命運早就把你真正的樣子藏在你體內,只有持之不斷地努力,嘗試,尋找,你才能與之相逢。

就像同樣是樹,有的能去做棟樑,那就去做棟樑;做不了棟樑,那就去做門窗;做不了門窗,那就去做桌椅;實在不行,可以做筷子,做牙籤,一樣不可或缺,一樣能開心地實現自我價值。

只有找到自己,你才不會輕易迷失,才不會時常困惑,頹廢時能振奮,跌倒時能站起,才能在自己的位置上頂天立地,然後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總是讓孩子聽話,後果其實很可怕!

世界上有0.5%的天才,有0.5%的弱智,中間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

造成普通人之間區別的,是習慣和信念。

絕大多數的孩子,生來不是天才,但該慶幸他也沒有基因突變成為弱智。他註定要跟百分之九十九的普通人,較量勤奮度、持久力、專註力,誰能好好規劃,誰能專心致志,誰能持續堅持,誰就能贏得未來更多的選擇。

家不是囚禁夢想的監獄,父母不是扼殺個性的獄警。身為父母,最偉大的任務,是給他說「不」的機會,讓他學會適度拒絕,讓他學會學會表達,尊重他的想法,幫助他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實現自我,而不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逼迫他屈服順從,希望他替代自己去完成什麼樣的夢想。

為人父母一場,你不負孩子,他才能不負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擁有高度的專註力,並且用到學習中來呢?
風光無限的我,其實每天都在粉碎性骨折的邊緣掙扎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