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品悟漢字之美 聽「漢字」講故事啦

品悟漢字之美 聽「漢字」講故事啦

與漢字共舞

暢談中國故事

「蘭」——王者之香

《說文解字?草部》:「蘭,香草也。從草,闌聲。」形聲字。「蘭」的本義就是蘭草。如《易?繫辭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裡的「臭」為氣味,「蘭」顯然是指香蘭。其意思是從心底里發出的共同語言,如蘭花一樣清香。

「蘭」字在古代漢語中有一個特殊用法,就是常作文人雅士及士大夫之間的一種雅稱,亦曰美稱。如「蘭房」,指文人雅士們的住房;「蘭友」、「蘭交」,是指文人雅士結交的朋友;「蘭言」,既指心意相合之言,又指文人雅士的話語或書信等。

南宋詞人柳永的《雨霖鈴》:「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其意思是說:在京城(汴京)的郊外搭起帳篷備辦酒宴為人送行時情緒很不好,正在戀戀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催促快出發。

此外還有所謂「蘭夢」或稱「蘭兆」,雖是迷信,但更富傳奇色彩。據《左傳》記載,盼子心切的鄭文公姬妾成群,可就是沒人給他生個兒子。有一個叫燕姑的小妾,一天夢見天使給她送來了一束蘭花,不久她懷孕了,生的還是一個男孩。文公喜出望外,給孩子取名為蘭,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穆公。可見「蘭夢」就是美夢,又稱「蘭兆」,就是懷孕生兒子的吉兆。

蘭花人們又將它稱之為「空谷佳人」。除了它的美之外,還有它那「無人亦自芳」、「堅貞還自抱」的氣質品格,更為世人所稱道。所以有人把蘭花放在「歲寒三友」的松、竹、梅之上,說:「歲稱三友,竹有節而無花,梅有花而無葉,松有葉而無香,唯蘭獨並有之。」正因為如此,蘭花才博得人們的廣泛厚愛。

「風」——風月無邊

「風」在甲骨文中看上去像一隻傳說中的鳳凰。此字實為鳳凰的鳳的本字,象形。而「風」這種摸不著,看不見的東西,既難以用一個符號來表示,又難以描畫出具體的形狀,因而將「鳳」字借用為「風」。如甲骨文中的「大風」就是「大鳳」,「小鳳」就是「小風」,「不鳳」就是今天不颳風。

歷史上關於「風」字的故事也不少。宋代大散文家范仲淹在浙江做地方官時,在富春山上的鉤台上造了一座嚴子陵的祠堂。祠堂落成後,范仲淹為之寫了《嚴先生祠堂記》一文。記中寫道:「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文章寫好後,將此文送給友人李泰伯看,李看後讚不絕口,隨後對范仲淹說:「如果詩中改動一個字,那就更完美了。」范仲淹連忙請教。李泰伯說:「詩中寫雲山江水的話,意境很大,後面用一『德』字來承接,便覺得有些局小,而且太呆板。把『德』字改成『風』字,你看如何?」范仲淹聽了,連聲說好,馬上就把「德」字改成了「風」字,並且尊稱李泰伯為一字之師。

清代著名畫家李方膺有一次到朋友家裡做客。席間話題突然轉到繪畫上來,有人說:「世上什麼東西都好畫,就是有一種東西畫不了!」另一個人問他是什麼東西難畫,那個人只回答了一個字:「風!」

在場的人聽後都默不做聲,心裡都承認風確確實實是一種難畫的東西。

這時李方膺站起來說:「能!風也能畫。」

在座的人愕然。李方膺當場揮筆作畫,一會兒,他果然把「風」畫出來了。這就是我們今日所見到的《風竹圖》。看了李方膺的《風竹圖》,有人評價說:「李方膺不僅把風畫出來了,而且把風聲也畫出來了。」

女皇武則天取名字

中國歷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取名字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後,她想給自己取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名字,中國要名字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之處,並且把自己的光輝也展現出來。可是取什麼字才能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於是武則天想自己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複了。說造就造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聖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當空、明亮闊大的意思吧。

「天心取米」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大家覺得何瑭是不是很聰明呢?

漢字小故事:因錯字鬧出的笑話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並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您能分得清楚嗎???

特別聲明:文章如是轉載他人文章僅供觀點分享,版權歸屬於原作者所有,轉載的文章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微信平台證實,對其中全部或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及時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自行核實相關的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繫編輯撤稿。長按識別二維碼,盡請期待下次文章,請讀者朋友在留言板處寫下寶貴的意見,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八大古都之一——安陽
皇帝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真的是長恨歌嗎?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