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一把火燒了「茅草庵」,修道需有如此大志向

一把火燒了「茅草庵」,修道需有如此大志向

道人素以逍遙著稱,三豐祖師於《無根樹》中言:「無根樹,花正幽,貪戀紅塵誰肯休?浮生事,苦海舟,盪去漂來不自由。

作為一名社會人,從生在人間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與各種各樣的紅塵俗務糾葛在一起。

居塵而不染塵(資料圖)

看得明了的人,自然能夠做到居塵而不染塵的超越境界;看不明了的人,一生都沉淪在懊惱與苦楚中,始終尋不到通往終極自由的法門。

其實,人生天地之間,與萬物同為真一之道化生,從本源上講,各自之間本沒有彼此你我的差別。因為諸等眾生皆是道氣流末,所以難免會幻化出萬般個人情思。

人們對天人宇宙、自我及他的認知有差別,於是就會產生或是逍遙、或是沉溺的不同結果。

古往今來能堪破世間表象的人少之又少,進一步可以通過修行而與大道合一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對於芸芸眾生來說,九天之外的大羅神仙可望而不可及。

人們總是慣於抱怨生活中的苦楚,卻又對其保持一副逆來順受的模樣,除了一邊羨慕且一邊哀嘆外,於功行之上卻毫無所成。

道祖在《道德經》中提出「無為」和「自然」的修真理想,但只有先歷經過有為和人為,才能知道無為與自然為何是修真的大境界。

所以言及修行,首先是做一番有為的、人為的功夫。

紅塵行走(資料圖)

當在現實中不能求得情志上的自在的時候,第一步應該是思考造成如此現狀的根源是什麼,並進一步著手去解決問題。在道教修真理念中認為,人們不得志無非源於內外兩方面因素。

在外而言,世事多磨難,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必然會使人憂悶難消;在內而言,人人都希望這一場人生順風順水,所以總是無法坦然面對困境與順境的交替更迭。

說到根本處,仍然是心性不過關,既無法接受人生中的不美好,同時又不願意付出努力去改變現狀、或是改變自己。

有為法的入手處,在於突破自我身心這一關。當年重陽祖師在關中修行時,為了避人打擾,也為了煉自己的心性,祖師常以瘋癲形象示人,且以「王害風」自稱。大定七年四月,祖師一把火將修行的茅庵燒了。

村民都趕來救火,他卻在旁邊載歌載舞,高唱道:「茅庵燒了事休休,決有人來卻要修。便做惺惺成猛烈,怎生學得我風流。」

言外之意是說人們都只在乎外在的房舍,卻不知道自身的這幅皮囊也終究是要壞掉的,若不及早修行,又怎麼能實現超越塵世的風流與逍遙呢?只是無人明白祖師所燒之「茅庵」,正是對紅塵身心的隱喻。

因有身心,所以有欲;身心即滅,我欲止息。

重陽祖師火燒劉蔣庵的這一舉動,真可謂一番猛志。祖師告訴我們,當滿眼看到的是自己的物慾(外在的、物質的)和情慾(內在的、心理的)是否被滿足時,人生就只能停留在對「有」的追求上。

於苦難中修行(資料圖)

道祖說,萬物之有都是短暫的,通過「有」而去探求「無」,才是真修行的開始。道教談論的修行,建立在有無相生的理論上。

儘管祖師曾以如此猛志來激勵眾生,但世人並非不捨得放下,而是對放下之後的未知有所懼怕。

進一步說,人們也並非總是貪生怕死,而是生時的富貴榮華是可以感知的,此謂之「有」,死後究竟會何去何從則是未知,此謂之「無」。

對未知的恐懼,源於對「無」的不解,於是就會愈加貪戀於「有」,進而使自己被「有」所物化。

把有無相生的陰陽之道強行剝離後,只會加速各自的衰亡過程,當人們越執著於擁有什麼,往往也就會越快地失去曾經擁有的一切。如此循環往複,人生豈有不苦之理!

道教修行以對人世間的超越為終極追求,卻也並不反對人們因身心所需而去努力爭取的現實行為。超越「我」,首先需要明了「我」,並且還要不沉溺於「我」。

拋卻執著,方得逍遙(資料圖)

重陽祖師看到了人間之我身、我心的實有,明白世人一切的執迷都源於對身心的不捨棄,所以才以燒茅草庵來表明修行的大志向。放下現實的物質束縛,才是通往真逍遙的必經之路。

每個人都是秉道而生,道性即在各人身中。欲達真道性,當有一番質疑我有之現實的猛志。須知道,你所擁有的一切,既是造成人生不逍遙的根源,亦是參悟出真常大道的根本。

不要只奢求紅塵之外的自由,能把一世人生活得明白,才能從自我之道逐漸臻達萬物之道、天人之道。

悟出此道理者,便是神人、仙人。雖然神仙人人皆可修,但要問問自己,是否敢於從紅塵歷練中生髮出修真的精猛苦志。

切莫問煉有入無後的道果是什麼,張伯端祖師曾言「還如果熟自然紅,莫問如何修種。」待到得道成真日,方能明白此中清絕之要。

(編輯:見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形解而成仙:道教中的「屍解」信仰
誠青道人書畫精品集:致虛守靜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