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阜外醫院竇克非團隊亞洲首例機器人輔助冠脈介入治療報告

阜外醫院竇克非團隊亞洲首例機器人輔助冠脈介入治療報告

阜外醫院竇克非團隊亞洲首例機器人輔助冠脈介入治療報告

近期,阜外醫院竇克非教授團隊在本刊發文報告了亞洲首例機器人輔助經皮冠脈介入治療經過。

患者男性,62 歲,因反覆發作胸痛2 年入院。2017年3月15日冠脈造影提示:左冠脈前降支近段嚴重鈣化,迴旋支中段直徑狹窄百分比(DS)為80 % 狹窄伴嚴重鈣化,右冠脈中段DS 為80% 伴嚴重鈣化(圖1)。

團隊進一步利用血管內超聲(IVUS)評估病變,結果提示右冠脈中段嚴重鈣化,最小管腔面積2.18 mm2(圖2)。綜合冠脈造影及IVUS結果,患者於同日行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

阜外醫院竇克非團隊亞洲首例機器人輔助冠脈介入治療報告

本次操作全程在CorPath GRX(Corindus Vascular Robotics,美國)機器人PCI 系統輔助下完成。常規方法手動送入6FJR 4.0 導管,術者在機器人系統輔助下調節引導管至最佳位置,並通過機械手柄順利將導絲送入靶病變遠端。在機器人系統輔助下送入Score flex 2.5 mm×10 mm 球囊,以14 atm 預擴。隨後送入2.75 mm×13 mm Lacrosse NSE棘突球囊以10 atm 進一步預擴。成功利用系統回撤球囊。利用機械手柄精準置入2.75 mm×33 mm 火鷹支架,以12 atm 釋放。送入Quantum 3.0 mm×12 mm球囊以16 atm 後擴,再次行IVUS 提示支架貼壁膨脹良好,最小管腔面積4.24 mm2(圖3)。成功回撤全部器械。

術後造影:右冠管腔未見明顯殘餘狹窄,心肌梗死溶栓治療臨床試驗(TIMI)血流3 級(圖4)。操作時間99 min,機器人系統操作時間75 min;X 線30 min;總X 線暴露劑量1 100 mGycm2,患者住院期間無手術相關併發症及不良事件發生。術後24 h 出院。

阜外醫院竇克非團隊亞洲首例機器人輔助冠脈介入治療報告

作者指出,Beyar 等最初提出機器人輔助PCI 概念,並在2006 年首次將該技術應用於人類。經過不斷改良,最初機器人輔助系統發展為目前的CorPath GRX 系統。該系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經皮機器人強化冠脈介入(PRECISE)研究中得到驗證。

該系統主要組成部分是介入操作艙和床旁單元兩部分(圖5)。介入操作艙有鉛屏防護,術者無需附加放射防護處理。倉內有手柄控制器,術者可通過簡單推動、拉回、旋轉操縱桿推進、回撤、旋轉器械。

阜外醫院竇克非團隊亞洲首例機器人輔助冠脈介入治療報告

作者表示,機器人輔助PCI 對於術者而言,可減少X 線暴露且無需穿戴鉛衣。對於患者的益處在於操作系統更加精確,有助於介入醫師準確選擇支架尺寸及支架釋放位置,避免由於支架過長、過短或釋放位置不佳導致患者發生不良事件。

機器人輔助PCI 的主要局限性是複雜病變經驗較少,可能由於系統故障或其他緊急情況而需要改為術者手動操作。

機器人輔助PCI 應用範圍正在不斷拓寬。目前已有研究報道在機器人系統輔助下成功進行左主幹病變、複雜病變的介入治療,提示機器人輔助PCI擁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循環雜誌 的精彩文章:

JACC刊發陳紹良等隨機對照研究:所有患者都應在IVUS指導下放支架
中國心臟康復與二級預防指南2018公布:助力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回歸社會、職業回歸

TAG:中國循環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