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大臣留下一張帖子,目前已成寶貝,竟顛覆清官吏的具體形象

清朝大臣留下一張帖子,目前已成寶貝,竟顛覆清官吏的具體形象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指的是:做為一個知府,只要在清代幹上三年,必定能收穫白花花的銀子10萬兩。看到這句話後,很多讀者都忍不住吐槽:清朝的官員太腐敗,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在國家博物館中,有一張「特殊」的帖子,它為我們揭開了謎題。

清朝大臣留下一張帖子,目前已成寶貝,竟顛覆清官吏的具體形象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

1776年,乾隆皇帝曾下過一道詔書,讓大臣編寫《貳臣傳》。明朝滅亡後,有大批的明官選擇拋棄清朝,進入清朝官場,他將這些人稱為「身仕兩朝」。編寫《貳臣傳》的目的很簡單,乾隆想將「身仕兩朝」大臣的姓名公之於眾,用來警示清朝官員,切勿背叛君主,畏死幸生,否則就會被後人唾罵。

明朝的大臣入職清朝官場後,身上被貼上「貳臣」的標籤,自然抬不起頭來,只能夾著尾巴做人。但在眾多「貳臣」中,卻有一個人有些與眾不同,他耿直做事,還敢給皇帝提意見,這個人就是王弘祚。

清朝大臣留下一張帖子,目前已成寶貝,竟顛覆清官吏的具體形象

王弘祚是雲南永昌人,出生於官宦世家,是個標準的「官二代」。他從小便聰明伶俐,可以舉一反三,因此,深受父親的重視,明崇禎三年就中了進士,官至戶部郎中。順治元年,清軍入關,他投清後,因有在明朝戶部任職的經驗,王弘祚被宣大總督推薦進入戶部,被封為戶部郎官。

王弘祚剛上任便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清朝初步完成統一,該如何制定各種制度,如何收取賦稅呢?

清朝大臣留下一張帖子,目前已成寶貝,竟顛覆清官吏的具體形象

在我國古代,官場上有一個常見現象「報喜不報憂」。例如,某地區的發生天災時,官員不會向上級稟報,請求撥賑災款,而是故意將災情隱瞞,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因為,官員的升遷是與政績掛鉤的,一個地方發生災害,必定影響官員的政績,於是,他們便會選擇隱瞞,繼續向百姓收取高額賦稅,給朝廷一種「我們過得很好「的假象。

這位官員升職後,就會拍拍屁股走人,而爛攤子就會留給下一任官員,你想報就報,反正與我無關。

戰爭打響後,兵馬急需軍餉,延誤軍餉是要被砍頭的。巡撫、知縣為準時交糧,根本不顧百姓死活,甚至比閻王爺還閻王爺。

清朝大臣留下一張帖子,目前已成寶貝,竟顛覆清官吏的具體形象

清朝大臣留下一張帖子,目前已成寶貝,竟顛覆清官吏的具體形象

王弘祚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他下定決心重新修訂《賦役全書》,提醒和督促皇帝應體察民情,及時了解各個地區的具體情況,給予災難發生地主動撥款,幫其度過難關。為進一步完善稅法,他以萬曆年間的賦稅法為例,合理刪減苛刻的細節,修改完成後,直接遞交了上去——此揭帖的建言非常接地氣,並考慮到具體的民生問題。

明朝時期,也有像王弘祚這樣的官員存在,無奈的是皇帝昏庸,根本聽不進去建議。清朝皇帝聽從這樣的建議後,為何依舊會存在各式各樣的賦稅問題呢?在古代「政令不出紫禁城」是一種常見病態,皇帝實施準則,讓各個地區推行,但是,官員們基本是左耳進右耳出,制度無法落到實處。

清朝大臣留下一張帖子,目前已成寶貝,竟顛覆清官吏的具體形象

皇帝只管下令,大臣只顧往下傳,官吏只聽不做,這樣的事情發生後,國家怎能長治久安。如今,《賦役全書》被收藏在國家博物館中,它更是直接顛覆了我們對清朝官吏的具體印象,你說這樣的寶貝能不重要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史蟲 的精彩文章:

這村子出土「怪」尊,它不僅是國內罕見的駒形器,還破解古代謎團
小山村出土了一對金碗,它們不僅模樣相同,還一起成了國寶!

TAG:野史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