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楞嚴經》參習(188)

「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楞嚴經》參習(188)

「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楞嚴經》參習(188)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複次阿難。又汝今者妙凈見精。為與明合。為與暗合。為與通合。為與塞合。】

前面是破一個和,這個地方講合,和不成,再看看合成不成?和跟合是兩樁事情,要曉得,舉比喻來說,和是水乳交融,融和成一個。合就好像杯子的蓋子,蓋起來合上了,這叫合,和跟合是兩個意思。和不成,再來看看能不能合?經裡頭前面這段意思,這個文的文法格局跟前一段大略相同。這是說明我們的『見精』,與明、暗、通、塞俱非是見,所以才叫做『凈』,但是明、暗、通、塞莫非是見,所以是『妙』。這個地方所講的全是諸法實相,我們所疑惑的全是妄相。我們有和、有合的念頭,這是凡夫錯覺、妄念,佛給我們講非因緣、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這是如來現量所證的實相。五根,我們講五識來得好,同依凈色根,不涉妄塵,所以它並不是和合而生。何況見見的覺性尤其是清凈之極,凈極、妙極了,怎麼會是根塵和合而起的!凡是講合,就是像杯子跟蓋子一樣,杯離不開蓋,蓋離不開杯,它們是合起來的。佛在此也是舉四個境界,在破的裡面也單舉一個明相來廣破,其餘的三個境界就比例而知了。

【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此見即不與諸暗合。云何見暗。】

『合』,剛才講是附帶而不能離開的意思,這個叫合。假如我們見性與明合,明裡面有見,那我們見明是應該的,這是我們見性跟明合。明去暗來,我們見性應當隨著明相去,因為你跟明相合的,暗的境界來了你怎麼能看到暗?不應該看到暗,所以說『云何見暗』?

【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與明合者。應非見明。】

這是反過來說,與明合,明去,暗來了,『不與暗合』,見到暗;換句話說,與明合的時候也不應該見到明。為什麼?要不見就同不見,有見則同見,不能說是明我見到、暗我見不到。下面一句說得更好:

【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

這個意思說,明尚且不能見,這都是假設的話,又怎麼能說見與明它兩個相合,而能了別那不是暗的境界?『了明非暗』,「非暗」就不是黑暗的境界,你能夠明了。現在說既能夠見明又能夠見暗,由此可知,我們的妙凈見精決定不是與明合的,怎麼可以隨意的說見是與明合?這一番的破,比前面稍微要簡略一些,因為義趣相通,可以舉一反三。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以此類推就行了,不必多說。這就是佛給我們分析,真心與外面的境界,這個見精就是真心,與一切境界實在沒有和合相。這個道理要是明白之後,我們想想,煩惱就放下了。因為我們總認為是個和合相,所以煩惱放不下,不明了事實真相。譬如人家罵我幾句,罵的是音聲,聽的是耳根、是聞性,聞性也是妙凈聞性,妙凈聞性與聲塵非和、非合,他罵我,我生什麼氣?不和合。如果真要是和合,我生個氣、發個脾氣是應該的,講得通;它不和不合,那你聽了發個什麼脾氣?你不叫自生煩惱嗎?要懂這一個道理。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六根根性都是妙凈的,與六塵非和非合,你說和合都錯誤的。這個道理通達,能夠擺脫掉六塵,心自然就凈,比我們一般所講的身外之物這個意思要深得太多。因為我們捨身外之物,那個說老實話,世間人也能舍,財色名食,世間人也能舍,煩惱可不是世間人能舍的。佛法給我們說這個道理叫煩惱性空,可見得我們在一切境緣裡面要生煩惱,是自己錯了,外面境界沒錯,自己錯了。

這個道理,如果要真肯發心細細研究,全在唯識裡面。唯識得研究《成唯識論》跟《瑜伽師地論》。如果真正是一切都能看得破、放得下,你不搞唯識也行,不去找這個麻煩也可以。真正放不下的要搞,為什麼?把真相徹底明了,我們千萬不要被妄相欺騙了。唯識,說老實話,就是給我們辨別真妄,它把所有的妄相詳加分析,給我們剖析明白了,使你恍然大悟,這個時候一切放下,再不為外境所轉,這就是覺悟。覺悟什麼?我們在境界上起心動念是自己錯了。人能夠覺悟到這一點,這是大覺,在我們大乘佛法叫始覺,你就開始覺悟。如果你還認為是別人錯了,這是迷、這是不覺,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凡夫之迷就是:我沒有錯,一切都是別人的錯。這是迷!佛跟我們講,我們還不相信,唯識一分析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全是自己心所虛妄的反應。外面六塵境界是阿賴耶的相分,而我們的六根,這裡面緣的境界很複雜,所以有性境、有帶質境、有獨影境,這是大致上分為三大類,每一類裡頭又很複雜。

譬如,同樣是性境,阿賴耶緣的是無本質的,而前五識所緣的是有本質的;帶質境裡面有真帶質、似帶質;獨影境裡面,有有質獨影境、無質獨影境,這一分就是六類。六類裡頭細分還很多,所以這外面境界相當的複雜,緣境複雜。境界是單純的,叫一真法界,境界是一真一點都不錯,是我們自己,想想看,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自己把自己搞亂了,我們自己不知道自己亂,還去怪別人,還去怪境界,這就迷惑顛倒。佛說真話,真話我們不相信,說假話我們一聽就相信了。想想,諸佛菩薩度我們,為什麼度不了?我們自己苦心的修學,為什麼不能成就?境界沒搞清楚。要是把境界果然搞清楚,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境界恆真恆一,所有的問題都是發生在自己。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都是說我們自己的心行,指出我們自己錯誤的所在,確實是一念之間,一念覺就是佛菩薩,一念迷就是凡夫,可是這一念不容易轉過來。

我們研究教理,要是把這個事情明白了,自己把念頭轉過來,這是我們在教下得到受用。並不是「這個怎麼講法?這是什麼道理?講得天花亂墜,文章寫得洋洋大篇」,沒有用處的,心還為境界所轉。心為境轉是順凡夫所說的,是根塵相接觸的時候,叫自生煩惱。般若裡面教我們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果然能提醒這一句,煩惱也消除了。順境現前的時候心裡歡喜,「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歡喜心沒有了,心平靜了;逆境現前,「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人家拿刀來殺頭,殺頭也不煩惱,也不害怕,為什麼?虛妄的!僧肇大師所說,「將頭臨白刃,猶如斬春風」。世尊在修忍辱波羅蜜,做忍辱仙人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一點憤恨心,沒有一點不高興,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他為什麼能做到?他就是曉得境界的真實相,他知道、他明了,不為境界所轉,心得自在,他自己能做得了主宰。我們今天要學的是學這個,不是學理論,不是談玄說妙。

事理明白了,我們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身心清凈,境界也清凈。所以佛法,要拿世間話來說,非常現實。如果說脫離現實,那是迷信,那根本不了解佛法。佛法是最現實的,明白這個道理立刻就得受用,真正所謂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樂是真樂,不是苦樂之樂。苦樂是相對的,相對的二邊統統都離開,得的是真正之樂、清凈之樂,修學的時候要注意到這一點。經文講到這裡,和與合都被佛給破除了。可是凡夫的虛妄、執著、習氣真的很難斷,這一邊不能成立,馬上就偏到那一邊,「這樣說起來是不和、不合?」不和、不合又錯了。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 附註:

依據文獻資料——

◎ 交光大師《楞嚴經正脈科會》

◎ 圓瑛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 凈空法師《楞嚴經正脈科會》講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時節因緣成熟,須菩提請法——《金剛經》研習(45)
妄想和合,而自疑惑——《楞嚴經》參習(186)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