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每45個孩子就有1個疑似自閉症!「星星的孩子」不該被誤解!

每45個孩子就有1個疑似自閉症!「星星的孩子」不該被誤解!

2018年7月15號,是托馬斯10歲的生日,本想高高興興陪兒子度過10歲生日的母親,卻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打擊。

托馬斯的媽媽

托馬斯的母親在生日前夕,她和患自閉症的兒子,花了好幾天時間日夜趕工,一絲不苟製作了70份邀請函,打算請託馬斯的同學共度生日,不曾想70個同學中,只有區區3人回應。

「托馬斯聽到這個消息,肯定會傷心欲絕。」托馬斯不僅患自閉症,而且從小有先天性膈疝。也正因為如此,母親拚命想彌補,因為兒子的重病,極可能某天就突然離她而去,所以她更不想錯過任何一個重要節日。

托馬斯

10歲的生日對托馬斯而言,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好心的邀請,不曾想卻遭遇如此遺憾的結局。

生活中,很多人對自閉症的孩子都唯恐避之不及,認為他們怪異、不同於一般人。但其實,生活中很少有人能真正弄明白「自閉症」這個群體。

人們對自閉症的誤解真的太深了,看了以下這組數據,相信很多人對自閉症會有新的認識:

自閉症又稱兒童孤獨症,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與外界溝通。

自閉症發病率遠比人們想像的要高,美國政府提供的數據為2.24%,也就是說每45個兒童就有1個疑似自閉症,且男孩與女孩的發病比例大約為4-5:l。

「每45個兒童就有1個疑似自閉症」,自閉症的發病率真的要比我們想像的高很多!

自閉症也稱為孤獨症,通常在兒童第16個月到20個月被發現,2歲時就可以被診斷。

自閉症,已經不是離我們很遠的話題了。有些爸爸媽媽因為不了解這種癥狀甚至還錯過了孩子的最佳治療時期!

在這裡,不得不提醒爸爸媽媽們,一定要仔細觀察幼兒,因為很多自閉症都是先天的,有以下表現基本就是離自閉症不遠了,要及時就醫治療。

自閉症有啥表現

溝通能力缺陷:

患兒的信息內容、信息表達和傳遞方式發生缺陷,使他與人溝通出現障礙。

如他們不會用有效的語言、肢體動作、眼神、表情等來表達需求,不能描述環境中讓他們感受不適的現象,不能對抽象的比喻的語言進行理解,也會常常誤解他人的意思等。

社交障礙:

正常3歲~4歲的孩子就會進行回合式的互動交流,遵守簡單的規則,懂得分享,假想性的遊戲。4歲~5歲的孩子會有「朋友」意識,體諒別人感受,產生競爭意識。

而自閉症孩子因缺乏目光對視,不尋求互動式溝通,不能與人分享自身喜悅,不能根據他人給出的非言語信息做出反應,會忽視環境信息,更加不明白不同場合的社交規則或禮儀。

重複刻板行為:

他們因為不斷從事不具備功能的重複行為而使人覺得怪異,他們經常有自己認定的方式或順序,而無法承受其被打亂。

有的孩子興趣狹窄,只執著於自己喜歡的東西,且這些東西可能是一些奇怪的「玩具」,比如盤子,木棍等,甚至他們的生活會被這些東西全部佔滿,如果這些「玩具」被拿走,他們甚至會大發雷霆。

感覺統合能力的失調:

有的孩子對感覺過敏,比如他們會出現對溫度和疼痛過度敏感,不喜歡被拉手或觸碰,常常哼哼(嘴裡發出聲音以擋住外界聲音),避免與他人目光對視,斜視,挑食等行為。

也有的孩子對外界刺激呈現低敏反應,如不怕燙、不怕痛、手上喜歡把玩東西、喜歡敲敲打打、透過指尖看光線、喜歡旋轉物體、開關燈、舔東西(非食物)、聞東西、轉圈、保持活動狀態等,這些行為也可以稱為他們自發的感官刺激。

哪些信號家長應警惕

16個月還不會發單音,如「啊、媽」等的模仿音。

當孩子1歲時還沒有咿呀學語,不會指,不會用肢體語言表達需求;

2歲還不會發兩個字的音節;對叫名字沒有反應;出現語言和社交技能退步,很少面對人,也沒有目光對視;喜歡圓形或者豎條狀的東西且好像不知道玩具的正確玩法;將物體按照固定的方式排列;迷戀單一玩具或物品;表情缺乏等

一旦發生這些情況,家長就需提高警惕,必要時帶孩子到專業機構,讓兒童神經、精神科專家判斷其有無心理或精神問題。

及時的積極治療有意義

目前全世界公認的14種有效的訓練方法分別是:行為干預、認知行為干預、幼兒綜合行為治療、語言培訓(語言表達)、示範、自然教學策略、家長培訓、同伴培訓、核心反應訓練、時間表、腳本、自我管理、社交能力培訓和基於故事的干預。

國內絕大多數的正規培訓機構多採用以上的方法對患兒進行治療,並且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剛得到診斷的家長在選擇治療機構以及治療方法時一定要理性選擇,千萬不可單純地幻想孩子沒有大礙或者是只靠某個人就可治癒。

自閉症的治療具有起效慢,終身不能治癒的特點。儘管如此,並不意味著治療沒有意義,很多患兒通過治療後可獨立生活甚至重返社會。

因患兒個體差異,每個人的治療方法並不完全相同,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同時在機構訓練中與專業老師多探討,對訓練方法要多學習,把干預滲透到兒童生活的點點滴滴。

打個比方,如果說,闌尾炎治療90%的功勞都來自醫生,那麼自閉症孩子的治療90%的功勞應當來自於家庭。

早期、科學、持之以恆的干預一定能使孩子好轉,給他們帶來融入社會的希望。很多自閉症患兒雖然不能痊癒,但經過干涉治療後,他們的狀態會逐漸向正常人靠攏。

自閉症常常被誤解

社會中,有相當一大部分的人對自閉症了解甚微,甚至有很大的誤解,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為這個群體闢謠:

誤解1:自閉症是一種心理疾病。

解釋:自閉症是兒童的發育障礙性疾病,是與生俱來的,基本不受後天的心理變化影響。

誤解2:自閉症是因為教養方式不當導致的。

解釋:自閉症的發生與教養無關,之前的「冰箱媽媽」理論已被推翻。

誤解3:只有兒童才會得自閉症。

解釋:自閉症患者腦結構異常是出生前就形成的,只是在孩子不斷成長過程中癥狀慢慢顯現,同時自閉症的癥狀是伴隨終身的,及時有效的干預可使兒童好轉,融入社會。如不加干預,疾病不會自愈甚至會惡化。

誤解4:自閉症惠者在智商方面低於普遍人群。

解釋:約有近一半自閉症患兒擁有常人的平均值或者平均值以上的智商至有些兒童具有更高的智商水平。

誤解5:自閉症患者在某方面具有特殊能力。

解釋:約有10%的自閉症患兒在某些方面呈現出超出常人的才能,比如在記憶、空間記憶或繪畫等,但大多數自閉症患兒屬於普通人,家長可挖掘兒童興趣點,幫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一技之長。

誤解6:自閉症患者沒有情感,不會與他人建立友誼。

解釋:自閉症患兒是有情感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他們的表達很難被別人理解,同樣別人的表達他們亦不能接受,所以出現了很多溝通困難,他們是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接受的。

誤解7:自閉症患者不會說話。

解釋:僅有|/4的自閉症兒童沒有口語語言,多數孩子在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下還是能開口說話的。

目前,自閉症發病的精確機制尚未明確,主要推測與遺傳因素(如致病基因突變、拷貝數變異等)和環境因素(如產前病毒感染、父母生育年齡偏高等)的共同作用有關。

爸爸媽媽們一旦發現孩子疑似自閉症,千萬不要藏著掖著,儘早去醫院檢查治療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方式!

最後,再繼續說完文章開頭的那個故事。托馬斯的媽媽在難過之餘,只能跟好友妮洛傾訴,妮洛聽後,夜裡輾轉反側睡不著,便把這件事發到了網上。

正是這次帶有發泄性質的無心之舉,徹底改變了小托馬斯的生日Party。7月15號生日當天,推開家門的他徹底懵住了。

300多輛摩託大軍,

整整齊齊出現在他家門口!

所有人心中,只有一個簡單目的,陪小托馬斯度過人生中極為重要的10歲生日。

「我兒子也有自閉症,聽到托馬斯的消息讓我心碎,他和其他孩子一樣,應該受到同等的待遇。」說著大叔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

生日當天,人們不僅給托馬斯帶來生日蛋糕。

生日禮物。

還為他染了酷帥的髮型,特製了生日T恤。

而托馬斯當天,似乎也格外開心,他同每一位騎士擊掌。

身體的語言雖然簡單,甚至有些彆扭,但看得出來,他竟然通過招手、豎起大拇指,盡全力跟身邊的騎士「溝通」。

這對患自閉症的孩子而言,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更神奇的是,在眾人為其唱生日快樂歌的時候,托馬斯竟跟著舞蹈起來。

此情此景,讓在場所有人,都忍不住為這個小傢伙鼓掌。

此情此景,讓在場所有人,都忍不住為這個小傢伙鼓掌。

雖然自閉症孩子身體和精神上的病痛,別人無法代替,但如果我們都能夠分享自己的一點善意,相信這人間的善良,定能溫柔撫慰他們的痛苦。

(*參考資料:萬方資料庫)

3步把【超級育兒師】設為星標吧!

要不可能會找不到我們了~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內向的孩子「沒毛病」!如何教,才能發掘他的性格優勢?
池塘里的3個小夥伴 你願意幫助他們吧?

TAG:超級育兒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