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漢服,中國人的衣服

漢服,中國人的衣服

衣,向來為生活住行之首。日本人有和服,洋人有西裝,而我們中國人,則有漢服。自古,漢服一直都是被老祖宗拿來視為「國之顏面」的東西。

在漫長的幾千年時間裡,漢服承載的不僅是一種生活美學,更是無數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延續。我深信,留住漢服,就是留住中國人的本。

《羋月傳》中,美人羋月一生顛沛流離,而見證她境遇變遷的,除了那幾個男人,還有她房間里的那幾件「漢服」。

年少懵懂時,羋月一身碧綠色的青衣羅衫,薄衣輕紗,姿態曼妙,整個人猶如仙子下凡。

經歷富貴生死後,羋月身著金色長衫,從淺到深的鍍金,氣派的流雲飛袖,和精美的刺繡花紋,無不流露她那時的氣定神閑。

而在光復秦國後,她終於穿上了玄黑與纁紅相間的華服。玄,黑中揚赤,象徵天的顏色;纁,黃里並赤,其意表徵大地。

玄黑與纁紅是漢服中最隆重端莊的搭配。這件神聖與高貴的華服,既代表了她彼時的至高地位,也道出了中國自古以「衣冠」上國的秘密。

衣裳里的秘密

漢服,意指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漢服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始,止於清代「剃髮易服」。並非人們誤以為的「漢朝的衣服」。幾千年來,漢服雖歷經多個朝代的潤色,但最初的「深衣」仍是漢服的不二代表。

傳統深衣有三大講究。一為「交領右衽」,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漢服為向右掩。二為「褒衣寬袖」,漢服的衣服都寬鬆,且袖子寬大,長過手臂。三為「系帶隱扣」,漢服的衣服大多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繫結。

依著如此特性,古人在身著漢服時,走起路來自然會瀟洒飄逸,輕揮衣袖,便帶起一陣清風。

古人素來敬畏天地與自然。他們將上衣分裁四片,即為了意喻「四季」;下裳分裁十二片,則為了對應「十二月」。其中袖圓以應「天圓」,衣領交疊成矩形以應「地方」,以寓「天圓地方」。

古人將天地藏於衣服,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做人不可任性妄為,上有天,下有地,做人也要有規矩。

歷代漢服之美

漢服延續千年,其中以唐、宋、明為代表。因不同朝代各有特色,漢服也演變出了不同的姿態。

唐朝女子雖然衣著風情,但絕不風騷。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那樣極其誇張的暴乳裝純屬想像過度。

唐朝的女子以豐腴為美,禮服多以合宜的袒胸、低領、大袖為主,走起路來大袖翩翩、華帶飛舞,顯得格外飄逸。

也是因為身材微胖,唐代女子尤其喜著寬鬆的裙裝,多為上身著襦下身著裙。襦要短且小,裙要肥且長。裙系高腰至胸部,甚至系在腋下,系扎絲帶,頸部與胸部的肌膚露在外,給人以優雅、修長、飄逸之感。

宋朝的時候理學思想盛行,在「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束縛下,人們拋棄了奢侈浮華的作風,那時流行「女子學恭儉超千古,風化宮娥只淡妝」的說法。

人的觀念變了,穿著上也自然跟著改變。宋代的衣著崇尚儉樸、清雅。宋代的漢服多以紗羅為主,綉繪圖案或綴以珠玉。裙子中間的飄帶上還常掛一個玉環,用來壓住裙擺,使裙子不至於隨風飄舞而失優雅之儀。

與宋朝相反,明朝是一個追求華麗的朝代。明朝的服飾,從衣料、色彩到紋飾無不一派艷麗之氣。

明朝中後期天氣變得寒冷,為了保暖,明代的漢服上衣被拉長,露裙被縮短,衣領也從宋代的對襟領變為圓領為主。宋代漢服的裙邊均有綉邊,花紋多華麗繁複。

只待漢服重歸華夏

如今的中國,幾乎是全世界唯一一個丟失自己傳統服裝的民族。在日本,任何一個日本女人穿著和服踩著木屐走在街上,行人都不會側目。在蘇格蘭,一個男人穿著蘇格蘭短裙也不會讓人驚訝。

可如果你在中國穿著漢服上街,別人不是以為你瘋了,就會誤以為你是穿著和服的日本人,讓人心痛又無奈。

我想起多年前曾經在影像里看到的古代女子身著漢服的身影,無論是《大漢天子》里身披羅衣輕紗的念奴嬌,還是《笑傲江湖》里一襲紅衣綢緞的東方不敗,他們飄逸的身影都在我心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美麗。

而在我心中,漢服最美麗的歸宿,莫過於是在每逢中國的傳統節日時,我們都可以鄭重其事地換上自己民族的傳統漢服,做一些充滿儀式感的傳統習俗。

比起那些時髦的新衣服,想來只有延續華夏千年的漢服足以撐起這個角色。而我也相信,總有一天,身穿漢服的中國人可以驚艷全世界。

文字為物道原創,出鏡人@但使相思,圖片由「粉黛流芳」授權提供,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道 的精彩文章:

小夫妻逃離城市借山而居,十年領悟:生活的本真,不是素就是減
「37歲,生了二胎,癌症晚期」:有錢階級,不如有閑階級

TAG:物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