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概述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概述

詩經-楚辭-漢賦-魏晉南北朝民歌-漢魏元朝文人詩-唐代的古風 新樂府-格律詩-宋詞-元曲-現代詩。

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摘自趙缺《無咎詩三百序》。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後世將兩者統稱為詩歌。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詩歌發展經歷了《詩經》 《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概述:

上古——口頭歌謠

先秦——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

體制:「風、雅`、頌」三部分,「國風」現實主義的精華

表現手法:賦(鋪陳敘述)、比(比喻)、 興(起興)

句式四言為主,語言雙聲疊韻

中國浪漫主義的先河——楚辭

在楚地歌謠的基礎上創造出的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

楚辭體的特點:

1、帶有想像豐富、文辭華美、風格絢麗的浪漫主義色彩

2、「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辭的語句參差,富有變化,篇幅一般比較長

4、常用語氣助詞「兮」(句末:加強整體語氣,句中:錶停頓)

奠基人、最早影響最深遠的愛國詩人——屈原。

代表作:《離騷》《九歌》《天問》《天問》

漢代——漢樂府《上邪》《陌上桑》《孔雀東南飛》

樂府:採集民歌加以整理,配樂演唱的機構

樂府民歌內容:繼承《詩經》現實主義傳統《上邪》《陌上桑》。語言:樸素自然,活潑生動。句式:五言為主。

(漢末)文人五言詩《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詩十九首》代表了漢代五言抒情詩的最高峰。

魏晉南北朝——

1、建安文學:

三曹(曹操 、曹植、曹丕 )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文學特徵:建安風骨、漢魏風骨)

2、正始文學: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兩晉文學:

西晉:左思

東晉: 陶(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派)謝(謝靈運 :開創了山水詩派)

4、南北朝時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發展)

南朝民歌:文學特徵:題材狹窄(愛情)、風格艷麗,喜用雙關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學特徵:題材廣泛、風格剛健、語言直率

《木蘭辭》(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詩創作:代表詩人:鮑照、謝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陳子昂建立高峻雄渾、剛健有力的新詩風。 《登幽州台歌》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

盛唐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

山水田園詩派:王(王維)、孟(孟浩然)

邊塞詩派: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

中唐 韓孟(韓愈、孟郊——詩歌的風格特徵:奇崛險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詩歌的風格特徵:語言平易直白)

李賀(人稱「詩鬼」——詩歌的風格特徵: 詩境詭譎)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宋代——宋詩重理趣

江西詩派: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楊萬里(「誠齋體」)、蘇軾

南宋中興四大詩人:陸遊、尤袤、范成大、楊萬里

宋詞(婉約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蘇軾、辛棄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

清代——清詩(龔自珍)、清詞(納蘭性德)

綜上所述,中國詩歌的發展史大致是:歌而詩,詩而詞,詞而曲。中國詩詞歌曲均源於民間,它們雖然各自盡經歷了漫長的演變發展過程,各有其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其血脈相通,都是借客觀事物抒發主觀情感。

(一)先秦時期

中國的詩歌產生於文字發明之前,它是在人們的勞動、歌舞中漸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詩歌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代只在口頭傳唱,沒有文字記錄。

原始的詩歌基本上沒有被記錄下來。《吳越春秋》中《勾踐陰謀外傳》所載的《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鳥獸之類獵物)」被認為是比較原始的獵歌,但這也僅僅是猜測。

先秦詩歌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口頭到書面、從民間到宮廷、從集體歌唱到詩人創作的漫長過程。

1.《詩經》

周王朝為了制禮作樂,設有專門的采詩官,春秋兩季到各地搜集歌謠;貴族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獵、諷喻等目的做詩、獻詩,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編成《詩》。《詩》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從漢朝漢武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詩經》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多年的社會生活,涵蓋地域廣泛,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漢時,先有魯、齊、韓三家詩,立於學官,後有《毛詩》。《毛詩》盛行後,齊、魯、韓三家詩先後亡佚。歷代解《詩經》者頗多,較好的有宋朱熹《詩集傳》、清王夫之《詩經俾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王先慊《詩三家義集疏》等。

《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稱為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並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徵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雅》共105篇,分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雅》、《頌》中的詩歌,對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關於《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孔子曾概括《詩經》的宗旨為「思無邪」,並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2.《楚辭》

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騷體詩標誌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到詩人獨立創作的更高發展階段的出現。「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這種由詩人創作、帶有鮮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詩歌,將中國詩歌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楚辭》中收集的先秦作品出自屈原和宋玉兩位詩人。詩人之作,由於其個人的天賦才能、高度的文化素養以及對藝術遺產的繼承,一般說來比起民間樸素的歌唱,在思想上更為豐富,在情感上更為細膩,在藝術上更為精緻。屈原、宋玉的作品,「敘情怨,則鬱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候,則披文而見時」(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特別是屈原,取熔經意,自鑄偉詞,其作品規模宏大、風格瑰奇,是融合南北文化積極成果的產物。

屈原的騷體詩,是浪漫主義的典範作品。對理想的熱烈而執著的追求、愛憎情感火山爆髮式的自我傾訴、獻身祖國的赤膽忠心,都在奔放的辭句、宏大的結構中被容納。詩人大膽地馳騁想像,糅合了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自然現象與自身遭遇,創造了一個個前無古人的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獨特個性。這種浪漫主義特色的形成,同楚國文化傳統密不可分。楚國巫風盛行,朝廷和民間祭祀都使巫覡「作歌樂鼓舞以娛諸神」。這種帶有原始宗教氣氛的樂歌,自然是產生浪漫主義傑作的溫床。例如《九歌》,其前身就是沅湘一帶民間的祭神歌曲。從《詩經》的現實主義到屈原的浪漫主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屈原的騷體詩,依詩取興,引類譬喻,繼承發展了《詩經》的比興傳統。《詩經》的比興較為單純,而《楚辭》的比興具有象徵的特質,往往成為一個形象的系統。《離騷》中香草美人的比興就是範例。楚地本是澤鄉山國,其間頗有疊波曠宇、崇山秀嶺,這些江山的光怪之氣足以搖蕩心靈、催發麗辭偉句。騷體詩衝破《詩經》四言詩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長而靈活,篇章放大而嚴密,詞采絢麗而貼切,是《詩經》之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

先秦時代,《詩經》與《楚辭》雙峰並峙,是中國詩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兩座巍然屹立的坐標。但騷體詩已衝破《詩經》四言詩的固定格式,句式加長而靈活,篇章放大而嚴密,詩采絢麗而貼切,是《詩經》之後的一次詩體大解放。有人說,中國歷代詩「莫不同祖風騷」,足見其對後代詩歌的影響。

(二)兩漢時期

漢代詩歌集中體現在漢樂府和漢末文人詩《古詩十九首》中。

1. 漢樂府

樂府原指音樂機關,漢武帝劉徹時擴充為大規模的專署。其主要任務是採集民間歌辭予以配樂,以及將文人歌功頌德之詩制譜以供統治者祭祀和朝會宴飲之用。「漢樂府」即是漢代的樂府詩,又稱「樂府詩」或「樂府歌辭」。據宋代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的分類,漢樂府大抵保存於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之中,計有百餘篇。這些為數不多的篇章卻代表了漢代詩歌的最高成就。

漢樂府民歌直接繼承了《詩經》中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但它又與《詩經》發歌以抒情為主不同,漢樂府發歌以敘事為其特色。這些歌辭描畫了慘重的階級壓迫與剝削,揭露了上層社會的奢淫腐朽,反映了長期對外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表達了人民對封建婚姻的抗議,對自由愛情的熱烈嚮往,為後代提供了一幅幅生動具體的漢代社會現實生活圖景。漢樂府民歌善於通過戲劇情節的鋪敘,通過人物語言、行動的刻畫塑造出特定環境中富有個性典型形象。其中《陌上桑》、《東門行》、《婦病行》、《孔雀東南飛》皆為傳世名篇。漢樂府還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的四言格式,採用雜言和五言,長短隨意,整散不拘,是一種具有口語化特色的新體詩。可見漢樂府繼《楚辭》之後,無論在語言上還是在形式上,都實現了漢語詩歌的新解放。

2.《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原題為《古詩》,最早收錄於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蕭統所編《文選》之內。這些詩並非一人一時之作,作者屬於地主階級中下階層。古詩十九首奠定了五言詩的基礎,可以說代表了漢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這些古詩表現了濃重的感傷情緒,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時代的動蕩不安與黑暗。

曾有人評《古詩十九首》為「風之餘,詩之母」。這些詩長於抒情,善於比興,象徵襯托,所用皆妙。其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往往達到天衣無縫、水乳交融的境界。其語言實為絢麗之極趨於平淡,具有言近旨遠、語短情長的藝術魅力。《古詩十九首》在歷代都受到了高度評價,南朝文論家劉勰評為「五言之冠冕」,其藝術成就確是文人五言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誌。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迢迢牽牛星》、《西北有高樓》皆為傳世經典。

3. 其它

先秦兩漢時期的詩歌也曾出現過斷代。第一次是在秦代,由於時間短促,加上焚書坑儒,思想政治極為嚴酷,因此主要只在民間尚有歌謠流傳。第二次是西漢時期,文壇又呈寥落之勢,僅有漢初高祖劉邦的騷體詩《大風歌》和韋孟的四言《諷諫詩》值得一提。但中國古代詩歌無疑是人類精神文明寶庫中極為燦爛的一顆明珠,充盈著精華與瑰寶,有著數不盡的流傳千古的膾炙人口之作。而先秦兩漢時期的詩歌,則是我國詩歌文明的活水之源。特別是《詩經》、《楚辭》、《漢樂府》、《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對後來的文人起極其重要的作用,養育了後來一代代的進步詩人。

(三)魏晉南北朝

漢末建安時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籍、應暘、劉楨)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並普遍採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他們的詩作表現了時代精神,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氣派,形成「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

漢末魏初,在「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社會背景下面,文人詩歌創作進入了「五言騰涌」的大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劉楨、陳琳等所謂「建安七子」組成的鄴下文人集團,創造了「建安文學」的輝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氣」這種共同的時代風格,其中曹操的詩歌,沉雄悲涼,反映了動亂的社會現實,表露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都是較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人稱「建安之傑」。他的詩歌「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白馬篇》、《贈白馬王彪》分別是他前期和後期詩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著名的〈洛神賦〉美不勝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詩》、《登樓賦》等篇章,是建安文學中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傑作。

魏晉之交,隨著世風的變易,詩歌創作呈現出與建安時代不同的風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鬱艱深,或風調峻切,他們繼承了建安文學的優秀傳統,進一步推動了五言古詩的發展。西晉太康時期詩歌繁榮,詩人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之稱,但多數作品流於華采繁縟,唯左思的詩歌骨力遒勁,承傳建安文學的精神。其《詠史》詩開啟了詠史和詠懷結合的新路子。東晉在玄學的影響下,「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玄言詩泛濫一時,能夠超越流俗的大詩人便是陶淵明。陶淵明繼承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形成了他單純自然的田園一體,為古典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發展了五言詩的詩歌形式。陶淵明的時代,「真風告逝,大偽斯興」,他因貧而出仕,目睹官場黑暗,不願同流合污,決心辭官歸隱,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園詩描繪自然風光的美麗,歌頌田園生活的平和,也表現了親身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喜悅和辛勞。創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統一的藝術境界。《歸園田居》、《飲酒》是他的田園詩的代表作。陶詩的風格自然沖淡為主流,但《讀山海經》(「精衛填微木」)、《詠荊軻》等也顯示了詩人「金剛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詩人內心並不靜穆,他沒有忘懷世事。陶淵明詩對後世影響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園詩派受其直接影響。陶淵明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辭賦,數量雖不多,卻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等。

與陶淵明差不多同時的謝靈運是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人。南北朝時期,許多文人專力於文學創作,而主要運用的文學樣式是詩歌和駢文。在謝靈運手上,南朝詩歌尤其是山水詩大放光芒,其後謝眺的山水詩寫得清新圓熟,世稱「大小謝」。詩人鮑照出身寒微,則擅長用七言古詩體來抒發憤世嫉俗的情懷,他隔句押韻的七言歌行為七言詩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詩賦集南北文學之大成,將南方精美圓熟的藝術技巧和北方剛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為唐代詩風的先聲。這一時期駢文統治著整個文壇,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蕪城賦》、庾信《哀江南賦》是非常優秀的作品。總的來說,南朝作家們對形式聲律的追求,為唐代文學、尤其是唐代近體詩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準備。

南北朝時期又一批樂府民歌集中地湧現出來。這一時期民歌篇幅短小,抒情多於敘事。南朝樂府保存下來的有480多首,一般為五言四句小詩,幾乎都是情歌。北朝樂府數量遠不及南朝樂府,但內容之豐富、語言之質樸、風格之剛健則是南朝樂府遠不能及的。如果說南朝樂府是談情說愛的「艷曲」,那麼北朝樂府則是名符其實的「軍樂」、「戰歌」。在體裁上,北朝樂府除以五言四句為主外,還創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絕體,並發展了七言古詩和雜言體。北朝樂府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並稱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雙璧」。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日益擺脫經學的影響,而獲得獨立的發展,開始進入文學的自覺時代。詩歌、散文、辭賦、駢文、小說等文學樣式,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四)唐

唐代是詩歌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時間裡,留下了近五萬首詩歌,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大約有五、六十人。

1. 初唐

初唐四傑是唐詩開創時期的主要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擴大了詩歌的題材,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也由他們開始初步定型。此外還有陳子昂、沈佺期、宋之問等。唐代建國初的詩歌仍沿著南朝詩歌的慣性發展,柔靡纖弱,毫無生氣。「四傑」的出現開始轉變了這種風氣。他們才氣橫溢,不滿現狀,通過自己的詩作抒發憤激不平之情和壯烈的懷抱,拓寬了詩歌題材。陳子昂明確提出反對齊梁詩風,提倡「漢魏風骨」,《感遇詩》38首即是他具有鮮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2. 盛唐

到公元8世紀初,唐王朝出現了「開元盛世」,經濟、文化發展到鼎盛。詩歌創作領域也出現大批優秀詩人,寫下內容異常豐富的詩歌。盛唐時期是詩歌繁榮的頂峰。這個時期除出現了李白、杜甫兩個偉大的詩人外,還有很多成就顯著的詩人。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另一類是邊塞詩人,他們中的高適和岑參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齡、李頎、王之煥也是邊塞詩人中的佼佼者。

田園山水詩最有名的作者首推王維。王維,字摩詰,官至尚書右丞,習慣上又稱他王右丞。他受佛教思想影響,厭倦官僚生活,長期隱居於輞川別業,熱愛自然,熟悉農村,詩寫得恬靜閑適,具有一種靜態美。在唐代的對外戰爭中,許多文人參與進去,對邊塞和軍旅生活有親身體驗,從戎而不投筆,寫詩描繪蒼涼的邊塞風光,讚頌將士們的勇武精神,或詛咒戰爭帶來的災難,於是有了邊塞詩派。

李白自覺地繼承了屈原以來詩歌的浪漫主義精神,加上他的天才和勤奮,創造出獨特的李白風格。他的詩歌,第一個特點是具有濃烈的激情。他心地純潔,胸懷開闊,憎愛分明,高興時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憤時要「捶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江夏贈韋南陵冰》),歌哭笑罵,無所避忌。第二個特點是無比豐富的想像力。詩思來如迅電,去如疾風,縱橫變幻,大起大落,隨著他抒情的需要,上下古今人物,天文地理知識,真實的歷史,虛幻的神話隨時來到他的筆下,注入詩句,為他服務。第三個特點是常用誇張的語言抒發激情;如「白髮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一風三日吹倒山」之類極度誇張的詩句,在他的詩中所在皆是。唯其誇張,所以傳神,極不準確的語言卻極準確地表達了他的感情。

李、杜齊名,但他們的性格和詩風卻很不相同。李白像狂放不羈的駿馬,杜甫像忍苦載重的犍牛,各具風範,各有價值。杜甫詩風老成穩健,傾向現實主義。他的全部詩作,一方面反映了一個誠實的知識分子一生的遭際,同時也是唐帝國由盛轉衰那段歷史的真實寫照。杜詩又被後人稱為「詩史」,即本於此。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掛著郭沫若寫的一副對聯:「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這16個字是對杜詩很好的概括。杜甫的詩歌體現了古代優秀知識分子的良心。立身群眾中,與百姓同憂樂,替人民呼號,為黎庶請命,在這方面他是中國知識分子永久的楷模。他一生心血都用在寫詩上,其詩具有堅實的內容,純真的熱情,深沉的激憤,凝重的格調,從這方面說他又是詩人學習的榜樣。他「讀書破萬卷」,善於學習和繼承傳統;「語不驚人死不休」,寫詩態度嚴肅認真,無論古體詩和近體詩,都臻於妙境和化境。所謂「詩聖」,就是詩歌領域的聖人,中國3000多年詩歌史上得此殊榮的只有杜甫一人。

3. 中唐

中唐詩歌是盛唐詩歌的延續。這時期的作品以表現社會動蕩、人民痛苦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繼承並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從文學理論上和創作上掀起了一個現實主義詩歌的高潮,即新樂府運動。元稹、張籍、王建都是這一運動中的重要詩人。這一時期還另有一派詩人,韓愈、孟郊、李賀等人。他們的詩歌藝術比之白居易另有創造,自成一家。韓愈以文入詩,把新的語言風格、章法技巧帶入了詩壇,擴大了詩的表現領域,但同時也帶來以文為詩,講才學,追求險怪的風氣。孟郊與賈島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險,苦思錘鍊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劉禹錫是一位有意創作民歌的詩人,他的許多《竹枝詞》描寫真實,深受人們喜愛。此外。柳宗元的詩如他的散文一樣,多抒發個人的悲憤和抑鬱。他的山水詩情致婉轉,描繪簡潔,處處顯示出他清峻高潔的個性。李賀在詩歌擁有中唐獨樹一幟之風格,開闢了奇崛幽峭、濃麗凄清的浪漫主義新天地。

4. 晚唐

晚唐時期的詩歌感傷氣氛濃厚,代表詩人是杜牧、李商隱。杜牧的詩以七言絕句見長,《江南春》、《山行》、《泊秦淮》、《過華清宮》等是他的代表作。這些詩於清麗的辭采、鮮明的畫面中見俊朗的才思。李商隱以愛情詩見長。他的七律學杜甫,用典精巧,對偶工整。晚唐後期,出現了一批繼承中唐新樂府精神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他們的詩鋒芒畢露,直指時弊。

唐帝國長時期的政治穩定,使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文化取得空前繁榮,整個國家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好形勢,為詩歌寫作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唐代的科舉考試重視詩賦,知識分子要中進士當官,就要會做詩,這也是對詩歌創作的促進。就詩歌本身說,唐代的五、七言古詩和樂府歌行進一步成熟,講求聲調韻律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最後形成,詩歌形式也百花齊放。到盛唐時代,眾多的詩人把詩歌創作推向高峰,壯闊的山河,優美的田園,繁華的都市,蒼涼的邊塞,慘烈的戰爭,都在詩歌中得到充分表現。特別是李白的充滿狂放激情、猛力抨擊現實的浪漫主義詩篇和杜甫關注國家命運、悲憫民生疾苦的現實主義詩篇,代表了盛唐詩歌的最高成就。唐代詩歌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宗瑰寶。清代康熙年間編輯的《全唐詩》收入2200多位作者的48900多首詩(佚失的不知其數)。在不到300年的時間,留下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產,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其中相當多的優秀詩篇,以多姿多彩的藝術魅力征服了歷代讀者,代代相傳,歷久不衰。

中國古典詩歌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最突出的代表,它的產生久遠得可以追溯到沒有文字的遠古時期。《禮記》中記載了神農時代的一首祭祀歌謠:「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吳越春秋》也記載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獵的歌謠《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肉)。」這些歌都是詩、樂、舞結合的典型例子,而詩、樂、舞的結合,正是中國詩歌產生時期的重要特徵。

公元前6世紀,《詩經》被編定成書,包括地方土樂的十五國風160篇,朝廷正樂的大雅31篇、小雅74篇,祭祀之樂的頌40篇,共305篇,另有6首樂譜失傳的笙曲。產生地域包括現在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湖南北部。《詩經》中有反映宴會享樂的詩,如《小雅?鹿鳴》;有反映戰爭的詩,如《小雅?六月》;愛情詩的名作如《鄭風?子衿》;有諷刺現實的《魏風?伐檀》;還有一組反映周朝開國歷史的大型周王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

四言為主、重章疊句的《詩經》顯示出我國抒情為主的民族文學特色,從它開始,我國詩歌走上了一條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詩也成為了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詩經》里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道德意識、真摯積極的人生態度,被概括為「風雅」精神,成為我國詩歌的最基本最深遠的傳統。

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中國詩歌史上第一位偉人屈原出生。西漢末年的劉向把屈原宋玉等的作品編成《楚辭》一書,當中收錄肯定為屈原所作的《離騷》、《九歌》(11篇)、《天問》、《九章》(9篇)、《招魂》共23篇。其中的《離騷》,以忠君愛國為主題,以香草美人為象徵,以纏綿悱惻的感情,反覆迸發的憤慨,塑造出一個堅貞高潔的主人公形象。

屈原的詩歌創造了一種新的詩歌樣式,直接影響漢賦的產生。又大量運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紛,誶,謇,傺」,帶有濃郁地方性色彩。楚辭突出表現浪漫的精神氣質,影響後世的李白、李賀、韓愈等詩人。香草美人的象徵傳統源遠流長,影響一直綿延到清代《聊齋志異》。

繼《詩經》、《楚辭》之後,漢代的樂府詩登上詩壇,這些詩歌由西漢的樂府機關和東漢的黃門鼓吹署在民間搜集而來。樂府詩長於敘事,《羽林郎》敘當壚美女反抗強暴,《陌上桑》敘羅敷拒絕太守追求,《艷歌行》敘妻子為遊子縫補衣服而引起丈夫猜忌,著名的《孔雀東南飛》敘一個凄美的愛情悲劇。詩人的筆觸各自深入各自的階層,合起來就充分反映出整個社會的真實面貌,既勸諫富貴又同情疾苦。漢代的樂府詩實現了四言詩向雜言、五言的過渡。

東漢的時候出現了文人群體創作的詩歌,五言取代傳統的四言成為新的詩歌樣式,甚至產生完整的七言詩。現存最早的東漢文人詩是班固《詠史》,而他的《竹扇賦詩》是比較早的完整的七言詩。最著名的文人詩是沒有留下作者姓名的《古詩十九首》,寫的是遊子羈旅和思婦閨愁,因此鄉情和戀情就融匯在一起。同時當中涉及很多人生哲理,討論永恆和短暫、人的心態和生命周期、悲傷和歡樂等問題。文人詩長於抒情,語言爐火純青、一字千金,直接影響曹植和陶淵明。

東漢末年建安時代到曹魏前期,三曹、七子並世而出。古直悲涼的曹操、便娟婉約的曹丕、身兼父兄之長的曹植,以及作為羽翼的「建安七子」,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最後轉變,開闢了五言詩的廣闊道路。著名的有曹操《短歌行》,曹丕柏梁體《燕歌行》,曹植《贈白馬王彪》、《白馬篇》。建安詩人中曹植最受推崇,這是由於他文采華美,對五言詩發展有重大影響,他不幸的身世又引起後世文人的共鳴。

「建安風骨」,就是建安文學特別是五言詩中的鮮明爽朗、剛健有力的文風,它以作家慷慨飽滿的思想感情為基礎,形成志深筆長、梗概多氣、悲涼慷慨的特點。鮮明的個性色彩和時代特色成為建安詩風獨具魅力的標誌。

曹魏後期正始年間,司馬氏掌權,一批文人不滿司馬氏的統治,隱逸山林,以阮籍、稽康為首的七人,稱「竹林七賢」。阮籍的代表作是《詠懷詩》82首,開創中國文學史政治抒情組詩的先河,詩中充滿孤獨苦悶,但政治高壓之下又不敢直言,借比興、象徵來寄託懷抱。嵇康的詩以四言成就最高,追求自然,高蹈獨立。總體來說,正始詩風轉變為詞旨淵永、寄託遙深,體現出獨特的藝術面貌。

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西晉。西晉詩壇呈現出的藝術特色稱為「太康詩風」,表現為講究形式,描寫繁複,辭彩華麗,詩風繁縟。陸機的《擬古詩》就是華麗藻飾的代表作。太康詩風代表人物是三張(張協、張載、張亢兄弟)、二陸(陸機、陸雲兄弟)、兩潘(潘岳、潘尼叔侄)。他們詩中山水描寫成分大量增加,為謝靈運、謝朓等人的山水詩人的先導。同時期的左思憑著《詠史》八首開創借詠史以詠懷的道路,成為後世詩人效法的範例。

東晉建立後一百年間,詩壇被玄言詩佔據,詩歌藝術的發展脈絡中斷了。一直到中國詩歌史上第二位偉人陶淵明出現,才使這個脈絡重新接上。他的詩歌源於《古詩十九首》,得阮籍之遺音而協左思之風骨,魏晉詩歌甚至中國古代詩歌的古樸作風在他手上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他作為結束一代詩風的集大成者,成為了一座里程碑。他開創了田園詩,如《歸園田居》、《飲酒》等,寫躬耕生活的感受,平淡質樸的語言中不露痕迹地表達對人生的哲學思考。陶淵明是追求人生藝術化的魏晉風流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國士大夫的精神歸宿之一,為後世文人築起一個精神的家園。

東晉被宋取代,之後宋、齊、梁、陳交替,四朝偏安江南。南方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充裕的經濟條件使南朝的民歌呈現清麗纏綿的風格,代表作是長詩《西洲曲》,四句換韻,用連珠格,聲韻迴環婉轉。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碩果,《敕勒歌》雄渾壯闊,是千古絕唱;代表作《木蘭詩》清新剛健,寫出一個女英雄的英風豪氣。

從南朝宋代的謝靈運開始,文人詩風發生轉變。他開創山水詩,特點是鮮麗清新,注重描寫刻劃物象,但由於精心琢磨,穠麗之極反若平淡,如《登池上樓》。他是開啟一代新詩風的首創者,影響著南朝整代的詩風。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特徵是講究聲律和對偶。沈約等人創立音韻嚴格的「永明體」,規定了四聲八病,主張要講究詩歌的音韻美。「永明體」代表詩人謝朓,繼續寫山水詩,避免了大謝的晦澀,情景融合,深婉含蓄,又講究永明聲律,音調流暢和諧。齊梁兩代形成蕭子良、蕭衍、蕭統三個文學集團,詩歌創作都是以宮體艷情詩為主,但南方詩人庾信滯留北方,把南方文風帶到北方的同時,自己詩風也集合了南北之長,窮南北之勝。南方的清麗和北方的勁健的結合,為唐代新詩風的形成作了必要的準備。

唐詩是中國詩歌的標誌。初唐四傑、陳子昂初唐詩人在永明體的基礎上創造了新體詩——律詩,五律在宋之問、沈佺期手上最後定型。盛唐國勢強大,中國詩歌史第三位偉人李白登上詩壇,他以其絕世才華,豪放飄逸的氣質,把詩寫得行雲流水又變幻莫測,如《蜀道難》、《將進酒》等詩,骨氣端翔,無跡可尋又含蘊深厚。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的《燕歌行》、《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把邊塞生活寫得瑰奇壯偉、豪邁慷慨。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則把山水田園的靜謐秀麗表現得清麗空遠。

公元775年,爆發安史之亂。中國詩歌史上第四位偉人杜甫以動地的歌吟寫戰火中的人間災難,「三吏」「三別」把深沉的抒情融入敘事,是詩歌表現方法的一大轉變,標誌著詩歌從盛唐詩風轉向中唐詩風。杜甫是一個承前啟後的人物,其緣事而發開中唐元稹、白居易;文字奇崛開韓愈、孟郊、李賀、苦吟詩派;其七律律法開晚唐李商隱,成為後世典範。

中唐白居易有傷感蒼涼的《長恨歌》、《琵琶行》,韓愈有狠重粗豪的《石鼓歌》、《陸渾山火》,引出中唐詩歌高潮。但是到了晚唐,詩風再變,杜牧的詠史詩注入了深沉的歷史感慨。李商隱《籌筆驛》(七律)沉鬱頓挫,絕類杜甫,而其《錦瑟》《無題》等朦朧詩深入心靈世界,幽深窈渺,形成凄艷渾融的風格,成為唐代最後一位詩壇大家。

經過了唐詩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詩無以為繼。但是宋代詩人另闢蹊徑,也走上了不遜色於唐詩的另一高峰。唐詩重在自身感情的迸發,文辭華美,故顯得肥腴;而宋詩重在理趣,在平淡無華的詩句中見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故顯其瘦勁。北宋大家有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南宋出現了宋詩的頂尖的天才詩人陸遊,酷肖李白的才華、強烈的愛國精神、多種的詩歌風格,使陸遊成為宋詩第一人。同時期還有閑適自然的楊萬里,後來南宋末出現鬆散的江湖詩人群。

元朝統治時間不長,詩壇一片萎靡不振,總體是學習中晚唐詩的婉麗纖巧。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明初「吳中四傑」中,高啟成就最大,《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登覽懷古的名篇。其時文壇流行歌功頌德而空洞無物的台閣體詩。茶陵詩派李東陽以台閣重臣的身份首起提倡復古,寫詩要學習漢唐。弘治、正德年間湧現李夢陽為首的前七子,他們繼承李東陽的觀點,主張詩歌要復古,學習漢魏盛唐,但是李夢陽主張嚴守古法,無一字不出漢之前,陷入單純的模擬。

稍後的唐宋派主張學習唐宋,尤其學習宋詩的直舒胸臆、自然流暢,開晚明公安派的詩風文風。再稍後的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承接前七子的思想,重新陷入過分的揣度模擬當中。直到晚明才有公安派提出「性靈說」,主張寫詩文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但其詩文過於信口而出;以鍾惺、譚元春為首的竟陵派崛起,用幽深奇僻的風格來對公安派過分淺白直露作出反正。

公元1644年,清兵入主中原。顧炎武等遺民詩人用詩歌哀悼最後一個漢族王朝的滅亡;婁東詩派吳偉業以《圓圓曲》為「梅村體」代表作,錯金鏤彩中蘊含批判力量;虞山詩派錢謙益是詩壇盟主,學得杜甫神髓,風格沉鬱悲涼。

康熙朝王士禛成為第二代詩壇盟主,學王、孟的山幽水遠、詩情畫意,主張「神韻說」。同時期朱彝尊和王士禛並稱「南朱北王」,施閏章和宋琬並稱「南施北宋」。乾嘉詩壇人才輩出。沈德潛倡導「格調說」,詩作典雅而平庸;浙派盟主厲鶚宗宋,寫遍西湖一草一木;翁方綱倡導「肌理說」,詩如學術;袁枚標榜「性靈說」,抒寫性情;鄭板橋質樸潑辣;黃景仁恣情橫放,見者以為謫仙復出,稱為乾隆六十年間第一詩人。

公元1792年,中國詩歌史上最後一位偉人龔自珍出生。此人傲岸不羈如李白,比李白多一層「橫霸」之氣。他的詩直接寫心靈,表現物我衝突,如《秋心》等詩。詩風融唐音宋調而避其流弊,凌厲剽悍,奇譎不羈。之後雖有清末的「詩界革命」和南社詩人群,但是中國古典詩歌再無高峰,日漸衰微,五四運動合上了中國數千年古典文學的大門,同時打開了文學的嶄新的天地。

夜深忽夢少年事,唯夢閑人不夢君

你的轉發是對我的最大支持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的劍掉了 的精彩文章:

TAG:我的劍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