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綁在德國戰車上的一個走卒-L6輕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日本、義大利組成「三國軸心」。在歐洲和北非戰場上,打頭陣的是法西斯德國的軍隊,而義大利軍隊被稱為「捆綁在德國戰車上的一個走卒」。不過,義大利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生產出了「蘭西」、「菲亞特」、「比安奇」等輪式裝甲車。20世紀20年代初,義大利又研製出「菲亞特」3000輕型坦克,在坦克的研製和生產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二戰期間,義大利又研製出好幾種中型坦克、輕型坦克、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和裝甲車等。今天要向你介紹的,便是L系列輕型坦克的典型代表L6輕型坦克和L40自行火炮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L40自行火炮是在L6輕型坦克底盤的基礎上研製而成的。有時候,天們將L6輕型坦克和L40自行火炮混在一起,統稱為L6/ 40輕型坦克。所以,我們先來介紹一下L6輕型坦克的有關情況。
L6輕型坦克是由一種5t重的履帶式車輛發展而來的。這種履帶式車輛由義大利的菲亞特公司和安索多公司研製,主要用於出口。義大利軍方提出,要在此基礎上研製出一種輕型坦克,以取代CV33超輕型坦克。這樣,菲亞特公司於1936年便製成了L6的兩種樣車:一種樣車裝有2挺「布萊達"8mm機槍,另一種樣車裝1門37mm火炮和1挺8mm「布萊達」機槍。軍方選擇了後一種樣車方案。然而,由於37mm火炮的生產遇到了麻煩,生產數量有限。不得已,軍方決定改用20mm機關炮來代替37mm火炮,並正式定型,命名為「卡羅·阿瑪托」L6輕型坦克。這樣, 1941年至1942年間,義大利共生產了283輛L6輕型坦克,並全部裝備義大利軍隊。
L40自行火炮
L6輕型坦克的戰鬥全重6.8T,車長3.78m,車寬1.92m,車高2.03m。當然拿今天的標準來看,它只能算是超輕型坦克。乘員2人:車長、駕駛員。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右側,炮塔的位置偏左,發動機後置。發動機的動力通過一根傳動軸傳至車體前部的變速箱。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誘導輪著地,是L6/40在結構上的一大特點。每側有4個負重輪、3個托帶輪,每側負重輪分為2組,採用平衡懸掛裝置。L6輕型坦克的外形,和今天的輕型坦克或超輕型坦克的外形相比,有明顯區別。其主要武器為1門「布萊達」35型20mm機關炮,彈藥基數296發。機關炮的最大仰角 20,最大俯角-120,輔助武器為1挺「布菜達"8mm機槍,彈藥基數1560發。L6輕型坦克的動力裝置為SPA 180型直列4缸汽油機,最大功率為51.5kW( 70hp)。公路行駛時的最大速度為42km/ h,最大行程200km。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鉚接結構,最大裝甲厚度30mm,最小裝甲厚度6mm。
L6輕型坦克
總的看來, L6輕型坦克的火力不強,防護力也很差,只是機動性能還算不錯。這種坦克從它裝備義大利軍隊時起,性能就已經落後了,僅用來裝備義大利軍隊騎兵師的坦克群和偵察部隊。這也是後來用L6輕型坦克改裝成L40自行火炮的重要原因。


※「戰車王國」俄羅斯T-80有哪些變形車
※俄烏較勁 看俄羅斯「戰爭之神」
TAG:總說裝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