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世上硃砂非所擬:元、明兩朝「釉里紅」瓷器的發展史簡述

世上硃砂非所擬:元、明兩朝「釉里紅」瓷器的發展史簡述

談古論金之前發布的《紅似朝霞欲上時:漫談中國古代瓷器的紅釉和康熙豇豆紅釉官窯》裡面在提到紅釉的同時順便介紹了一點釉里紅,後台有朋友私信想進一步了解一下釉里紅的情況,談古論金雖然其實也是外行,但還是不揣冒昧與大家繼續分享一下釉里紅。

世上硃砂非所擬:元、明兩朝「釉里紅」瓷器的發展史簡述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元 釉里紅龍紋八棱玉壺春瓶

釉里紅的定義就是在胎上以銅料畫紋飾,外敷以無色透明的釉之後經過高溫燒制而成。除了釉彩顏色不同之外,釉里紅和青花瓷在製作工藝和裝飾手法上都是基本一致的。

釉里紅瓷不等於紅釉瓷,甚至也不是一種瓷,而是一類瓷的總稱——它可以分為單純的釉里紅瓷、青花釉里紅瓷和釉里紅彩瓷等好幾種。

世上硃砂非所擬:元、明兩朝「釉里紅」瓷器的發展史簡述

元 釉里紅拔白牡丹纏枝紋大罐

釉里紅有兩種最基本的裝飾方法。

第一種是線描,也就是用釉里紅線條繪製各種紋飾,大部分的釉里紅器物都是採用的這種裝飾方法。第二種是以釉里紅成塊、成片地表現圖案,或者以釉里紅塗抹圖案以外的部位,比如上圖釉里紅拔白牡丹纏枝紋大罐。

釉里紅出現於元代中期。但是因為釉里紅燒製成功的難度非常大,所以產量很低,存世量十分稀少,除了江西曾經出土過的4件至元戊寅(至元四年,1338)的釉里紅瓷器,國內僅有零星的出土,國外也僅有菲律賓曾經出土過一些元代釉里紅瓷器。

在傳世之品中,世界上一些知名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也有收藏,此處不贅。

元代釉里紅大多呈灰白、灰黑色,很少看到有非常純正的鮮紅色,也沒有濃淡不等的幾個色階,相對比較單一;裝飾也都相對比較簡單,有纏枝蓮、纏枝牡丹、纏枝靈芝、草葉紋等,線條也常見暈散的現象。

元代釉里紅器物以碗、罐居多,和青花實際上也比較類似,就是分別有大型和小型器物。換句話說,元代釉里紅器物的造型和紋飾,於同類的青花器幾乎完全相同或基本相似,實際上就是用不同的釉彩顏色做的幾乎相同的東西。

世上硃砂非所擬:元、明兩朝「釉里紅」瓷器的發展史簡述

元末明初 青花釉里紅梅瓶 反映出洪武釉里紅技術的成熟也並非從天而降

釉里紅技術在明朝洪武年間方才臻於成熟,其代表就是能夠自如地運用線描方法繪製紋飾。裝飾以線描為主,基本已經沒有元代釉里紅使用大塊地紅色作為裝飾地方法。因為技術成熟,紋飾地繪製都非常生動形象,粗細有致,點染塗抹一氣呵成,表現出工匠純熟的技藝和完美的才能。

洪武釉里紅的的紋飾也繼承了元代的纏枝蓮、纏枝牡丹等花樣,另外發展出了纏枝菊花、折枝牡丹當主題紋飾,其中纏枝菊花是洪武釉里紅的最為鮮明的時代特徵,也是識別洪武釉里紅器物的重要標誌——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洪武釉里紅大型器物存世一共也只有50到60件左右,可謂價值連城。據報道,早在30年的1989年,蘇富比倫敦拍賣會就有一件42厘米直徑的大碗,拍出了20350000港元的天價——這個數字今天看來也是一般,但要知道1988年劉德華曾以2000000港元買入加多利山的別墅,這個洪武釉里紅大碗的價格相當於10棟劉天王的別墅。

事實上,這一價位確實創下了當時釉里紅瓷品和明瓷拍賣之最,也是中國文物藝術品在國際拍賣市場上所創高價位紀錄之一。

世上硃砂非所擬:元、明兩朝「釉里紅」瓷器的發展史簡述

明 洪武釉里紅大碗

世上硃砂非所擬:元、明兩朝「釉里紅」瓷器的發展史簡述

劉德華豪宅位於九龍何文田西北部加多利山,目前仍在天王手中

永樂釉里紅出土更少,從造型和紋飾看更加接近宣德釉里紅,和洪武釉里紅有很大的差異——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判斷明代洪武以後的釉里紅的發展實際上是以永樂作為基點的,但是,因為永樂釉里紅的出土只是孤立的器具,所以很難研究清楚。

宣德釉里紅瓷器的數量和品種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分為釉里紅和青花釉里紅兩個大類,而圖案整塊塗抹的情況又重新出現,比如典型的三魚紋和三果(桃、石榴、蘋果)——事實上,無論是整塊塗抹還是石榴、蘋果的紋飾,都代表了與域外文明的深度交流,但這是另一個話題,此處就不展開了。

世上硃砂非所擬:元、明兩朝「釉里紅」瓷器的發展史簡述

明宣德釉里紅留白劃花折枝花果雲龍紋大盤

世上硃砂非所擬:元、明兩朝「釉里紅」瓷器的發展史簡述

明宣德青花釉里紅魚藻紋盤

世上硃砂非所擬:元、明兩朝「釉里紅」瓷器的發展史簡述

明宣德釉里紅留白龍梅瓶

用毛筆勾勒花紋也是宣德釉里紅里一個顯著的特徵,筆法也可以成為一個識別的標誌。

宣德以後,釉里紅在成化一朝也一度有過生產,代表作品有釉里紅三魚盤、釉里紅九龍瓶等,其中九龍瓶瓶體畫有鮮紅的九條龍,姿態各異,間隙中約略點染一點雲紋。

成化釉里紅留白龍紋梅瓶(下圖)與明宣德釉里紅留白龍梅瓶(上圖)相比,更加潤澤圓熟,技術上無疑更加成熟,但是審美意義上也就見仁見智了。

世上硃砂非所擬:元、明兩朝「釉里紅」瓷器的發展史簡述

明成化釉里紅留白龍紋梅瓶

成化以後,釉里紅被釉上紅彩替代,基本上已經完全難覓蹤影。

釉上紅彩是在燒成的白瓷之上繪上紅釉再次燒烤而成,在對工藝技術的要求上更加簡單和容易,對應我們之前在《紅似朝霞欲上時:漫談中國古代瓷器的紅釉和康熙豇豆紅釉官窯》中提到的「嘉靖時期高溫紅釉工藝已經不能進行正常生產,而不得不改為在900攝氏度左右的窯溫下就可以燒製成功的礬紅」這個情況,實際上反映的是工藝技術上的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在1200℃到1300℃還原焰將氧化銅燒成釉里紅或紅釉的技藝失傳或無法滿足達成條件。

如果我們從這樣一個角度看,釉里紅在清朝的復興和前文我們提到的紅釉在清朝的復興都是在康熙年間出現,在內在邏輯上就很好理解了,那就是高溫燒制以及溫度控制的技術又為制瓷工匠們發掘出來或者創新出來,或者控制爐溫等需要達到的客觀條件得到了某種方式的滿足。

釉里紅在清朝的復興是一個比較宏大的課題,因此,本文就不像《紅似朝霞欲上時:漫談中國古代瓷器的紅釉和康熙豇豆紅釉官窯》那樣介紹清朝的情況而只將討論切磋的範圍局限在元、明兩代了,很是抱歉,清朝咱們以後再聊。


非常歡迎古玩和陶瓷愛好者和專家指教本人,以便本人提高相關的姿勢水平和賞鑒能力,在此先行謝過了。

蟹蟹大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古論金 的精彩文章:

從雅典城到德爾斐:海神波塞冬在城市保護神競爭中屢戰屢敗是何因
慎終追遠隴西李氏?塞外野蠻精悍之血?說不清的李唐皇室血統之謎

TAG:談古論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