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起用4場戰役奠定自己「殺神」的地位,但世人卻只記得長平之戰

白起用4場戰役奠定自己「殺神」的地位,但世人卻只記得長平之戰

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白起,憑藉其卓絕的指揮藝術,在中國軍事史上地位非凡,與韓信、李靖、岳飛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將」;白起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而且據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但是死在白起手上的就佔據了約二分之一,所以又被尊為「殺神」;但是在白起指揮過的戰役中,最有名的有四場,來看看是哪四場吧:

TOP、4 華陽之戰

白起用4場戰役奠定自己「殺神」的地位,但世人卻只記得長平之戰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華陽之戰是秦國與趙國、魏國所進行的一場戰爭,秦國的統帥是白起、魏冉和胡陽,而趙國的統帥是賈偃,魏國的統帥是芒卯。當時趙軍與魏軍聯合進攻韓國,韓國向秦國求援。當時魏、趙聯軍與韓軍膠著於華陽,而華陽距秦地較遠,魏、趙估計援韓秦軍短期內不會趕到而疏於防範。

結果卻不料白起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方針。大軍由咸陽出發,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軍進行遠途奔襲,僅8天就到達華陽城下。並立即向魏軍發起攻擊,一舉殲滅魏軍13萬人,生擒3名魏將,魏國宰相芒卯敗逃;接著,又進攻趙將賈偃,經激戰,大敗趙軍,並將趙軍俘虜兩萬人沉入黃河中。

白起用4場戰役奠定自己「殺神」的地位,但世人卻只記得長平之戰

秦軍隨後乘勝攻城略地攻取了魏國的卷縣、蔡陽和長社,趙國的觀津,並與韓軍圍攻魏都大梁。魏國被迫獻南陽與秦國求和,秦聞知燕、趙聯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國南陽地後退兵,華陽之戰正式結束。此戰之後,魏國元氣大傷,無力再戰,直到魏國滅國之前,魏國都還沒恢復過來,可見此戰的重要性。

TOP、3 伊闕之戰

白起用4場戰役奠定自己「殺神」的地位,但世人卻只記得長平之戰

話說魏襄王和韓襄王在同一年去世後,韓國、魏國局勢動蕩,秦昭襄王乘機派兵攻打韓國,攻下了幾個城;韓國派出使臣,趕往魏國,請求增援,秦國是共同的敵人,韓、魏又有同盟關係,魏王並沒有作壁上觀。魏王立即下令,命大將公孫喜點齊人馬,前去助戰。於是魏、韓國君起傾國之兵對秦國進行反攻,東周也派兵加入魏、韓聯軍。

韓國、魏國和東周聯軍加起來總計約24萬,而白起的兵力還不及聯軍的一半;戰爭中,白起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當先出擊的弱點,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軍,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震懾,且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

白起用4場戰役奠定自己「殺神」的地位,但世人卻只記得長平之戰

之後白起乘勝揮師追擊,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攻佔伊闕,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魏、韓兩國割地求和。戰後,韓國精銳損失殆盡,韓國也因此從一個超級強國淪為了一個二流國家,直到被秦國滅國之前,實力都還沒恢復過來。秦國則以不可抗禦之勢向中原擴展。

TOP、2 鄢郢之戰

白起用4場戰役奠定自己「殺神」的地位,但世人卻只記得長平之戰

楚國是一個擁地千里的超級強國,是秦國最為棘手的敵人之一;後來楚襄王想聯合其他諸侯國一同圍攻秦國,秦國聽到這個消息,決定先發制人出兵攻打楚國;先是司馬錯率領軍隊從隴西郡出兵,攻取了楚國的黔中郡,並逼迫楚襄王割讓上庸和漢江以北的土地給秦國。

而後秦昭襄王又派白起率軍大舉攻楚,白起率軍數萬沿漢江東下,攻取沿岸重鎮,掠取漢水流域豐饒的糧草補給軍需,出敵不意突入楚境。白起還命令秦國的軍隊在過河之後拆除橋樑,燒毀船隻,自斷歸路,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信心,並選擇最佳出兵時機和進軍路線,取得攻楚的戰略主動。

白起用4場戰役奠定自己「殺神」的地位,但世人卻只記得長平之戰

秦軍孤軍客戰楚境,期於死地求生,乘楚王城池不修,邊備廢弛之機,採取掏心戰術攻入楚國,並採用了決水攻城的戰術攻克楚國別都鄢城,然後沿長江東下深入楚境,攻陷楚國國都郢,焚毀楚國的宗廟和夷陵,取得最後的勝利。此戰,秦國獲得了楚國大量國土;楚國被迫遷都,國力受到極大削弱。

TOP、1 長平之戰

白起用4場戰役奠定自己「殺神」的地位,但世人卻只記得長平之戰

趙國起初並不強,實力遠遜於魏國、韓國等其他列強,但自從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變革後,趙國軍事實力直線上升,並成為秦國中後期最大的對手;所以在秦國和趙國在冥冥中終有一戰。後來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截斷。韓國本來是想把上黨送給秦國平息戰火的,沒想到上黨郡守卻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當然很開心,並派廉頗去防守秦軍;趙國接受上黨,引起秦國的不滿,秦國決定出兵攻趙。最終雙方在長平決戰,起初趙國的統帥是廉頗,但由於廉頗對陣秦將王齕的時候,屢屢失利,加上秦國反間計的影響,趙孝成王將廉頗換成了初出茅廬的趙括;而秦國也秘密將王齕換成了白起。

白起用4場戰役奠定自己「殺神」的地位,但世人卻只記得長平之戰

秦國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不僅擁軍六十餘萬,更是召集百萬青壯運糧;而趙國一開始並沒想到變成持久戰,開戰不久就糧草匱乏,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其實也是因為趙國拖不起了),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趙國從此衰弱了下去。

以上四場超大規模的戰役,無不展現了白起卓絕的軍事才能,就連太史公司馬遷都稱讚白起為「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華陽之戰打殘魏國,伊闕之戰打殘韓國,鄢郢之戰打殘楚國,長平之戰打殘趙國;如果不是白起的這四場戰役,後世的王翦能如此輕鬆快速的將這些國家滅國嗎?但世人卻只記得長平之戰,其實另外三場戰役也是不能被忽視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黑白歷史 的精彩文章:

在《封神演義》中有個奇怪的金仙,門下的兩名弟子都曾死過一次
為何截教要不遺餘力幫殷商?還真不是因為申公豹,他沒這麼大面子

TAG:黑白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