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跟先輩一起生活過的猹,你認識嗎?

跟先輩一起生活過的猹,你認識嗎?



作者 | 謝決明


形色註冊名「期野益智花」,自然愛好者

前段時間在救護野生動物過程中看到一隻被垃圾桶困住的小動物,用手機拍了一段小視頻發到朋友圈,結果有很多朋友來問:這是啥?於是我突然有了一個想法,要為本土動物說幾句。




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cha)儘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魯迅《故鄉》


看了這段文字,大家一定猜到了,視頻中的那小東西正是魯迅筆下的猹,在正規的動物學詞典中是查不到這個名字的,這是只有當地人才能聽懂的俗名。

它的大名叫

鼬獾,食肉目鼬科小獸,又名猸子、山獾、白猸

,廣泛分布於亞洲東部和東南部。鼬獾比較膽大,相對於別的食肉目動物,更喜歡吃瓜果,因常在瓜田偷瓜,受到驚嚇或者挑釁的時候不會立刻逃走,而是發出「猹、猹」的叫聲。


浙江人稱之為田猹,浙江人習慣用動物叫聲的諧音來給動物起俗名,要問為何我知之甚詳,是因為我老家也在浙江,跟魯迅先生的故鄉相距不遠,呵呵。



一隻跳進垃圾桶覓食被困住的猹(鼬獾)


因臉上有白斑,能吃素

在某些地區被叫做白面狐


被享受「大仙」的待遇


(這小傢伙在留下這張照片後不久獲得了自由)


江南地區人口稠密,那裡的

本土動物形成了世代利用人類資源的生活方式

。譬如黃鼠狼鑽進民房逮老鼠,水獺到魚塘偷魚,豬獾和刺蝟在菜地改善伙食。它們選擇在夜間活動,避免跟人類活動發生正面衝突,就這樣跟我們和諧共處了千百年。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年過了小雪這個節氣,等越冬的動物換上了冬毛,地方上的雜貨店和供銷社就開始收購動物皮張,能收到的種類有黃鼬、豬獾、猸子、水獺等,每一張質量上等的皮張可以換幾塊錢(在當時這是一筆不容忽視的收入),有時候還能換到緊缺的布票(那時候物質供應匱乏,做衣服要憑票買布,然後請裁縫做成衣服)。如果誰家裡有一件動物裘皮大衣禦寒,那絕對是可以顯擺的奢侈品。

那時候的人們還沒有如今那麼強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有些人專門以出售動物皮張為業,這樣的一個行當畢竟在民間已經形成了許多年。


讓人感慨的是,雖然捕獵的力度比較大,野生動物的數量卻沒有實質性的減少。從現代生態學的原理分析,那是因為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繁衍的環境總體沒有受到破壞,動物數量很容易在捕獵的壓力下得以恢復。


所以

研究本土動物的生活方式

,在很大意義上可以了解當地的自然條件狀態,以及人與動物可持續的相互利用和依存的關係。



豬獾,另一種以往常見的夜行性本土動物,雜食性

因白天喜歡蜷縮身體睡覺,在動物園很少飼養


(它在獲得救助後還有了自己的後代)


本土動物的存在,是當地自然環境適合生存的重要指標

。世代以來,當地的野生動物和人們互相依存,積澱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前段時間推出的神獸系列文字受到大家關注,也恰好說明了野生動物對於人們思想行為乃至樸素生態觀的影響。


台北動物園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把本土物種的展示和保護作為公眾科普教育的重要內容。這樣的科普很接地氣,而大陸的動物園依然熱衷於從非洲等地引進斑馬、長頸鹿來展示,在孩子們心目中很難把野生動物跟家鄉的自然環境相聯繫。

由於身邊沒有了熟悉的動物,保護動物乃至保護環境就成了一個空泛抽象的名詞。當爺爺奶奶們講起當年房前屋後遊盪出沒的動物時,孩子們眼前已經很難浮現出生動的景象了,有時候看到孩子們只能對地上的蚯蚓和螞蟻入迷的時候,我會感到失落。



被捕鼠夾困住的刺蝟


由於受到人類迫害


目前有的刺蝟聽到動靜後不再蜷縮成一團,而是循聲開溜


它們表現出對環境強大的適應能力


(圖片中的動物已得到有效救護並被放生)


如今自然環境被大幅度人為改變了,這樣的改變或許符合人們片面的審美,但卻未必適合動物的生存。譬如結構複雜的平房和墳塋消失了,代之以高樓和廣場,小動物失去了藏身的巢穴;湖泊河流邊緣被駁岸固化,水生微生物失去了滋生基礎;大量的野生喬木被人工引種和修整的綠化灌木和草坪取代,鳥類沒有了適合棲息和築巢的條件……


本土動物淡出我們的視野,說明我們的環境不再像以前那樣宜居

,養不活野生動物的環境肯定不是個最理想的生活環境。這一點已經為許多科學研究的結果所證實,我們之所以想要留住「猹」們,不僅僅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能像少年閏土那樣在月光下的田野里跟它們不期而遇,更多的是應該作為自然遺產、生態指示物和民俗文化的附著體而受到關照和延續。


在年代久遠的宋代花鳥畫上,看到如今依然活動在我們身邊的熟悉動物,真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慨。在保護野生動物呼聲日高的當下,我們真的應該反思我們在行動上是不是跟我們口頭上期望的初衷背道而馳?



雖然松鼠常會到地面覓食


但它們的棲息環境中離不開高大的喬木


尤其偏愛具有水平樹枝樹林


當地的松鼠數量由於環境的變遷而減少了很多

以至於人們在戶外見到它們時總會覺得很驚奇


(在家鄉的樹林中拍攝)


-END-



編輯 || 刀刀


重 拾 自 然


— 

讓科普更加科學  讓科學更接地氣 —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微信號:

zhiwufenleiqun


新浪微博:

重拾自然


註:本公眾號由重拾自然工作室運營


重拾自然工作室長期承接:


野外科學考察 | 物種鑒定 | 科研材料採集 | 戶外拓展活動與博物旅行


家庭園藝 | 自然、文創課程分享 | 自然類自媒體運營與主題影展


基礎農產品推廣與自然農業傳承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重拾自然工作室

,了解更多活動和產品

聲明:本文為原創內容,歡迎閱讀者在個人網路媒介進行由原文鏈接轉發的全文轉載;謝絕改編、摘錄、部分轉載,謝絕全文複製或重新編輯後自創新的鏈接發出。轉載時保留能夠跳轉至原文的鏈接,並保留本聲明。超出上述許可的範圍如其他微信公眾號或印刷品等,如需轉載或使用,請先發函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聯繫。如有非法轉載,將追究一切侵權行為。公眾號長期接收自然類原創文章,投稿可發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拾自然 的精彩文章:

野莧三兄弟
美麗稜子芹 | 找尋了八年的高山女神

TAG:重拾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