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破除學術評價三大毒瘤:希望科研人員潛心做"真科研"

破除學術評價三大毒瘤:希望科研人員潛心做"真科研"


  來源:中國科學報


  今年學術界改革動靜很大,國家出台了很多政策:人才評價打破「四唯」傾向(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防止「人才帽子」進入惡性競爭,同級別的「帽子」不能夠「兼得」;對學術不端的懲罰力度空前提升,實行一票否決制度。


  這些政策雖然涉及學術生態的多方面,但終究一點是希望國內的科研人員更加潛心於做「真科研」。

  學術評價不能唯論文數量、論文期刊影響因子,更不能唯論文被引用次數,這三大毒瘤甚至會導致科研走向歧途。


  一個國家的學科領域眾多,如果只把論文數量放到第一位上,就會造成大量科研人員聚集在容易發表論文的領域,導致很多重要領域人才匱乏。


  同樣,也不能唯期刊影響因子評價人才。


  比如醫學領域的期刊影響因子低於10就是普通期刊,而很多工程領域的期刊,影響因子大於1就是該領域的頂級期刊。

  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特有的頂級期刊,用影響因子「一刀切」,是對科研人員簡單的粗暴屠戮。


  論文引用次數也和領域發展有很大關係。


  熱門領域引用次數多,而冷門領域引用次數少。用「引用次數」評價科研人員,就會導致很多科研人員一窩蜂鑽到「熱門」領域的現象。


  上述科研評價模式過去一定時間成就了「科研投機主義者」,而讓那些真正從事「真科研」「啃硬骨頭」的人員被淘汰。


  此外,前幾年,學術界「爭帽子」現象非常嚴重,從校級人才頭銜到省級人才頭銜,然後開始申請「青拔」「優青」,再依次申報「萬人領軍」「傑青」「長江」。

  對於申請人而言,只需要將相同的材料進行不同的組織,就可以提交申請。但人才項目評審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員參與,另外,很多人獲取多頂「同級別的帽子」,人為造成競爭難度增加,讓很多傑出的科研人員失去發展機會。


  同時,優秀的科研人員為了爭取各種「帽子」, 不再潛心於科研工作,而是熱衷於「社交關係」「獎勵評定」「行政職務」等事項。


  總體而言,我國科研水平在過去十多年時間取得了長足進展,但也有一部分人出現了「輕浮」的科研態度,鑽營科研的「空子」,進而產生不少劣幣淘汰良幣現象。


  此時,我國開展科研領域的深度改革,讓科研學術生態回歸正常,對於提高我國的科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每個黑洞的結局,都是時空反轉、萬物無法進入的白洞
二甲雙胍可以影響745種蛋白活性,難怪它抗癌抗衰老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