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位唐代大詩人,有感兒童被拐賣寫下一首詩,讀來催人淚下

這位唐代大詩人,有感兒童被拐賣寫下一首詩,讀來催人淚下

兒童拐賣之風,古已有之。在《史記》一書中,就有多處記載。如漢景帝的舅舅竇廣國,小時四五歲即被人販子給拐走,長大後又被派去山中燒炭,成了「黑窯工」,後來差一點被崩塌的河岸給壓死。大難不死後,找到了當太后的姐姐,才就此鯉魚翻身。

柳宗元也在《童區寄傳》中記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柳州地區有位叫區寄的兒童,放牧砍柴時被兩個強盜掠去,區寄先是靠裝作瑟瑟發抖矇騙過兩個盜賊,隨後靠著過人的智謀將兩個盜賊逐一殺死。

區寄回到家後,家鄉附近的盜賊都斜著眼睛偷偷看他,無人敢與他對視,也沒有誰敢經過他的家門,都說這個孩子比跟著荊軻去刺秦王的秦舞陽還小兩歲,誰敢靠近他?

區寄這樣的有勇有謀的兒童畢竟是少數,那些被拐賣的兒童,更多的遭受非讓的待遇與折磨,其處境非常凄慘。唐代詩人顧況有感於兒童被拐賣的現象,仿《詩經》形式,寫了一首名為《囝》的詩,讀來催人淚下。

詩文如下:

囝生閩方,閩吏得之,乃絕其陽。為臧為獲,致金滿屋。

為髡為鉗,如視草木。天道無知,我罹其毒。神道無知。

彼受其福。郎罷別囝,吾悔生汝。及汝既生,人勸不舉。

不從人言,果獲是苦,囝別郎罷,心摧血下。隔地絕天,

此詩記敘的是唐朝時,福建一帶,地主、富商與官府相互勾結,經常拐賣兒童,戕害他們的身體,有的還被閹割送入宮裡。這些拐賣兒童之人,不但沒有收到懲罰,反而因此「致金滿屋」。

悲慘的遭遇,痛苦的生活,使得這些被拐賣的兒童怨恨非常之深,以致連封建社會裡視若神聖的「天道」和「神道」,都被他們詛咒起來,顧況代被拐兒童之口,寫道:「天道無知,我罹其毒。神道無知。 彼受其福。」這四句心理描寫,真實地反映了奴隸們的思想感情。

而那些兒童被拐賣的家庭,則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父親後悔不該生男孩,生下來更不該養育他,看似反常,其實正是因為這種反常的說法,道出了父親對兒子的深愛之情。而造成生離死別、家庭離散的,正是那些掠賣兒童之人。所以,這種描寫既是對苦難百姓的深厚同情,也是對拐賣兒童者的憤怒控訴。

正因為此,歷代王朝對拐賣人口的處罰都是非常嚴重的,漢代將拐賣行動與群盜、盜殺傷人、盜發墳冢等嚴重罪狀並提,並處以極刑;唐代法律規定,拐賣人為奴婢者,判絞刑;為部曲者,流三千里;唐以下其他朝代,在打擊拐賣兒童方面更是絕不手軟,一旦抓到,不管人販子是誰,年齡多大,輕則砍頭,重則凌遲,可謂大快人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天下 的精彩文章:

劉伯溫初見朱元璋,以筷子為題寫了首詩,一不小心成千古絕唱
為何民間會流傳中藥渣倒路上的習俗?主要有這兩種說法

TAG:文史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