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蒙古人的移動「格爾」,帶上「家」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蒙古人的移動「格爾」,帶上「家」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灤京雜詠》詩句寫道:「憑君莫笑穹廬矮。」

不笑,不笑,很多穹廬並不高大、寬敞,可能還會矮小、單薄,但特別實用,起移時非常方便。走到哪裡都能把「家」原封不動地帶走,重現,這份美好的「願景」是其他居住場所很難實現的。

當時的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而蒙古人將自己的住房稱之為「格爾」。

13世紀至14世紀,蒙古人的基本住所是帳幕和窩棚。帳幕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可拆可建,是較小的帳幕,一頭牛拉車即可。而較大的帳幕,則需三四頭牛拉。

蒙古包

森林狩獵民主要居窩棚,製造比較簡單,用木棍支架,外面覆蓋樺樹皮,草原游牧民則住帳幕,故游牧民又被稱作「氈帳百姓」。

在草原居住的蒙古人「逐水草而居」,他們會追隨放牧的黃金時期每年進行兩次搬家,四月起開始移「家」,尋找水草肥美的地方作為夏營地,冬季再遷徙到向陽避風的冬營地,安全過冬。

他們居住在以木架、氈和皮建造的帳幕中,這便是他們的家,也是官稱「穹廬」的一種。

「搬家」是大事,但在他們的生活習俗中,根本無需多言,親朋好友、鄰里兄弟姐妹都會主動過來幫忙。一個「家」被迅速收攏起來,放在牛背上、馬車上。短短二三日後,「家」便已經運到到百里之外,但依舊還是老樣子,還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顏色,這份熟悉得以保留就是因為「家」在設計之初,便早已考慮到拆卸、移動、搭建,所有流程中的細節,構思巧妙,簡單易行。

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很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所住的帳幕,必須面向東南,包內東北角是戶主席位,主人的床榻安置在北面,東側是婦女住處,西側是為男人座位。

看過普通蒙古人的游牧居住場所,對蒙元時期皇家居住的地方,自然也要瞧上一瞧。

蒙古諸合罕舉行典禮時所使用的「大宮殿」,蒙古語為「失剌斡耳朵」。蒙元時期皇帝居住的帳幕稱為斡耳朵,也就是「宮帳」「行宮」。

元朝的制度基本上沿襲金、宋的舊制,但同時也保存了蒙古的某些舊制,從而使它帶有許多新特點。例如成吉思汗時便建斡耳朵宮帳制,設大斡耳朵及第二、第三、第四等四斡耳朵,分別屬於四個皇后。大汗的私人財富,分屬四個斡耳朵。大汗死後,由斡耳朵分別繼承。

成吉思汗

元朝建立後,為四大斡耳朵設置專門管理機構,徵收五戶絲和江南戶鈔。元廷封宗王甘麻剌和他的子孫為晉王,鎮守漠北,兼領四大斡耳朵,稱為「守宮」。

忽必烈也有四大斡耳朵,佔有大量財富和私屬人口。其他皇帝都各有斡耳朵,死後都由後紀繼承守宮,並設專門官衙管理。原本皇家親眷居住的場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慢慢變成了一種中央官制,不得不說是一大特色。

忽必烈

斡耳朵體現的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威,只有皇帝對其擁有享有權,法律有明確規定:皇帝的斡耳朵門檻絕對不可以踐踏,否則要被處死。除非有皇帝允許,否則其斡耳朵是不得隨意進入的,如果有人特別靠近宮帳的界限會遭到驅逐。在進入時,要在點燃的兩個火堆中間進入,蒙古人認為火是驅逐一切邪惡的東西。進入宮帳之人不得攜帶任何武器,使臣進入前必須要行跪拜之禮等。

蒙古大汗的行帳遷徙叫「起營」,選用健碩的牛、馬拖載而行,眾多隨從緊跟其後,浩浩蕩蕩,綿延十數里,遇到水就停下來,謂之「定營」。主帳面向南方,在最前列,妻妾次之,然後是侍衛和官員,依次排開,場面恢宏壯觀,綿延數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對俄國侵略者保持高度警惕,蔣百里和其他中國留學生做了什麼?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