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山東理工:機制創新成就更多「牛人」

山東理工:機制創新成就更多「牛人」

本報訊(記者 魏海政)「畢玉遂教授科研團隊研發的綠色環保無氯氟聚氨酯化學發泡劑,不僅攻克了一項世界性難題,還獲得了企業5.2億元的專利獨佔許可使用費,創造了全國單筆科研成果轉化金額最高紀錄。」近日,山東理工大學科技處副處長葛文慶告訴記者,「這項科研成果專利的首筆獨佔許可使用費4000萬元,除了僅需繳納1.2萬元的印花稅,凈收益3998.8萬元,按照學校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規定,科技成果轉化凈收益的80%歸科研團隊支配,即其中的3199.04萬元,歸畢玉遂教授科研團隊支配。」

正是得益於「科研成果轉化收益80%歸科研團隊所有」這樣的一系列人才和科研激勵機制,山東理工大學近年來科研成果頻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與標誌性成果,也湧現出了一大批科研「牛人」,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只有『牛人』多了,大學才能真正辦好!」山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呂傳毅告訴記者,自2016年該校第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實施「人才優先戰略」,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學校的「首要工程」以來,山東理工大學不斷完善多元人才評價體系,營造人才發展和科研創新的良好環境。

作為一所地處魯中的地方高校,山東理工大學在人才引進方面區位優勢並不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全校上下不等不靠,先後三次修訂和調整引進人才政策待遇,加大力度引進優秀人才。

2016年10月,山東理工大學開始積極探索全球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引領學校相關優勢學科持續提升發展。經過努力,學校引進了國家特聘專家、國家精準農業航空施藥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蘭玉斌等一批相關領域國際領先的高層次人才。蘭玉斌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精準農業航空」概念,到校後即擔任農業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院長、國際精準農業航空應用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及高端裝備智能製造研究中心主任,有力提升了學校相關領域的科研水平。

近幾年來,該校還以每年引進160名左右高水平博士的力度,持續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優秀博士每人享受50萬元的安家費及相關優惠待遇和政策。學校吸引優秀人才的系列舉措,拉平了與其他具有區位優勢地區引進優秀人才的起點。

「但不能引來『女婿』,氣走『兒子』,要引育並重,注重現有人才的培養和開發,加強校內高層次人才建設。」呂傳毅說。與這些學術「大咖」及優秀博士的大力引進相比,山東理工大學重視和培養本土人才的力度也毫不遜色。

該校突出「靶向服務」,自2017年1月開始,圍繞「雙一流」建設,按照「學科帶頭人+團隊+任期目標」的人才團隊建設模式,實施校內高層次人才「雙百工程」,選拔培養和造就100人左右的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培養100名左右的青年學術骨幹,入選人才實行年薪制,目前兩批已支持102人。自2016年以來,學校每年設立的人才專項資金達到1億元以上。「校內高層次人才『雙百計劃』第一層次的人才完成目標任務每年享受60萬元的年薪,第二層次45萬元年薪,第三層次30萬元年薪,其中最低層次的老師,都比書記、校長拿得多。」呂傳毅說。

通過「目標引導、分類管理、崗位激勵、學院實體」,山東理工大學加強崗位管理和目標考核,讓每一位教師都成為「驅動單元」。同時,對考核不合格的人員,也堅決「不放水」。在最近一輪的崗位聘用中,山東理工大學打破「鐵飯碗」「終身制」,對117位教師實行了高職低聘。「學校領導班子就要敢於擔當,不能怕得罪人,既要讓大多數幹活的人揚眉吐氣,也要做好少部分高職低聘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動共同進步。」呂傳毅說。

近10年來,該校已獲得包括兩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和6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內的國家科技獎勵,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與標誌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29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用大數據精準構建大學生創業體系
打造校園足球運動的「海滄模式」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