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膝關節炎:靜養還是鍛煉

膝關節炎:靜養還是鍛煉

盧大媽剛過古稀之年,身板還算硬朗,但前年冬天添了右腿疼的疾病。女兒帶她到醫院檢查,X線片顯示有骨贅、硬化和關節間隙狹窄等表現,診斷為膝關節炎,說這是老年人常見的退行性病理改變,除了藥物、理療外,要盡量減少活動,讓膝關節減少疲勞,減輕負荷。

盧大媽的女兒是都市白領,特別孝順。她為盧大媽請來一位保姆,幫助做飯、洗衣、整理家務和室內衛生。還與盧大媽訂立約法三章:一是不要再到廣場作集體健身操;二是不要再自己買菜買糧,由女兒送來;三是盡量減少上下樓梯,需要上下時要有人攙扶。

女兒孝心難卻,盧大媽從此安心靜養,除了久坐看看電視外,已很少活動。她以為這樣腿疼會好轉,誰知半年後腿疼並未見輕,腿關節變得僵硬,走路愈感吃力,竟然坐上輪椅了。可是與她同時患上膝關節炎的姐妹,條件沒她好,除正規治療外還堅持家務勞動,做些輕微運動,現在癥狀減輕,能照常走路。盧大媽心裡納悶,患了膝關節炎,到底是靜養好還是鍛煉好呢?

膝關節炎:靜養還是鍛煉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不暴練不等於不鍛煉

膝關節在人體中負重量大,活動頻繁。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器官功能逐漸減退,膝關節囊萎縮、變性和纖維化,關節腔黏液分泌減少,關節軟骨幹燥,逐漸磨損、變薄,關節骨質增生;加之關節周圍的肌肉生理性萎縮,韌帶彈性減弱,膝關節的活動能力逐漸減退,逐漸出現不同情況的疼痛,伴有關節活動障礙,關節活動時有響聲、摩擦感等。這就像一個使用多年的軸承,已經磨損嚴重,要使它繼續運轉,必須加強保養,而不是加速運轉、疲勞應用,造成過度損耗。因此,一旦確診膝關節炎,就要限制劇烈運動,要做到「五少」即少上下樓梯、少久站、少提重物,少長時間下蹲,少腿部強力活動。

但是,減少膝關節劇烈活動並非不活動,也不是不需要鍛煉。如果只強調靜養,連一般家務勞動也完全脫離,適當輕度的運動鍛煉也放棄了,那就成了「因噎廢食」。久坐不動,容易增加體重;膝關節缺少輕微活動,關節軟骨和周圍肌肉更易退化,因此對膝關節炎的治療和康復是不利的。

有關研究證明,適當的運動鍛煉不但對全身器官如心腦腎都有好處,而且有氧運動能有效緩解膝關節疼痛,其效應甚至高於一般止痛藥。運動可以增強肌肉力量,強健的肌肉可以更好的保護關節。運動鍛煉可以幫助關節軟骨獲得營養,因為軟骨無血液供應,需要通過運動擠壓從關節液獲得營養。因此中外有關專家最近呼籲:骨關節炎患者切莫忽視運動療法。

膝關節炎:靜養還是鍛煉


膝關節炎可選擇的運動方式

膝關節炎患者要避免完全靜養和劇烈鍛煉,在其中找一個平衡點,那就是要選擇適當的運動鍛煉方式。當然要考慮病情輕重、患者體質等具體情況,聽從專業醫生指導。一般可以選擇室外散步、做輕微的蹬腿、膝關節屈曲伸展活動,在床上進行仰卧起坐、俯卧撐、橋形拱身等活動。如較長時間坐著或站著時,要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固定一種姿勢而過分用力。

游泳是膝關節炎患者適合的運動方式之一,既不增加膝關節的負重能力,又能讓膝關節四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鍛煉。有條件的患者可以選擇。

體操、打拳也不是完全不能參加,而是要有所選擇、取捨。如下蹲過低、彈跳劇烈的動作應捨棄,時間也要有所節制,以防止膝關節負擔過重或發生損傷。

騎單車運動只限於體質較好、癥狀較輕者,而且要注意調好車座的高度,以坐在車座上兩腳蹬在腳蹬上、兩腿能伸直或稍微彎曲為宜,車座過高、過低或騎車上坡時用力蹬車,對膝關節都是不利的。

膝關節炎:靜養還是鍛煉


如何保護膝關節

膝關節承受全身重量,40歲以上的人都有退化的表現。除年齡外,還有不少因素會損害膝關節,保護膝關節要注意以下5個問題。

⒈注意防寒防潮:膝關節喜暖怕冷,夏天不要直接對著電扇和空調吹,秋冬季節寒冷潮濕,要注意保暖,特別要在關鍵部位包上護膝或棉布,不要讓患處接觸涼風。

⒉注意選用舒適的鞋:高跟、平底、薄底和過窄的鞋都不利於健康。穿高跟鞋不僅會對腳有傷害,而且會使膝關節和腰椎受到強壓,長時間穿高跟鞋會出現退化性膝關節炎。所以最好穿鬆軟、鞋底有彈性、有坡跟的鞋,以減輕重力對關節的衝擊,減輕關節的磨損。穿高跟鞋時,應避免蹲跪或爬樓梯動作。走遠路、旅遊特別是登山時,更不要穿高跟鞋。

⒊注意控制體重:肥胖往往會加重關節的負擔,使關節結構加速磨損、老化。同時,肥胖還會誘發其他全身性疾病,通過代謝併發症使身體關節受累,因此一旦體重超標,要積極減肥。

⒋注意生活調理:勞逸結合,動靜結合,防止過度疲勞,避免讓關節經受長期壓力;戒煙,改變過量飲酒、熬夜打牌、痴迷網路等不良習慣;合理飲食,選擇多種食物適當搭配,注意適量攝入含鈣食物,以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要。

⒌注意防止外傷:避免摔倒、扭傷。需久坐工作或學習的人,要經常變換姿勢,避免某個部位的關節長期處於負重狀態。平時不要長時間低頭和彎腰。勞動時要做好勞動保護,遵守操作規程。如有關節損傷或疼痛不要硬撐,要及時就醫診治。

(文/時仲省 副研究員 李林 主任醫師 鄭州大學醫學院)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庭醫學 的精彩文章:

寒冬來啦!小編教你如何挑選最值得剁手的羽絨服
清洗蔬菜也有技巧

TAG:家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