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人生三大智慧:知足、知止、知常!(深度好文)

人生三大智慧:知足、知止、知常!(深度好文)

人生三大智慧:知足、知止、知常!(深度好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知足、知止、知常的人生智慧

《增廣賢文》則將這個道理總結為兩句易於傳頌的警句: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人生三大智慧:知足、知止、知常!(深度好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德經》

名聲與健康相比,哪個更實際?生命與財產相比,哪個更貴重?

過分在意某些東西,必定要為之付出更多的代價;一味斂財守財,難保不會遭遇意料之外的損失。

所以說,做人要知足惜福,知足就不會貪得,不貪就不會招來屈辱;更要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知止就不會懈怠,不懈怠才能常保平安。

人生三大智慧:知足、知止、知常!(深度好文)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意思是,一切罪孽都源於慾望,一切禍端都源於不知足,一切過錯都源於貪得。

人活一世,應該把身外之物看輕:名譽、財富、權力、地位都是暫時的。

仕途得意混得再好,終歸要退居幕後頤養天年;物質財富積攢再多,能享受的不過是一日三餐。哭也一天,笑也一天;苦也一天,樂也一天。唯有學會知足,內心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人生三大智慧:知足、知止、知常!(深度好文)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大學》

知止,即知進退。當行時則行,當止時即止。

漢朝著名謀士張良,自輔佐劉邦入都關中後,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穩固,張良更是遵循其行止有度的處事原則,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位置。

因而在漢初劉邦剷除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得以保全自身,避免了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

曾國藩曾說:「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不因功名而貪慾,不因感極而求妄。」

知止的智慧,正是在於要認清自己應該處於怎樣的位置,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並且時刻警醒自己,行事不要超越自己的本分。

《紅樓夢》中有一副有名的對聯可謂震懾人心:「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這幅對聯寫盡了世人心態:明明已經擁有了很多,卻還是不想停下來,繼續被貪慾所控制,一錯再錯,直到泥足深陷,才發現已經無路可走,待到幡然醒悟想要回頭時,才發覺為時已晚。

須得做到知止常止,才是立身長久的不敗之道。

人生三大智慧:知足、知止、知常!(深度好文)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道德經》

水流千里,終究向海;樹高千尺,落葉歸根。

世間萬物都要遵循自然規律,違背規律恣意妄為,必定會招來禍端。

順應自然不代表消極無為,而是指行事因時而動、因地制宜,把握好分寸和時機,倘若處在不恰當的時間地點,就不要刻意去追求。

人活一世,不如意時,要知道這便是人生常態,然後泰然處之。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巴山楚水的凄涼之地,一待就是23年。別人感嘆他仕途凄慘,他卻深知人生的常態便是起起落落。於是乾脆心懷天地美景,活得洒脫自在,成就了自己的「詩豪」之名。

劉禹錫被貶到安徽和州時,遇到了一個勢利的知縣,故意把他安排到一個臨近江邊的荒蕪之地住下。

劉禹錫不惱不怒,揮筆寫下一副對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貼到門上,意思是「這地挺好的,有江景,又有白帆,特別適合靜思。」

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又讓他去另一個更偏僻的地方,房間還小了一半。

劉禹錫看到附近的德勝河楊柳依依,觸景生情又寫下了「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知縣見他怡然自得的樣子,又再次派人將他調到城中一間斗室之中:只容得下一床、一桌、一椅。

可劉禹錫依舊不急不躁,還一氣呵成了千古名篇《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知道了人生「有喜有憂,有起有落」的常態,便能在逆境時站在更高的角度。

讓那顆開始怨天尤人的心從牢籠里釋放出來,看到更廣闊的天地。

知常,是懂得順其自然,是享受洒脫的清歡,更是放飛心靈的自由。

在生命的旅程中,每一段路,都有不同的領悟,都不是白走的路。

如果你剛好處於平平淡淡的生活,那就知足吧,好好享受平淡悠然的尋常日子;

如果你正處於春風得意時,那就知止吧,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形,適可而止;

如果你剛好處於低谷期,那就知常吧,好事壞事,終成往事,安然前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良的小阿獃呆 的精彩文章:

原來一個人有福報要來,三年前就有預兆了!(深度美文)
佛說:一切都是天意!(寫的真好)

TAG:善良的小阿獃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