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華語電影的2018:張藝謀的絕望、姜文的虛無以及普通人的回歸

華語電影的2018:張藝謀的絕望、姜文的虛無以及普通人的回歸

整個2018,從藝術水準來說,並沒有特別特別驚艷的華語電影。不過,它卻有一種非常正向的意義——就是有將重心重新放在現實、將焦點重回普通人的傾向——這是一個比歷史、比英雄更為寬闊、也更為複雜的疆域。如果誠意耕耘的話,這裡面有產生更多傑作的可能。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夠為我們——普通民眾的真實的人生製造更多紮實的慰藉,以及生出更靠譜的希望。相較於高深莫測的藝術,這可能是電影之所以存在的最偉大的功能。

1

2018年,中國電影的關鍵詞,毫無疑問是現實主義。

在經歷了古裝大片、青春懷舊、喜劇勵志的風潮之後,中國電影的重心似乎正在挪向現實。當然我們並不是說中國電影沒有現實主義傳統,恰恰相反,我們的現實主義根植深重,但像今年這樣,它在兼具現實的穿透性,同時能在票房,以及輿論場上同時產生巨大影響,甚至是形成一種潛在潮流,這似乎是這十年來的第一次。

在這其中,《我不是葯神》功不可沒。前兩年,我們對於韓國的《計程車司機》《辨護人》,對於印度的《摔跤吧,爸爸》高度甚至是過度讚揚,而《我不是葯神》則是有志氣的中國電影人給出的反饋。

它一反之前主流電影對於現實問題的迴避,通過一個走私印度抗癌防製藥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經濟狂飆幻覺下一個群體的困窘與悲情。這裡面有情與法的激烈衝突,體制的龐大與荒誕,有局中人的卑微求存,也有冷血者的趁火打劫,有處在食物鏈高層人的文質彬彬卻冷酷的工具理性,也有社會邊緣人粗暴卻熾烈的熱血。

它是近階段商業電影的一個範本,有著合格精良的製作工藝,有著寬闊卻不故作精英化的視角,它把人都還原成人,不去刻意遮蔽世界的複雜性、道德的模糊性,卻也在緊要處不和稀泥,有著堅定卻不尖刻的世界觀。

《我不是葯神》 圖 / 網路

這部電影也是長久以來,我們對韓國電影學習的結果,無論人物設定、題材選擇,還是色調與運鏡,都能看出韓國電影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們得讚賞這種學習,韓國電影對於社會問題的關注、對於戲劇性,以及內在人性與道德感的關注,始終有著它的過人之處。我們要警惕那種隨著市場興盛而起的狂傲,起碼在商業電影領域,無論好萊塢、韓國還是印度都是我們的老師。

另一個學習韓國電影的成果是《找到你》,雖然格局較小,但影片於一個小孩丟失的故事中,滲入女性的社會地位、中產對底層的漠視等若干問題,讓略顯狗血的故事有了相對堅實的基點。整個情節編織曲折而又不失力道,那些看似偶然的必然,那些無法阻止的偶然,讓影片有著一種令人糾心的因果命運感。

《找到你》 圖 / 網路

相較於前兩者那種跌宕的故事,《狗十三》的故事就顯得相當平淡。但如果從社會批判的力度來說,它卻是2018最為強悍和尖銳的一部。

一個孩子丟狗的故事,折射出的是一個家庭內部的權力關係。它精準地描摹出成人世界對未成年人的馴服,這種以愛的名義所給予的安撫與懲罰,內在都充滿了暴力。

這種對家庭嚴重缺乏溫情的描寫,描敘出成長里司空見慣的痛苦,這種痛苦來源於成人世界定製的價值標準,你的好惡在成人世界看來是幼稚而不負責任的,這種痛苦也來源於成人世界安於他們的虛偽,並對這種虛偽安之若素。這種痛苦來源於童話的消逝,成長並不是願望的實現,而是為了自保成為自己所討厭的人。

這部電影,由於探討的東西過於本質,所以它也就不再只是講述中國的故事,它用它平靜而尖刻的坦率,展示了普世性。從某種程度來說,它甚至可以算是部恐怖片,它是成人世界對未成年人的精細閹割,但更恐怖的是,你甚至是覺得這種閹割是必須的。

《狗十三》 圖 / 網路

這是一部骨子裡充滿反骨的電影,它就是讓你看到這個被溫情層層包裹住世界的殘酷本相,就像影片里那個駭人的鏡頭:小女孩所認為的代表著自由與希望的夜鶯叫聲,其實是被世界摧殘至變態的病人的錯亂口技。

2

有人強攻現實,就有人迂迴包抄。今年寓言電影也並不少見。中國電影的兩位老將張藝謀和姜文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這一路徑。

張藝謀的《影》,像所有的張藝謀電影一樣,是一部極端形式化的電影,只不過他之前是絢爛,而這次是簡約。黑白兩色的山水畫風格,最終所帶來的是密不透風的對人性的壓抑,以及最終無路可走後的慘烈爆發。

張藝謀用一個《影子武士》式的故事,講述了他對中國的理解。女人,權力,階級,這是一個被詛咒的鐵三角,張藝謀在這裡顯示了他愈來愈悲觀的價值取向。人性如在下水道裡面爬行的蟲子,見不到任何亮色,有的只是血腥而本能地攫取,或者是掙扎。

整部電影充滿了肉體的痛感,無論是木頭扎入背部,還是劍被緩慢而享受地推進另一個人的身體,這裡面都有一種讓人悚然而驚的暴力感。影片最鬆弛的地方就是血從人的喉嚨里噴出來的時候。那噝噝的聲音,似乎才給人真正的解脫,帶著一種仇恨的酣暢,和空虛的哀傷。

《影》 圖 / 網路

影片的問題是,張藝謀慣性地運用了一些類似於陰陽,類似於山水的符號,但對這些符號與整個故事架構之間的聯繫卻又是囫圇吞棗。在影片的基本調性比如是武俠還是寫實之間,張藝謀也有著一種奇怪的平衡。這種生硬的結合,最終導致了影片內在的分裂,也導致了很多觀眾笑場。

張藝謀曾經的老搭檔姜文則執著於歷史的虛無。他再一次將目光聚焦於民國時期,用民國的複雜荒唐來寄託他的思想。

這個不知道到底誰是誰爹的故事,與中國近現代民族的心路歷程有著暗合之處。

姜文仍然是中國最有想像力的導演。無論是他對於北平的全景式描摹,還是那個只有屋頂的浪漫世界,亦或是一個裸男披著披風在屋頂上奔跑,都顯示出姜文那種純然雄性的狂放想像力。

《邪不壓正》 圖 / 網路

但問題是姜文太虛無了,虛無到他對本身的講述都充滿了懷疑,所以說他已經慣性的用一種模稜兩可的方式去講一個模稜兩可的事情。他試圖用荒誕去表現荒誕。但邏輯的過於缺乏,讓荒誕都失去了基礎。因為荒誕就是對邏輯的背棄,沒有對象,背叛是沒有價值的。姜文就在他豐富的想像力、一個接一個的念頭中失去了方向。留給觀眾的是一個個驚艷的視覺瞬間,和整體上無窮無盡的混沌。

還有一位資深演員黃渤也選擇了寓言這一形式,他用它來為他的導演處女作。這是一次充滿雄心的嘗試。《一出好戲》試圖通過一群人的孤島生存,來解析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

你必須承認,它的整體架構是很成熟的,有著相當的洞察力。王寶強的角色代表著一種原始的共產主義。于和偉飾演的角色所代表的似乎是原教旨主義的市場經濟。而黃渤所代表的似乎是兼具國家調控與市場經濟兩種屬性的改良市場經濟。而尋找新大陸的說法,這揭示了信仰的本質,它實際上是一種權力的伎倆。它為這個世界提供希望,用提供希望的方式來維持這個世界的秩序。

整部電影有著一種社會學的通透與尖刻,但問題是影片太粗糙、太溫情了。太粗糙,就無法感知那些人真正的絕望,慌張,以及由此生髮出的憤怒太溫情,也就讓整個戲裡的矛盾變的過於婆婆媽媽,而不能顯出整個社會底層運行規則的冷酷與殘忍。

《一出好戲》 圖 / 網路

還有一部戲值得一說,就是《北方一片蒼茫》,這是一部兼具現實性與寓言性的電影。整個北方農村社會的道德淪喪,無恥猥瑣在鏡頭下都有一種荒誕卻精確的描述。而影片在人世與鬼神之間的穿梭,讓影片有了一種闊達的氣魄,也對人世有了一種更尖刻的審視。可惜的是,影片太過於滿足於那種展示了,覺得展示就是全部。但真正優秀的電影總是在於,他既表現出水面上的冰山,也讓你感受到下面更為龐大的、也更具決定性作用的基座。

3

在好幾部電影並不避諱這個時代的疾病、並以此贏得票房和讚譽的同時,2018年的另一現象,它們似乎重新發現了普通人。

這當然也是一種現實主義,但與前面那些帶著刀劍的作品不同,它們重新回到了瑣碎的煙火現場、並安於這種煙火,且在這煙火中發現了更為恆遠的東西,並真摯地讚頌它們。

這些作品包括《我的影子在奔跑》,這是一部講述自閉症孩子與母親無休無止角力與陪伴的電影,有著2018年所有華語電影中最為豐沛的細節,那些帶著生活濕氣的細節,寫盡了母子之間那種分不清是責任還是愛、是討厭還是親昵、是麻木還是溫馨的關係。那個孩子眼裡獨立而神奇的世界,讓平庸甚至是困苦的生活成了史詩甚至是傳奇。

這當然是一部沒有任何野心的電影,但也因其沒有野心,沒有試圖去搭上任何宏大命題的啟圖,才會讓它在描摹那些細節時如此甘之如飴,也讓它有了一種從生活的沙礫里感受生活五味雜陳的能力。

《我的影子在奔跑》 圖 / 網路

這些作品還包括《米花之味》,當然這是一部相當有野心的電影,但它面對野心時有著一種順其自然的心態。同樣是孩子與母親的關係,但這種關係,與城市與鄉村的關係,甚至是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關係,在這部影片里都有著相當程度的同構關係。

但影片在講述時卻沒有急切漲紅著臉,它始終有著一種低調,它也沒有升出一種過於猛烈的悲情,似乎只有自己的主人公在經歷這此創傷。它看到那些代價,也認可這種代價。所謂的詩意,也在這種清晰與寬容之中誕生了。

還有松太加導演的《阿拉姜色》,它同樣是一部火氣全無的電影。它雖然描寫藏區,但沒有獵奇心態。一個類似於《崗仁波齊》的故事,卻完全不是那種對於異族信仰看似仰視實則扁平化的處理。一對夫妻,妻子死去的前夫,以及她和前夫的留下的孩子——在與不在,明流與暗涌,那些說不清楚是嫉妒與愛的情感,那種道不明是責任還是溫情的執著,都混雜在一起,卻並不混沌,那種清徹的左右為難,寫出了少有的人性的質感。在西藏的苦寒高原上,誕生了2018最極致的柔軟。

《阿拉姜色》 圖 / 網路

如果說前面三部電影只是在美學上透露出對平民與日常的尊重,那麼,年底有兩部電影就基本上把大標語貼在自己腦門上了。

一部是紀錄片《生活萬歲》,兩個賣唱為生的盲人夫婦、在拉薩愛崗敬業的三輪車夫、帶著孩子開計程車的離異婦女、以及供女兒上學的田螺哥、要把兒子培養成足球運動員的高空蜘蛛人等……他們都是生活的弱者,甚至是失敗者,所以他們的夢想和理想才如此刺眼,讓人辛酸。他們卑賤地燃燒著,卻有著不遜色於煙火的亮度。

這是一部題材相當招人喜歡的電影,但也是一部很可惜的電影。裡面的那些真實主人公都有著中國現今演員不可能表達的、複雜而生動的面孔,但影片對這些素材的使用有點急功近利,這些素材有點隨意卻又簡省地使用,過於主題先行的向前奔跑,將一個個本該更加豐潤的人物變成了一個個符號。

《生活萬歲》 圖 / 網路

另一部就是《無名之輩》,這部電影的片名同樣可作為這個時代的廣告語。它同樣是一個失敗者群像,心比天高卻智商觸底的笨賊、心向自由卻只能寸步不多的癱子、發不出工資卻忠於職守的保安、欠下巨債跑路卻寢食難安的土豪……他們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了笑話,但他們卻自以為是史詩——這種巨大的分裂讓人唏噓,那種無力感與熱血感,如同冰與火之歌,精確地切中了當下的大眾心理。

它對類型片元素的熟稔運用、對當下人物漫畫化卻又不失血肉的描繪,以及它對時代精神的感應,讓它與《我不是葯神》一起成為年度最為重要的電影風向標。

4

2018年,戰狼風格的電影雄風不減。《紅海行動》就是這一思路的產物。

林超賢導演確實具有華語圈最一流的拍攝戰爭場面的能力和經驗。無論是開頭在中國大使館的巷戰,還是在沙漠中和敵人狙擊手的對決,以及在敵人巢穴困獸猶鬥的慘烈,都拍得相當不俗。但這種B級趣味,就限制了影片的整體格調,特別是所謂的龍捲風裡面的坦克大戰,又似乎進入了武俠片的疆域,又是港片那種癲狂過火的舊毛病。

《紅海行動》 圖 / 網路

當然,更重要的是,影片缺乏對於所在國家的細緻描述。所以說你也不能真正感受這些蛟龍隊員們所處的複雜環境,當然也就不能感受當地人民的真正的痛苦,這些蛟龍隊員所做的事情也就失去了重量。這使得整部電影就是一個刺激的沖關遊戲。在整個格局和質地上面離這一類型的經典作品——比如《黑鷹降落》,差了一個檔次。

更重要的是,這種電影和《戰狼》系列一樣,都有著一種暴發戶頤指氣使的張狂勁兒。那種骨子裡透露出的好戰氣息,讓人不適。

同樣是家國情懷,2018年的另外一部電影就格外顯得可愛的多。它就是《無問西東》。

這部講述清華大學發展歷程的電影,有著一種中國電影中少見的對於理想主義的坦蕩與熱望。當然,這部電影有神話我們的先輩之嫌,但那種身處在動蕩的世界之中、卻有著更大的堅守和風骨的群像,確實有著格外動人心魄的力量。

整部影片就像一首對仗工整氣韻豐厚的散文詩。每一個鏡頭都在流動,每一個情緒都在蕩漾,似乎總有一種生命力在磅礴,總有一種希望在生長。

其實,2018年值得說說的電影還有不少。

比如《無雙》,這是香港商業電影,對於他們的工藝水平的又一次展示,這也讓我們被徐克、吳宇森等老大師所敗壞的信心重新得到修復。

比如《江湖兒女》,這是賈樟柯近些年最為誠實的一部電影。它從某種程度一反他之前那種高屋建瓴的符號化的處理,用一種更微觀、也更平實的態度態度去記錄中國的變化,這種轉變值得讚賞。

當然還包括《路過未來》,雖然它顯得有些乾枯,但整部影片有著一種少有的、想為被時代落下的人們做傳的樸實而端正的態度。

還有章明導演的、在院線裡面驚鴻一瞥的《冥王星時刻》,他對情感幽暗而隱秘地追索,讓他獲得了一小撮忠實的擁躉,也將更多的觀眾擋在門外,看樣子他也不太在乎。

當然,也包括12月31日公映的《地球最後的夜晚》,這是一部風格過於明顯的電影,它的氣勢洶洶,會讓某些試圖批評它的人都望而卻步。

整個2018,從藝術水準來說,並沒有特別特別驚艷的電影。不過它卻有一種非常正向的意義,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它有將重心重新放在現實、將焦點重回普通人的傾向——而這是一個比歷史、比英雄更為寬闊、也更為複雜的疆域。如果誠意耕耘的話,這裡面有產生更多傑作的可能。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夠為我們——普通民眾的真實的人生製造更多紮實的慰藉,以及生出更靠譜的希望。相較於高深莫測的藝術,這可能是電影之所以存在的最偉大的功能。

此文為每日人物原創,侵權必究

想看更多,請移步每日人物微信公號(ID:meirirenw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人物 的精彩文章:

「基因編輯嬰兒」七對夫婦成功一例,雙胞胎中一名仍有患艾滋風險
當維密和天使一起落地

TAG:每日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