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遵循古訓的祭祖,看看元朝有哪些特有的祭祀文化?

遵循古訓的祭祖,看看元朝有哪些特有的祭祀文化?

「禮之始也以祭。」祭祀是中國古代禮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元朝的祭禮對象包括天地、宗廟、社稷、先農、先聖、岳鎮海瀆以及風師、雨師、雷師等。

元朝特別重視祭天,這是直接與蒙古人信仰薩滿教、崇拜至高無上的「長生天」聯繫在一起的。「元興朔漠,代有拜天之禮。衣冠尚質,祭器尚純,帝後親之,宗戚助祭……」在《元史》「祭祀」部分中均有詳細記載。

關於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文獻中都提到了祭天儀式。祭祀中主要是撒馬奶酒,這種儀式也稱為「灑馬奶宴」,這一年四季不離口的馬奶子酒在他們的祭祀文化中,佔據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成吉思汗

忽必烈

灑馬奶子酒儀式的主要目是祭祀天地和祖宗,故而灑馬奶宴的狂歡程度自然無法與詐馬宴同日而語,但禁不住這種儀式舉行的次數多,彷彿空氣中依然飄散著馬奶子酒的香氣,令人微醺不已。

馬奶酒

由於元朝皇帝實行兩都巡幸制度,每年農曆四月迤北草青,車駕清暑上都;八月草枯,車駕返回大都。抵達上都後和返回大都前,宮廷都要舉行灑馬奶子酒於地的祭天儀式,然後大開筵席。這兩場飲宴,對於留守上都的官員們而言,則兼具給皇帝一行接風和踐行之意。

在祭天時,也會祭地。郊祭,即是祭祀天地,在大都南郊舉行,大體依照中原禮俗進行,一般由皇帝親自主持。

關於對成吉思汗的祭祀,窩闊台在即位以後已予以重視,這是蒙古宗室祭祀祖先的開始,並且形成了傳統。

成吉思汗一生戎馬倥傯,統一了近百部落和民族,奠定了橫跨歐亞大陸帝國的基礎,蒙古人們共同體從此形成,在蒙古人心中樹立了崇高的形象。他去世後,蒙古人不再把他看成普通人,而把他當作心目中的神靈、頂禮膜拜的聖主。

當時蒙古人相信,天上只有一個長生天,地上只有一個君主成吉思汗——天子 。所以成吉思汗死後不久,窩闊台汗時期就開始祭祀成吉思汗。蒙古人用他們特有的方式祭祀他的神靈,為他做一個偶像,把偶像放在一輛車子里,這輛車子則放在皇帝宮帳前面敬禮偶像的地方,然後向這個偶像奉獻許多禮品。

他們向這個偶像奉獻馬匹,這些馬沒有人敢騎,直至它們死去。他們也向這個偶像奉獻其他動物,如果需要屠宰這些動物以供食用時,他們會很小心不弄碎這些動物的任何骨頭,而是把這些骨頭放在火中燒掉。他們還向這個偶像鞠躬,像向神鞠躬一樣,而且讓正在訪問他們的其他貴族也必須這樣做。

蒙古皇帝在每年八月二十四日這一天,在上都祭天的同時祭成吉思汗。

忽必烈於至元三年(1266年)在大都建成太廟,在這裡祭祀成吉思汗和其他蒙古皇帝。祭祀基本上按照中國王朝的傳統禮制進行,但仍舊具有一定的蒙古特色。

太廟大祭祀時的「割奠」,是「國禮」。在祭祀時,由蒙古司膳、廚師跪在地上割祭祀牲畜的肉,然後放在太僕卿侍奉的朱漆供盤上面,撒上馬奶酒,而後祭供。蒙古太祝呼帝後御諱,致祭年月日數,致祭物品,最後讀蒙古語祝文。禮畢,以割奠之餘撒在南門外,名曰「拋撒茶飯」。凡是大的祭祀,行割奠之禮,以示隆重。

元朝在至元三年(1266年)開始對前四汗追尊廟號,以後成為定製。元朝的廟號採用雙重製,即從忽必烈起,每個皇帝死後都既謚一個蒙古語廟號,又謚一個漢語廟號。如忽必烈的蒙古語廟號是「薛禪汗」,漢語廟號是「世祖」。蒙古語廟號行用於元朝及諸藩國,也就是以元帝為宗王的整個蒙古汗國;而漢語廟號則僅僅行用於元朝。

這種雙重廟號制度,顯然是元朝政治制度二元性的一個鮮明反映,它在中國王朝制度史上是非常特殊的。

對社稷、先農和先聖的祭祀是忽必烈在位期間逐漸制定的,顯然這是他推行漢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忽必烈還曾親自舉行過祭孔的典禮。隨後由於國事繁忙,皇帝參與主持的較少,但會由其指派專人負責。

元朝還有一些祓災迎福的社稷祭祀,這些都是中國帝王重要的祭祀,「社」指土神,「稷」指穀神。境內的名山川也被元朝列入國家祭典,還派人來負責,還有對風、雨、雷祭祀也是如此。

無論是蒙元宮廷祭天、祭祖的初衷和目的,還是祭祀首貴馬奶酒的習俗,以及在其他祭祀中的表現,都突出反映了蒙元政權不忘祖宗根本的國俗舊禮。從這些祭祀禮俗還可以看出,元代帝室的禮俗是相當落後的,迷信的色彩十分濃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不一樣的故事,元朝中秋知多少?
金枝玉葉的約束,明代公主的真實婚姻是怎樣的?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