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監控暴露不堪一幕:「我打女兒,關你屁事」

監控暴露不堪一幕:「我打女兒,關你屁事」

文丨公開課知醬

來源丨網易公開課

最近知醬看了條新聞,心情很複雜。

突然明白了多年前一個朋友說的那句,「心死之處便是家」。

新聞中的小女孩8歲,家住深圳。家庭監控記錄下了她被親生父母毒打的畫面。

女孩被扯著頭髮推到地上、被凳子砸、被掃帚抽、被打耳光,都不哭不鬧。

被媽媽拿著棍子抽、扯女孩的頭髮,女孩連下意識的躲避都沒有 / 澎湃新聞

父母打完,哥哥也欺負她。

受父母的影響,哥哥欺負她 / 澎湃新聞

監控是這家人自己裝的。

女孩的父親用過朋友的手機登錄監控軟體,所以視頻才被發現,朋友意識到情況嚴重,就托一位博主發到網上。

博主拿到視頻後,聯繫過女孩父親,得到的回應是:「關你屁事」。

評論區大部分人都在為小女孩感到心疼:

「每次下手都很重,可她就像感覺不到痛一樣,不躲不哭不反抗……」

「因為她知道一旦哭鬧,等待她的將是更嚴重的毒打,安靜接受才是傷害最少的方式。」

「說明這樣被打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都已經麻木了!」

記者採訪到女孩家的鄰居,有人說夫妻倆平日里都客客氣氣的,沒發現異樣;

也有人說,女孩爸爸平時會打女孩的媽媽,所以有時媽媽拿小女孩撒氣。

孩子還因為爸媽打架在凌晨報過警……

目前事情的進展是,「女童在街道專業心理輔導老師和社工陪護下,飲食睡眠正常,溝通交流狀態良好。經過醫院全面體檢,女童身體各項指標正常,將繼續上學。」

視頻記錄下的暴行,在她的身上、心理,似乎一點痕迹也沒留下。

但爆料者說了一句話讓知醬很揪心:

「爆出來就是覺得實在擔心,我擔心那女孩已經成了無情型人格」。

最親近的人,也給人最深的恐懼。

1

總在爆炸的父母

是孩子一生的噩夢

有人對小女孩的遭遇沒什麼感覺。

「哪有這麼嬌氣,我從小就是這麼被打過來的。」

這大概就是家庭帶來的「惡性循環」

一道門之隔,在最私密的領域,那個被稱作「家」的地方產生的無奈,很難被看到

如果不是網上的瘋狂轉發,女孩的命運大概只會有更消極的不同。

極端案例少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人們發現它,暴行往往已經惡劣到了一定程度,甚至可能已經形成了明顯的人身傷害。

那些人們還沒發現的、也同樣見不得光的,從不是少數。

很多家長認為合理的教育方式,其實都會對孩子造成永久的傷害 / 微博

自己受過這樣的苦,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自己的下一代,也都該如此過活

視頻中小女孩的媽媽,就是鄰居口中「經常被老公打,所以她也打女兒」的人。

如紀錄片《中國反家暴紀事》中所說:

「在緊閉的家門背後,暴力在旁人無權干涉的空間中肆意橫行;

在子女被視為私有財產的觀念下,暴力成為管教孩子的正常方式。」

沒人覺得罵一罵子女是一種虐待,而孩子也不會表達。

他們首先是哭泣,之後就變成了麻木,於是這種虐待就慢慢被合理化了。

「家門一關,我管教我自己的孩子,跟旁人有什麼相干?」

多少孩子,從沒被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過。

2

多少孩子

在被不及格的父母禍害

除了看得見的暴力,還有更多「無聲的虐待」,銘刻在孩子的記憶里。

非打即罵——所謂「教育」其實是在發泄

「生下孩子就自然成為母親了嗎?」

在《演說家》的一期節目中,38歲的導演黃莉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小時候,爸爸經常家暴媽媽,每次家暴過後,媽媽都會把怒氣發泄到自己身上。

有次發泄完,媽媽把黃莉揪到書桌前,警告她:「不許告訴你爸!」

黃莉講述自己被媽媽當作發泄筒的經歷 / 《演說家》

因為害怕遭致更多的打罵,黃莉放棄了反抗,一次次選擇隱忍。

多年後談起母親,黃莉只有一句話:「我根本不想見她」。

很多時候孩子什麼都懂,但明明自己受了委屈,也要顧及家長的心情,所以變得畏手畏腳 / 微博

有做母親的當街毆打3歲的孩子,突然一腳把孩子踢出一米遠,再連續踢打、扇耳光;

犯了什麼錯,不能回家好好說? / 《中國反家暴紀事》

有做父親的在8個小時里,17次毆打自己的孩子。

是教育還是泄憤?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 / 《中國反家暴紀事》

小貓小狗一般對待,不知道那是錯的,卻留給孩子一生的陰影。

孩子一開始想不通為何家長要這樣對自己,到後來,不想試著想通,就成了自動接受:

「這大概都是我應得的」。

這些台詞,大概許多人都「耳熟能詳」 / 微博網友評論

「你是我的孩子」——把綁架當教育

知醬大學時期有個男生同學,他是典型的「好孩子」,從小聽爸媽的話長大,也學了家裡安排的專業。

他的哥哥恰恰相反。

因為從小更活潑、青春期更叛逆,上了大學後有更多新鮮的想法,反而常常被自己的父親瞧不起。

他們的父親是個自恃很有威望、有「宏大抱負」的人。常覺得自己心懷天下,那些還沒做到的事,就寄希望於兒子們,按照穩妥的路線來幫他走完。

這樣才是他眼中的「有出息」。

哥哥的天性從小被埋沒,在家裡沒有存在感。

他在工作中、在社會上好像混得很不錯。可看似「左右逢源」,心中卻總是不滿足——他覺得自己總在刻意討好,以此換來肯定,也為此筋疲力盡。

網友說自己因為父母的溝通方式,不敢再看到更多冷臉,所以委屈自己 / 微博

那些打著「鞭策」旗號的冷嘲熱諷,帶來的只有傷害和心碎。

一個小學生常常遭受父母的言語刺激,她最想對父母說的話是希望他們不要對自己這麼失望,希望爸爸可以用樂觀一點的方式跟自己說,她會努力去改 / 微博@小不點嘚吧嘚

肆無忌憚地希望掌控孩子的一切,還要說自己是「為他好」。

滿足的只是某些父母的「霸權感」、「控制欲」,毀掉的卻是一個孩子的「獨立性」。

總有人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就算初衷是愛,但用錯了方法,也還是錯愛。

那些因為童年經歷,一生都無法釋懷的「孩子心」,不也一樣可憐。

有些事情,記了一輩子,就是因為太疼了 / 微博

3

用錯了方式的愛

很容易變成傷害

每次反思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就有人問:

為什麼現在的成年人,一有點什麼事情,就埋怨家庭、父母?

其實不一定是埋怨。

不管內心如何強大,家庭是伴隨一個人一生的「胎記」——

它是健康的,就給人積極的能量,給人面對生活的勇氣;

它是惡性的,就成了人心中無法消解的隱痛。

沒有辦法處理囤積已久的不滿,傷害就在那裡,無法消解,只有無助。

哪怕如今家人其樂融融,曾經的偏心、忽視帶來的傷害,依然銘記在心 / 網友評論

家庭治療師Virginia Satir說:

「一個人和他的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第57屆戛納國際創意節銀獎作品《語言暴力》,拍下了6名被拘押的青少年。

他們每個人都曾遭受過父母的語言攻擊。

「丟人、廢物、是人就比你強……」每句話都可能成為「兇器」 / 《語言暴力》

短片中,有人談起媽媽滿是困惑:

「如果你不喜歡我的話,幹嘛讓我到這個世界上呢?」

後悔來到這個世界上 / 《語言暴力》

《中毒的父母》里有一句話: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在惡劣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可能缺乏安全感,可能自卑怯懦,可能暴躁易怒。

而在健康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他們更可能擁有最基本的感知愛、創造愛的能力,知道如何去表達、交流。在與人相處時,會更有底氣。

比如,綜藝《爸爸去哪兒》中,節目組設置了一個環節考驗孩子們:

村長讓兩個孩子一起看守冰淇淋,又讓一位爸爸去「引誘」他們「違反規定」,吃掉冰淇淋。

夏克立的女兒夏天和林永健的兒子林大竣沒有抵擋住誘惑。

前來「忽悠」孩子們的胡軍問:如果村長發現了怎麼辦?

林大竣選擇了躲到柜子後面,不敢面對。

夏天則毫不遲疑:告訴他們就好了,說對不起,下次不會了。

偷吃掉冰淇淋後,夏天的反應很坦蕩 / 《爸爸去哪兒》

不同的反應,其實是因為兩位父親迥然不同的教育方式。

林永健對兒子是「嚴厲型」:你吃什麼吃,爸爸不管你了。

然後扔下手足無措的兒子自己走掉。

林大竣的躲避,很大程度上是避開這種「責怪」 / 《爸爸去哪兒》

而夏天的坦蕩和底氣,則源於父親夏克立一直以來的耐心引導。

所以夏天明白,犯錯就改,爸爸不會拋棄她。

夏克立的表現,沒有一絲氣急敗壞或冷言冷語,即使是最後「懲罰」夏天面壁,自己也待在女兒看得到的地方。

給足了她安全感。

被爸爸罰面壁的夏天 / 《爸爸去哪兒》

好的教育,需要父母先做個合格的父母

不是把自己放在不可動搖的權威地位上,而是學會用孩子的語言去跟他們對話;

不是給孩子畫出嚴苛的條條框框讓他們「應該怎樣」,而是以身作則,告訴孩子「你看我是這樣的」;

更不是每時每刻都處於「爆炸」邊緣,一點不順心就要動手。

而是能夠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有足夠的耐心,面對一個對世界尚且認知不足的孩子。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為人父母是個「高危」職業——一個詞、一句話、一個動作,就可能改變自己親生孩子的一生 / 微博

如果你也因為曾經家庭中的一些經歷,而久久不能釋懷,送給你《被討厭的勇氣》中的這段話: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雖然這真的很難,也是走出自我折磨困境的唯一方法。

父母不是聖人,父母也會犯錯,但錯誤應該有底線並引起自知。

每個孩子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會受傷的人。

- 關於作者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時間 的精彩文章:

生娃後,爸爸睡哪兒很重要!大多數家庭都睡錯了
突發!8所國際一流大學聯合宣布:不再招收中國學生!我們的孩子究竟差在哪?

TAG:心理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