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拓拔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
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中央集權與民族融合。
公元420年,劉裕代晉,改國號曰宋,東晉亡,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
舞蹈《敕勒歌》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一直受到歷代文論家和文學史論著的一致好評。對它的學術研究,時至今日也經久不衰。
南朝朝代更替
南朝劉宋(420-479年),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的第一個朝代,也是南朝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久、疆域最大 、國力最盛的王朝。
南朝蕭齊,即南齊(479年-502年)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二個朝代,也是南朝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短的一個,僅有二十三年,為蕭道成所建。
南朝蕭梁(502年-557年),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代,由雍州刺史蕭衍(子姓蕭國後代)取代南齊稱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國號梁,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
北朝分裂與《蘭陵王入陣曲》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
東魏——公元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550年-577年)後被北周所滅。
西魏——公元557年,宇文覺廢西魏恭帝自立,建立北周,北魏歷史宣告結束。
據《北齊書》記載,《蘭陵王入陣曲》源於河清三年(公元564年)邙山戰役。此戰中蘭陵王受命中軍將,領五百勇士攻入北周包圍圈內,使北齊軍隊反敗為勝。在邙山之戰勝利後,北齊皇帝親到洛陽慰勞三軍,慶功會上能歌善舞的北齊將士以這場勝仗為背景創作了歌頌蘭陵王的舞樂《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入陣曲》也叫《大面》,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歌舞戲。起源於北齊,盛於唐代。是為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舞。舞者表現蘭陵王"指麾擊刺"的英姿。東傳日本,現今屬日本雅樂。
《蘭陵王》劇照
1986年,河北省邯鄲市蘭陵王墓文物人員通過日本專家找回此曲,使其重歸故里。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該曲問世1428年後,在邯鄲市馬忠理組織下,日本奈良大學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領的雅樂團在磁縣蘭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
南梁後期國政敗壞,導致侯景之亂,戰火使南朝的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破壞。隨後南梁皇室為爭帝位又紛紛招引北齊和西魏為援,使這兩朝趁虛攻奪了南梁大片土地,使南朝實力大為削弱,奠定了南弱北強的局勢。
傳說中的江左
古時在地理上以東,為左,江左也叫江東,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也指東晉、宋、齊、梁、陳各朝統治的全部地區。
《琅琊榜》中的宮廷樂舞
南朝陳,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定國號為陳,以陳代梁,建立陳朝。陳朝(557年-589年),史稱南陳,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最後一個朝代。
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
公元581年,楊堅受禪代北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北周亡。
公元589年,隋滅南陳,自永嘉風暴以來,中國分裂近三百年之久,至此,南北朝時代結束。
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
《玉樹後庭花》可以說是被歷代正統文人指稱為靡靡之音和亡國之音的代表作品。末代皇帝陳叔寶就是在這《玉樹後庭花》的樂舞聲中,做了隋的階下囚。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玉樹後庭花》在唐代有大麴舞蹈,其基本形態是南朝傳下來的清樂舞蹈。南朝的清樂舞蹈,一般為十六人的隊舞,舞者為女性,《玉樹後庭花》也是這樣,這個舞的舞者梳著高高的髮髻,舞衣是用輕而薄的碧紗縫製的,衣裾長長地拖在地上。衣袖又寬又大,面部的化妝主要是用眉毛表現愁容,大約有些像漢末梁冀夫人孫壽的「啼妝」,這是適應於這個舞蹈特定內容的需要的。《玉樹後庭花》舞態婉屈,情調哀傷,在唐代屬於軟舞。
魏、晉、南北朝在中國音樂舞蹈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各族樂舞藝術,薈萃交流,各展風姿,異彩紛呈,為唐代音樂舞蹈的高度發展,準備了豐富的營養,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TAG:公主小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