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押金池或超30億,漩渦中的享騎單車還能活命嗎?

押金池或超30億,漩渦中的享騎單車還能活命嗎?

共享出行,這個一度被資本捧上天的領域,正在迎來最後的大退潮。

共享單車領域,OFO深陷押金「擠兌」事件,戴威19日的公開信基本宣告了小黃車的敗亡;而4天後,胡瑋煒「默契」公開表示因個人原因辭去摩拜單車CEO職位,摩拜的「賣身」輪迴,到此結束。共享汽車領域,江湖大哥EVCARD被曝大幅減少車輛投入;綠狗租車資不抵債被北汽新能源轉讓60%股權;途歌出行更是問題大爆發,多地已人去樓空,用戶押金難退;而此前,麻瓜出行、中冠出行、巴歌出行、兔司機等一大批玩家,要麼倒閉,要麼跑路,一時間雞飛蛋打。

並不那麼火熱的共享電動車,同樣風聲鶴唳,近期共享電動車代表性企業——享騎電單車,更是「大料」不斷:為了躲避大批前來退押金的用戶,上海總部在一夜之間搬離,新辦公地點無人知曉;安徽享騎負責人失聯,辦公地點關門。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江蘇、安徽、武漢、西安等享騎分公司早已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

筆者一度是享騎電單車的重度用戶,不過,好感早在年初就已被磨光。幾個月前,反反覆復提交了幾次押金退款申請,至今也未能了了心愿。今天不妨再來絮叨絮叨,享騎電單車,活命的幾率究竟有多大?

監管掣肘,共享電單車市場容量銳減

享騎APP正式上線始於2016年9月,最初只在上海投放,從去年6月份起,享騎開始全國擴張,三個月內先後開拓了南京、合肥、長沙、武漢、西安、南昌、廈門、寧波等八座二三線城市。

然而,就在享騎雄心勃勃準備大幹一場之際,一盆盆冷水迎面潑來。2017年8月,交通運輸部等10 部委印發的有關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不鼓勵共享電動自行車的發展」。此後數月,各省市紛紛出台政策,禁止或停止電單車的投放。

上海是享騎的大本營,投放電單車最多,11月,上海印發《上海市鼓勵和規範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明確指出「本市不發展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在享騎投放的其他城市中,南京禁止新增共享電單車,寧波暫停新增共享電單車,杭州、西安、湖南、江西等省市禁止發展共享電單車,已投放的要求退市。一時間,享騎不得不中斷擴張的步伐。

監管收緊,共享電單車市場急轉直下,一是共享電單車市場投放容量被嚴重擠壓;二是多地的用戶紛紛要求退押金,尤其近期ofo押金難退事件的影響,要求退還押金的享騎用戶越來越多,資金壓力驟增,於是有了前文出現的一幕,享騎總部為躲債直接不打招呼溜之大吉,這又進一步加劇了用戶的不信任感,要求退押金的人數驟增。

不過,監管收緊只是一個因子,本質原因,還要從享騎電單車們本身的問題和發展困境說起。

安全事故頻發,用戶投訴率高

在監管文件中,「不鼓勵」共享電單車主要出於五個方面的考慮:一是車輛普遍不符合《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二是容易發生交通事故,騎行人不固定,且多數未經過專門的交通安全教育和駕駛培訓,加上租賃電動自行車自重大、速度快,發生事故會帶來較大傷害和損失;三是火災安全隱患突出;四是車輛運行安全風險高,由於共享電單車缺乏保養和管理,運行風險較高,極易出現隱患車輛上路行駛的情況;五是電池污染問題嚴重。

事實上,除了符合《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外,後面四點考慮都是享騎在實際運營中飽受詬病的,尤其是容易引發交通事故、隱患車輛多。自享騎電單車投放以來,因剎車失靈、車把手脫落、車座脫落等造成的交通事故頻頻見諸報端。今年9月,IT時報記者對41輛外觀良好的享騎電單車進行了測試,結果顯示,剎車完全失靈的車輛佔23.8%,剎車不靈敏的車輛佔27%,此外還存在有電車不走、車輪晃動、車把手鬆動等故障。

除了安全事故頻發,享騎電單車技術不過關、運營能力不足、服務不到位等屢遭用戶投訴。

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市消保委共計受理享騎投訴4004件。2018年1月,投訴量905件,同比增長129倍,環比增長11倍,主要集中在計費異常、退款拖延、處置推諉等問題。

用戶普遍反映,車輛設備故障、系統故障等技術問題不斷,造成不正常計費。當用戶申請退還押金時,享騎往往無法按約退款,售後渠道形同虛設,消費者財產權、求償權受到侵害。享騎押金難退,甚至登上了今年10月黑貓投訴黑榜榜首。

新用戶開拓不成,老用戶又留不住,在一片消費者的罵聲中,失去用戶信任的享騎生存根基面臨釜底抽薪的困境。

進退兩難:需求低、成本高、資本冷淡

「享騎出行,針對城市人們面臨的5公里以內短途出行難題」,這是享騎的市場定位,實際上,3公里以內有隨騎隨停、便宜便捷的共享單車,3公里以上有公交車、網約車、計程車,共享電動車太容易被替代;城市裡電動車的保有量又高,共享還不如自己買一輛方便。

相較於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的資本熱潮,共享電單車冷清的多。如果投資收益高,精明的投資人怎會錯過。

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邏輯,燒錢補貼用戶,快速搶佔市場,從一個城市複製到其他城市,一家獨大之後不愁變現問題。誰的錢夠燒,誰就能撐到最後,資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投資人也樂於砸錢抬高公司估值。共享出行領域,已經燒出了滴滴。

3個月內攻打了8個城市,可以看出,享騎本來也想走快速擴張、佔領市場之路,用規模效應擠掉其他競爭對手,成為共享電單車領域的滴滴。去年7月,享騎創始人施銀鋒在公開採訪中表示,2017年內計劃投放10個城市,50萬輛車。

今年10月,也就是享騎三周年之際公布的數據顯示,享騎擁有1000萬 用戶,累計提供了5.5億次出行服務,每天為120萬 人次解決城市出行問題。按照一輛電動車一天騎行6次算,推算出享騎全國共投放了20萬輛電動車,2017年計劃的一半都沒完成。

除了市場需求和監管上的擔憂,共享電單車的高成本可能更為關鍵。電單車成本高,續航、維修等運營費用高,電池、車把、車燈等零配件損耗大,成本遠高於共享單車。參考摩拜的經營數據,根據美團點評的招股書,摩拜2018年前四個月活躍單車710萬輛,收入1.47億元,折舊費3.96億元,經營成本1.58億元,毛損率高達277.2%,折舊費是收入的2倍多。

簡單算筆賬。先看收入,享騎的價格是一個小時內2元,每加一個小時3元,考慮到短途出行屬性和用戶補貼,一單算2元,三年5.5億次出行,粗略估計收入也就11個億。

再來看支出。據施銀鋒透露,一輛享騎電動車的成本是2000元,20萬輛就是4個億;摩拜單車四個月折舊費56元,一年168元,享騎按一輛一年300塊算,三年就是1.8億;此外,按施銀鋒的說法,線下運營費用大概占收入的30%,那就是3.3億;此外,還有人工費、辦公室租賃費、營銷費用……

以上只是大概估算,很明顯,享騎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必須靠外部輸血才能續命。問題是,外部要輸血,享騎必須表現出足夠的規模化擴張效率,城市覆蓋要夠多,投放密度要夠大,用戶要夠量級並且復購率高,如此,資本才好繼續買單。

問題是,一邊是監管收緊抑制了擴張步伐,一邊是享騎自掘墳墓、用極差的體驗逼迫用戶「用腳投票」,。不過說實話,這其實也是個悖論,享騎真要不作死、踏踏實實服務好用戶,這運營成本勢必也要大增,帶來的資金壓力會更大,用戶流入越多,壓力越大,服務還是不要做好了。

你看,真是進退兩難啊。

諷刺的是,享騎在11月底發布暫停總部退押金渠道的聲明中,聲稱將在12月發布新的融資信息、免押金騎車和新車投放計劃。12月眼看著過去了,享騎的融資消息,在哪兒呢?這麼放空炮,真的好嗎?

好在,用戶押金還在。畢竟299元的押金,1000萬用戶就有近30億,這筆錢該怎麼用,小黃車們在押金擠兌潮之前,不是已經做了完美示範了嗎?

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盤。馬上新年了,小黃車不退押金就算了,畢竟前面還有960萬同胞在等著,享騎你押金比小黃車多得多,我就問一句——你欠我的300塊,到底還還不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驅動網 的精彩文章:

華人運通攜手Protean Electric和威孚集團推動輪轂電機量產落地
全球首個5G流量套餐出爐,月費390定價較合理,網速較4G提升23倍

TAG:驅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