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新單身女性的生活:對保持單身的前景比較樂觀

新單身女性的生活:對保持單身的前景比較樂觀

更多的單身甚至那些想找伴侶的女性,當她們年復一年地經歷著毫無目的地尋找伴侶的痛苦時。不妨從一個新的視角去理解生活,這樣能夠使她們的生活盡量避免處於懸浮狀態。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決定對30歲到60歲的單身女性進行研究。我自己是單身女性,又是一個單身母親,我思考單身這個話題大約有十年了。在這期間,我查閱了現存的少量社會學和心理學文獻,發表了我個人對這個社會問題的一些粗淺見解,也在想是否投入到這個頗受個人關注的課題之中。作為一名社會學家,我想查明單身女性的數量激增是如何與婚姻危機和對家庭的影響相關聯的。但現在作為一個五十五六歲從未結婚的女性,一個十幾歲孩子的母親,我也要尋找自己的個人目標。只是在最近我才接受了自己有可能會一直單身的生活狀態。由於我沒有可以模仿的先例,也沒有文化指南來規劃我的單身生活,我決定採訪一些長期過單身生活的女性,希望能找到過著滿意生活的單身女性,而且生活壓力比我所經歷的要小。這是我想發現的。

新單身女性的生活:對保持單身的前景比較樂觀

在1994至1995年間,通過大量寄信給同事、朋友、熟人,我的研究資料彙集了各種群體中的人,有中產階級的白人、非洲裔美國人、拉丁人等。她們的年齡都超過了30歲,一些人從未結婚,另一些則是離異的,其中一半都有孩子,包括有異性戀者、同性戀者、雙性戀者。我一共採訪了46位女性,她們都生活在加利福尼亞北部,卻成長在不同的地區,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家庭類型。她們大部分的成年生活都是離家在外,從事不同的職業。這些女性的多樣性,及她們不同的渴望、感知、價值觀,使我確信她們的經歷具有代表性,能夠代表大多數美國女陸。

在我採訪的這些人中,起初基本上沒有發現滿意的單身女性,與我相比,大多數人對單身有著很矛盾的心理,即使她們沒有過孤立的生活,即使她們積極地維持著這種生活。幾乎所有的女性,包括那些五十多歲的,也不管她們是異性戀者、同性戀者、還是雙性戀者,還都希望找到「合適的那一個」。

調查結果是令人沮喪的。既要工作又要擔起單身母親的擔子,這個兩難處境使我把研究暫時放在一邊。在過了七八年之後,當我再次採訪這些女性時,我發現其中有一半以上還是單身(其中有兩人最近去世)。她們的人生經常處在難以預料的變化之中——動蕩的生活,不穩定的關係以及轉變的態度。

新單身女性的生活:對保持單身的前景比較樂觀

我發現經歷一系列的與命運的抗爭之後,大多數女性能夠接受目前的單身狀態,對她們的生活比較滿意。這些單身女性(包括兩個已去世的)和我自己的故事,讓我捕捉到了21世紀初中產階級單身女性的生活精華。長期單身的我們成為創造切實可行的、令人滿意的生活的先鋒。我們的恐懼、抗爭、焦慮以及成功代表著這一類女性的生活狀態。

在三十多歲、四十多歲,有時是向五十歲邁進的時候,新單身女性可以維持單身生活,通常在四十五六歲到五十八九歲的年齡她們能夠放棄這種傳統婚姻的文化理念——把婚姻作為唯一的幸福來源,作為克服孤獨的唯一方式。一些人可能會說當人變老的時候,我們會更容易接受任何一種生活方式。但是我認為這種解釋不太充分。我們完全可以想到五十多歲或六十多歲的單身女性,依然在痴迷地尋找伴侶,她們看起來很不開心,參與我的課題的就有這樣的幾位。但是在這個歷史階段,一些因素使中產階級女性的單身生活變得更加切實可行。

女性經濟地位的提高為更多的女性提供了單身生活的可能,在美國有越來越多的女性能夠維持自己和孩子的生活。與已婚的女性相比,如今35歲以上的從未結婚或離異的女性,個人收入更高些。儘管有理由為這些單身母親的經濟狀況擔憂,其中68%在貧困線以上,將近40%過著富裕的生活,但是單純經濟上的這種自足自立是不會讓她們對單身生活持滿意態度的。

自願加入我這個課題採訪的二三十歲的中產階級女性,並不知道她們在42歲、55歲或者60歲時還會單身。雖然她們從未有意識地選擇單身,但是回顧一些女性的經歷,的確是因為她們做出的某種具體選擇,才使她們變得更自立的,摸索出了另一種可行的生活方式。她們選擇放棄婚姻或者結束不美滿的婚姻關係,全身心地打造自己的事業,追求叛逆的冒險生活,或者成為沒有伴侶的單身母親。

到四五十歲的時侯,這些離異的或者一直單身的女性從事一份好工作,有一個舒適的住所,有著牢固的家庭關係和朋友網路。她們積极參与社區活動,自願加入教會/猶太教會以及一些政治組織。她們以各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性需求。但是,往往個人危機對於她們來說也是必需的,它讓她們確信,美滿生活與幸福婚姻(按照文化信息所講的)之間並無必然的聯繫。只有那時她們才能真正放棄那種文化規範,欣然接受自己創造的生活。她們默認了作家艾麗絲,庫勒的觀點:「不知不覺中我漂泊到人生的某種境地,接受它,然後靠自己的力量改變它。」沒有憧憬和選擇的生活方式不意味著被動的接受,而是積極的探索和改變的過程。我發現創造一種滿意的單身生活如同營造一個美滿的婚姻一樣,是一個自我發展、自我發現和努力工作的過程。

新的文化理念逐漸對女性只有通過婚姻才能夠幸福的這種傳統理念產生質疑,同時也促進了單身女陸接受自己的生活。我的採訪對象之一南希·迪恩說:「我在牙醫那裡看到過一本雜誌登著一大幅廣告,金光閃閃的鑽石正戴在一個縱情享受的單身女性的右手上。能看出當你勇於推銷自己的時候,你已經克服了這種單身的心理障礙。」

在我採訪的這些年裡,通俗文學作品以及媒體逐漸肯定了單身生活。電視劇以及電影強調了朋友圈的重要性,因為朋友能夠為二十多歲到四十多歲,甚至年齡更大的女性提供親密的情感交流,從而維持可行的單身生活。在20世紀90年代,副總統候選人丹·奎爾公開譴責電視人墨菲·布朗,譴責一個三十多歲的單身女人決定要一個孩子的想法。但是事隔十多年之後,在《慾望都市》中的一個單身女人做出同樣的決定,卻沒有引起異議。毫無疑問,是媒體的關注引導更多的女性考慮把它當做一個選擇。2004年美國有線電視公司制播六年的《慾望都市》的最後一集上演了,那時四個女主人公中的三個人,處在三十八九歲到四十齣頭的年齡,都已結婚或是有了一個可靠的男朋友,然而劇中的中心人物嘉莉的未來並不明朗。她總結說,她做出了一個錯誤決定,那就是她放棄了自己的工作、老朋友和她喜歡的城市,而和一個只知埋頭工作的著名畫家到巴黎定居。當她以前的男朋友,對承諾有恐懼症的「大人物」火速趕到巴黎,將她帶回紐約之前,她已經離開了那位名畫家。但是他們的未來還是不明朗的。嘉莉肯定地說,她的幸福主

新單身女性的生活:對保持單身的前景比較樂觀

要取決於了解自己、愛自己、真誠地面對自己。

最後,參與研究採訪的這個過程改變了我自己,也改變了許多單身女性。首次採訪的小組由三到五個人組成,她們的年紀相仿,或者是單身母親,或者是沒有孩子。一次三個小時的小組採訪,允許她們說出對社會如何看待她們的不滿,在一個充滿同情的環境下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讓她們有機會重新評價自己。在小組採訪之後寫評語時,她們闡明了那種經歷如何導致個人變化。簡喜歡「有機會談論不經常探討的話題」,相反,沒有孩子、四十多歲的喬伊斯,曾害怕採訪會帶來一種意識不到的遺憾,但是後來她寫道:「我知道了沒有孩子也要舒適地生活。」31歲的琳達說:「採訪後我意識到在人生的這一階段,保持單身是多麼好的選擇。」八年後我發現她還是單身一人,想通過人工授精的方式懷孕,這一做法是受到了「選擇單身母親」國家組織承辦的電子郵件討論小組的啟發。

這樣,小組採訪以及接下來的個人採訪使得許多女性看到了她們生活中積極的一面,她們樂意和朋友們討論單身問題,也樂於接受新觀念。

新型單身女性

我和採訪對象的人生變化,使我清楚地看到新型單身女性的出現。

新單身女性很滿意自己的生活,對保持單身的前景比較樂觀,她對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人際關係以及身份都很滿意。她不再被看做特殊的人群,不再是一個孤獨者或是一個另類。她已經建造了六大支柱來保證自己過上令人滿意的生活:

1)新單身女性擁有自己的住所,不管她單獨居住還是和別人住在一起。

2)她有一份不錯的工作,能夠使她經濟獨立,提高了心理定位,但這不是她生活的全部。因為新單身女陸的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緊緊相連;和已婚女性相比,當事業機會出現時,她可能不會三心二意。

3)單身女性對自己的性生活比較滿意,這種滿意程度明顯不同,我沒有發現更多的性受挫者。參與我研究的性生活活躍的單身女性認為,不一定是永久的伴侶才能滿足陸需求,她們不把自己的性生活僅僅局限在心靈伴侶上。與一貫的做法相反,一些女性滿足於自己的獨身生活,另一些人已經找到了性慾發泄的其他途徑。

新單身女性的生活:對保持單身的前景比較樂觀

4)新單身女陸樂於同下一代進行各種形式的交流,包括與兒子、孫子、侄子、侄女、繼子女、年輕的女門徒,還願意和年輕人在一起做一些自願性的工作。

5)新單身女性在朋友圈,或者在家庭朋友中有親密的情感溝通,在遇到麻煩和困難時有可以依賴的同伴和朋友。因為友誼不是唯一的人際關係,還因為美國文化強調友誼中平等互助的重要性。比起大多數家庭成員和浪漫情人來說,朋友更有助於女性的自立,四十多歲的單身女陸尤其擅長發展和維持這種友誼,所以她們通常擁有較大的朋友圈。

6)新單身女性主要通過朋友圈來創建、維持這種社團,把不同社會背景(來自學校、教堂、政治組織及其他工作崗位)的朋友結合在一起形成當代社團的基礎,這樣,單身女性就不是獨自一人,也不是一切只靠自己了。

當為長期單身找到這些支持的依據時,我認為這隻適用於滿意的單身者。然而,當我在一個社區學院的一次談話中概括這些特徵時,一位女士舉手發言:「可是所有人過好日子都需要這樣,不管單身還是已婚。」我馬上肯定她講的有道理,我自己還沒有從這種錯誤的觀念中解脫出來——總認為單身和已婚人過著不同的生活。這成了我醒悟的開始:單身和已婚女性過好日子的統一性。儘管文化上總是把兩者的身份區分開來。

我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也是我所不曾預料的——大約有一半我所採訪的長期單身的女性生長在穩定的、良好的家庭氣氛中,一些人還和大家庭生活在一起。可能我本不應該奇怪,因為我的家庭背景也是這樣,但是社會學以及通俗文學作品過分渲染的是,父母離婚的經歷以及不穩定的家庭環境導致了單身數量的增加。雖然我的抽樣調查不足以得出任何確定的分析,但是如果說離婚的增加是導致單身數量增長的唯一因素,那麼我對單身女性家庭背景的調查卻與此相悖。

單身女性首先是如何對待心靈伴侶,然後又使自己擺脫心靈伴侶這一理想的束縛的生活。通過長期精心營造自己的單身生活,一些人變得更加自立並從中找到人生價值。

面向一種新的文化模式

最近歷史學家安·道格拉斯對記者說:「女性有可能維持單身生活是正在進行的最重要的社會變化之一,除了恐嚇戰術之外基本上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我希望改變這一點。我想要的是講述一個有關長期單身生活的故事——在社會文化方面不以浪漫愛情、走向婚姻或者成為伴侶為中心,而強調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和相互間的支持;個人在家庭、工作和團體中的完善;對於一些人而言,是在陸生活中或在育兒中得到滿足。由於受變化的文化視角影響,友誼被看做親密情感溝通的一種主要方式,從這點來說,單身女性通常過著非常充實的生活。

與許多當代婚姻危機的分析家譴責單身不同,也與批評婚姻的單身維護者相反,我想說明的是,長期單身人數的增加與更穩定的婚姻狀態可以同時並存。使長期單身正常化的文化氛圍可能會減少離婚率,因為人們有明確的理由要結婚,而不單單為了不背負單身這個名聲而結婚。佩吉,歐倫斯坦明智地指出:「如果女性不認為單身生活是一種可行的生活方式,本身擁有一套成本、報酬、挑戰,她們就會像上一代人那樣受婚姻控制,同樣屈服,作出消極的選擇,那是出於恐懼而不是發自內心真正的願望。」與有更高的結婚和離婚率的經濟發達的國家相比,美國擁有較少但是卻更穩定的婚姻人口,他們和單身人群能夠和諧共存。朋友圈對於單身、已婚女性都同樣重要,一旦離異、配偶死亡或患嚴重疾病時,能夠為她們提供親情關懷以及安全感。單身也可以過著一種充實而完善的生活,和那些已婚的人相比,沒有多大差異。

如果我們從成年人入手,大多數人不知道會在哪結束。二十多歲到四十多歲的單身女性,不管有沒有找到伴侶,假設她們有意識地營造可行的生活,這就通向了更充實的生活道路,以後也會有更多的選擇。相反,單單專註於尋找伴侶而忽視人生的其他因素則成為不串的緣由。

我希望通過閱讀、接受、欣賞單身女性奮鬥的故事,將有助於其牠的女陸縮短這個抗爭過程。單身不僅僅被看做婚戀關係中虛空的中轉站,它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帶有很多變異、擁有需求和回報的令人滿意的生活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張發奎品評民國風雲人物:汪精衛軟弱無能 閻錫山狡黠圓滑
中國人的俠客情結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