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佛教的隨緣文化

佛教的隨緣文化



推薦


依止佛陀,使我們有可能從貪婪中脫身,從仇恨中解放,以及從妄想中清醒——這是對「覺悟」的語言表達之一。---加措活佛


作者:拉里?楊,佛教禪修導師


Larry Yang,Buddhist Meditation Teacher




多元文化下的佛教修行




皈依「三寶」或三皈依,是所有佛教傳承共同的修行要素之一。在佛、法、僧三者中,佛陀的教法尤其被不同的文化和文化經驗所探尋。佛陀以這樣的皈依處為世人構造了精神家園,帶來安全感,使每個皈依者都可以放鬆地進入各自當下的生活,並進一步探索此生的意義,以創建真正希求的生活。「皈依」一詞甚至含有某種避風港之義。據說當我們祈求皈依時——比如在閉關或禪修開始前,那麼會有世間某個人在同一時刻承接著這一皈依。這超越文化,讓創建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這一願景,普及於世。




隨緣於文化的佛陀




佛陀對自由和覺醒的表述,一直都與文化、多樣性,以及與人類經歷的萬般快樂與悲傷的無盡變化有關。在某些佛教圈中(也包括我家宗族中世代修行的佛教徒),對這個問題仍存在爭議。也許其他的佛教傳承有所不同,但在內觀或內觀禪修的團體中有時存在一種把心靈修行的願望理想化的傾向,想當然地認為修行的最高目的是超越人生的悲歡離合,以某種方式排除此生中的悲傷痛苦,只去體驗愉悅、平靜或莊嚴。我曾聽到一些佛法老師在談及文化和多樣性時嘆息著說,「幹嘛總強調我們之間的不同呢?修行的重點是去看我們的相似性啊。」




依止佛陀,使我們有可能從貪婪中脫身,從仇恨中解放,以及從妄想中清醒——這是對「覺悟」的語言表達之一。我們不去皈依天神或高於我們的神秘力量。我們信仰並對這條道路深信不疑,因為喬達摩?悉達多(佛陀出生時的名字)以凡夫之身示範了人類自身的潛能。我們依止的是一種深入人性的精神修行。




生而為人,我們便獲邀去探索人類的核心問題之——「我是誰?」接著又會引發更深層的疑問——「我究竟是誰?」沒有一個簡明的回答可以概括所有人的經驗。每個人都需要在各自的人生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個人的文化體驗——無論是種族、民族、性別、性別認定、取向、年齡、體能或任何其他的人類特徵和經驗——也正是探索的組成部分。人類的事,沒有哪一件是超乎這些問題的;一個人的生活中,也沒有哪件事是不值得專註和用心的。帶著這兩個不斷循環的問題,探索永無止境,因為它們又會引發更深層的探索——「我們是誰?」和「我們究竟是誰?」「作為一個精神團體,我們是誰?」「在我們的家庭里,在我們的小圈子裡,在我們的文化里,作為一個整體,我們又是誰?」




然而,有時對文化和身份的探索在佛教圈裡並不被看好。有人說運用文化經驗和身份有違於空性和無我的教法。這種推論會導致文化經驗在個體的正念練習和集體的覺知修行中被摒棄。它進一步發展的後果,可能會使人以為多元文化經驗下的探索「不是真正的佛法修行」,甚至被認為是一種分裂,會讓分別心和五陰熾盛苦有增無減。這是「文化無意識」的條件反射。它沒有辦法自我覺察,也即是說,它意識不到文化是一種人類的體驗,故而會從各方面推開,無視或否認。




這些觀點貶抑了特異文化靜修的必要性,如不同膚色種族、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等團體的靜修。雖然多元文化團體並未主動摒棄以各自相應的文化方式探索精神教義,主流文化卻常顯一種「文化和多樣性是別人的問題,與我無關」的消極姿態。




沒有一個人能迴避文化經驗。它是我們人生的組成部分,對自身文化特徵的「無意識」會妨礙我們更深一層地體驗人際間的互連關係,而那恰恰是對超越自我至關重要的體驗。我們處於各自的文化氛圍,經歷此生中種種的快樂與悲傷而無法繞行。我們層層深入自身的經驗,去尋找超越於它的東西。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它不存在、不重要,或者說它不是佛法。這一切都是佛法。




為什麼說佛陀與文化息息相關?因為佛陀觀察到了文化作為解脫之道的重要。在佛陀教言之主要經典之一的《律藏》中有這樣一則公案:




兩位名叫Yamelu和Tekula的比庫,皆是婆羅門種姓,擁有動聽的聲音和出色的演講能力。他們問佛陀:「尊者,那些比庫由不同名、不同姓、不同出生、不同家庭而出家,他們用各自的語言污損佛語。尊者,請讓我們用梵語來統一佛語。」




佛陀,世尊,斥責他們道:「誤入歧途的人啊,你們怎麼能說『讓我們用梵語來統一佛語』呢?這不會在無信仰者心中喚起信仰,也不會使已信仰者的信仰增上;相反,它將使無信仰者繼續無信,並會傷害一些已信仰的人。」責備過後,佛陀再度強調:「諸比庫,不得用梵語來統一佛語。若這樣做者,犯惡作。諸比庫,我允許用自己的語言來學習佛語。」




為什麼這個公案與我們所談的內容密切相關呢?這則公案中,兩位代表主流文化和主流階層的僧人,擔心佛陀的教導被那些與他們不同的人「玷污」,而把佛法變成各自不同的文化。他們欲將精神教導編纂成單一的文化表達。但佛陀回答得直截了當,說他們「誤入歧途」,並允許大家「用自己的語言來學習佛語」。最後一句話是理解佛陀更深層法意的關鍵。




佛陀生活的時代,文字尚未產生,這意味著所有的溝通都只能通過口語,而口語跨越文化界限的傳播能力是極其有限的。這使得語言成了文化中的決定因素——如果你離開了自己的語言環境,進入一個使用不同語言的地域,實際上你已然進入了另一種不同的文化。語言與文化等同。佛陀話中的深層含義是:只靠一種文化形式來給予教導是誤入歧途的,他因而允許根據受眾的文化環境提供教導。




如今,在特異文化修行團體的合影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一種美:




馬薩諸塞州內觀禪修社的有色族裔靜修活動,2011年。





在紐約州加里森學會靜修的LGBT(同性戀、雙性戀及變性者)人群,2012年。     


將我們在設置中標註上星標



從此不再走失在人海中



有緣請加我個人微信


長按上圖二維碼即可添加


公益網店


長按識別


所有盈利用於藏地

失學兒童的教育


網店地址:jiacuohf.taobao.com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到達我們的微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加措上師語錄 的精彩文章:

佛教為什麼能治療抑鬱症?
愛因斯坦談佛教

TAG:加措上師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