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最近5年,讓我改變最大的3個認知升級

最近5年,讓我改變最大的3個認知升級


Dec.


27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在生活中成長。

作者 | 艾菲


來源 | 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



這些年我有一個發現,其實很多認知上的升級,不是從書本里、教導中直接得來的,相反,它們更多來自於真實的生活、工作以及我們的深度思考與真實覺知。



01


由逐「末」到逐「本」



在步入職場剛剛一年的時候,公司沒有按之前所說的「管理培訓生」(Management Trainee)計劃對我們做出相應安排,而是讓我們繼續待在普通而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看著自己的夢想難以實現,我深感痛苦。

於是,我一心想要晉陞,想從普通職員一躍成為副經理(Associate Manager)。然而,我卻沒有認真想過自己那時的能力是否真的配得上這個職位。

後來,我如願以償,在工作後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做到了世界500強市場部副經理的位置。我很得意,也很滿足。然而沒過多久我就發現,這次的升職不是嘉獎,而是陷阱,是一個我給自己挖的陷阱,一個能力與職級並不相襯的陷阱,從本質上說,它是「拔苗助長」。

因為老闆與我不在一個城市,沒人帶領和指導,所以那時的我不論做什麼工作都只能自己琢磨、自己做;所以有些工作我能做好,有些工作因為缺乏了解與經驗無法做好,這樣就導致了工作中出現了不少失誤。

在這件事後,我逐步意識到,自己不該如此心急。因為心急,所以只顧追逐職級的提升,卻忘了真實可靠的累積才是最重要和最關鍵的。

多年以後,我漸漸明白,當初這個問題的本質正是:

以前的我總喜歡去追逐「末」,即「捨本逐末」,卻忘記了真正的「本」是何物。

其實,這不僅是我一人的故事,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如此,我們將很多事都「本末倒置」了。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我們看了很多遍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將其倒背如流,然而一旦遇到眼前快速可得的利益,就發現難以做到。它的本質原因就是我們急功近利的心,因為那顆心,我們的眼裡只有「末」,而沒有「本」,甚至我們連巴菲特投資理念的「本」到底是什麼都從未想過。

那「捨本逐末」到底是什麼呢?

它是將事物的「根基」捨棄掉,卻去追逐事物「末端」的態度與行為。

就好比是殺雞取卵,為了取得「雞蛋」這個末,於是就殺了「雞」這個本,於是雖然得到了「末」,卻永遠失去了「本」。我們都知道,如果留著雞,雞蛋總還會有,而且源源不斷;但如果殺了雞,那我們得到的雞蛋就是最後一顆雞蛋了。

所以,「捨本逐末」的結果必然不好。

即使「末」在現在看起來很是輝煌,但那也只能是一時的輝煌,它終究無法代替「本」的價值與力量。

正如知名製藥公司默克的創始人喬治默克曾經說的:

「我們應當永遠銘記,藥物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潤會隨之而來。」

在這裡,好的藥物、有價值的藥物就是「本」,而利潤則是「末」;當我們在追逐「本」的時候,「末」會隨之而來;相反,當我們在追逐「末」的時候,「本」反而會失之交臂。

在充分意識到「本」與「末」的關係後,現在的我不再急切,願意去花很多時間把「本」做好,而這一點也成為了我現在做事的重要信念。以前,每當我想到創業時,思考的是做什麼事能讓我賺很多錢;後來,當我想到創業時,思考的是這件事是我真正想做的嗎?是我的天賦才幹所在嗎?是我人生的Calling(召喚)所在嗎?是能給其他人帶來價值和意義的嗎?

如果這些答案都是YES,我就知道已經找到了那個「本」,可以去做了;相反,如果答案都是NO,我就會毫不猶豫的放棄,即使那個創業項目看起來非常誘人。

為什麼?

因為創業路上「九死一生」,如果純粹以賺錢為目的,就非常容易中途放棄;相反,如果抱持的信念是做自己真正熱愛、擅長且是人生召喚並且能為更多人帶來意義和價值的事,整個過程就會變得異常美妙,困難和挫折也可能會成為一首詩。

我相信,當我在做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時,哪怕眼前並沒什麼收入,但未來一定能夠自給自足,越來越好。所以,我並不著急。



02


從追隨別人到追隨自己



我清楚的記得,當年來上海讀書時的夢想是 — 讀書時進入世界500強實習,畢業後進入世界500強工作。

因為那時我發現周圍最優秀的人最終都進入了世界500強工作,所以,我也要成為與最優秀的人一樣的人。

直到後來某一天,我才忽然發現,這個夢想其實並不是我自己的,而是別人的。所以,從本質上講,它只是我的「羨慕」。我羨慕別人有的,所以自己也想擁有,將「羨慕」當做了理想,因此也就忘記了應該去追尋獨屬於自己的真實理想。

再後來,我更清晰地意識到,依照「比較」和「羨慕」去過生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即使你比所有人都聰明、優秀、漂亮,你也未必就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或者,就算你原封不動照搬了你所「羨慕」的人的生活,你最終也會發現那根本不是你想要的幸福。

就像我曾經聽過的一句話:

「我們都在努力比旁邊的車開得快,但卻不知道自己前進的最終方向究竟是哪兒。」

我們前進的最終方向到底是哪兒呢?

這個前進的最終方向,說的是我們一生中的終極大目標,也可稱為「人生意圖」。有時候,這個人生意圖是我們自己主動選擇的,但肯定不是通過「比較」與「羨慕」選來的;有時候,這個人生意圖則來自於我們的Calling,也就是「召喚」。

我一直覺得,如果要用一個簡單的詞來解釋「召喚」,那就是「北極星」。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北極星」,但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也沒能意識到它的存在,更別提找到它,追隨它了。

當北極星在天空閃耀的時候,會照亮你前方的路,於是你就能非常愉快的走上去,感受到極致的快樂。

當我們看向頭頂那顆獨屬於自己的北極星時,「召喚」就會變得清晰;當我們追隨那顆北極星不斷前行的時候,召喚就會變得越來越清晰,直到有一天你能用一句話將你人生的「召喚」表達出來。

於我而言,正是因為看到了自己那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亮的北極星,才會在今年4月底辭去外企工作,拋下已有一切,追隨自己的「召喚」。到現在,我能越來越清晰的感受到它到底是什麼了,之前的我只能感受到它的強烈召喚,於是便追隨著它走上了自己的路;但其實,那時的我並不知道它最終要將我帶向何處。在我一路追隨、 不斷前行之後,這個召喚開始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確切。

最近這些天,我覺得我已能清晰說出自己的召喚了。

追隨自己並不意味著不向別人學習,也不意味著只聽自己的。相反,這是一種批判性思考的習慣。

它讓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會去想一想:這真是我想要的嗎?還是因為別人有,所以自己就想要了?或者是因為別人不要,所以我就覺得沒有意義了?

當我們放下「追隨別人」的思維習慣與行為,轉而去「追隨自己」的靈魂、心靈和身體的召喚,就會發現自己才是一座真正的寶庫,一座一直都擁有卻不自知的寶庫。當我們轉而去追隨自己的腳步,就會發現寶庫里有一件件一直渴望卻沒能得到的寶物。其實,它們以前就存在,只是我們不自知。它們能幫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路,成為真實且閃閃發光的自己,成為人世間獨一無二的自己。



03


從「非此即彼」到「第三選擇」



多年以來,我們受到的教育似乎就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夫妻離婚時會跟孩子說:「你選我還是選他?」

我們選工作時會想:「我去做公務員就等於放棄了作家夢,我去寫作了就等於一點兒收入都沒有了。」

但真是這樣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所有的選擇都得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嗎?

其實,以前的我也保持著這樣一種思維模式。

我一直覺得,大多數人之所以會在都市裡感到焦躁不安,是因為我們與自然,以及自己的內心失去了聯繫。

所以,以前有段時間,我一直偏執的認為終有一日我得隱於山林,因為只有那樣才能獲得最終的寧靜與自在。相反,如果一直處在都市之中,則將常常焦慮。

後來,在愛上江南園林後,

我才逐漸明白了園林的哲學 - 並不是所有選擇都得「非黑即白」、「非彼即此」,還有一種叫做「進退自如」、「行於中道」。

當我們將園林的門推開走出去時,就實現了「入世」;當我們走回園林,關上大門,開始享受生活之美的時候,就實現了「出世」。

因此,從唐代王維開始,中國文人都會在城市中或者城市附近建造園林,那樣就不需再像陶淵明一樣徹底的隱於山林,也不必再像大多數人那樣永遠活在世俗之中。這就是中國文人對「出世」和「入世」的解決之道,他們沒有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在「鐘鼎」與「山林」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從此進退自如。

正如白居易所寫:「進不趨要路,退不入深山。深山太濩落,要路多艱險,不如家池上,樂逸無憂患。」那時,他在洛陽城裡修了一座園子,名為履道坊。自此,從春秋戰國開始,一千多年來,中國文人一直無法解決的「仕」與「隱」的矛盾終於通過園林得到了解決。

在我迷上了園林之後,有段時間執意要買座帶院子的房子,好造一個園林。後來才意識到,這不過又是一次執念罷了。既然園林能夠解決在都市中隱於山林的問題,那就應該還有其他方式能夠解決沒有自己獨屬園林的問題。比如,盆景是微縮的園林,比如一棵樹木,一枝花,一盆苔蘚,一塊太湖石是不是也能成為一座園林?當我在家中插花,做盆景,或者只是一邊品茶一邊看著家裡的那些花草與湖石的時候,焉知不能生出「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奇妙感受?

當我悟到這些道理後,就再沒提過隱居山林的林泉之致了。相反,我琢磨著如何插花、如何做山水盆景以及枯山水盆景,於是便做了許多有趣的嘗試。包括:布置餐桌花藝,移栽菖蒲,種植苔蘚,在瓶中插花,在花泥中插花,養各種類型的植物…...而我自己也從一個不太懂園林的人變成了一個極度痴迷江南園林的人,以至於只要有空,每個周末我都會出現在江南園林之中,流連不已。

這就是我從「非此即彼」向「第三選擇」的一次成功轉變。

除此之外,在我的生活中還有其他很多例子。

比如:有些理論將人分為兩類,一類是「時間線外」,也就是總看未來的那種人;另一類是「時間線內」,也就是總是活在當下的那種人。

總是看未來的那種人會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與趣味,但卻可能成為工作事業的成就者,因為他們一直在關心未來的計劃以及如何實現。總是活在當下的那種人,很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趣味,但卻容易對未來疏於規劃。

看起來這兩者間正是「非此即彼」的關係,但如果我們能夠思考「第三選擇」,就會發現,它們完全可以成為一個非常好的組合:

在某些時候需要站在「時間線外」,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思考人生與事業的規劃;在某些時候則需要站在「時間線內」去完完全全的感受當下,體驗正念,或是沉浸於心流之中。

最近這段時間,我一面訓練深度思考等全面思考的能力,一面練習正念。

前者是「行為模式」中的極致,後者是「存在模式」中的極致,看起來是一根線的兩極,完全難以相融。的確,這樣一種遊走於鋼絲線兩級的練習很不容易,但卻頗有收穫。有時一整個下午我都沉湎于思考某一重要問題,然後再用40分鐘修行正念,將自己從徹底的「行為模式」拉回到徹底的「存在模式」。在這樣的過程中,我既能體會到思考的快樂,也能覺知到身體的感受。

我曾聽過一句話,非常喜歡,說的是:

如果你只會一種做事的方法,那你和機器人無異。如果你只有兩種做事的方法,那麼你會陷入兩難。你如果想真正地有靈活性而言,那麼你必須至少掌握三種做事的方法。

這也是我特別喜歡問諮詢者的一個問題:「除了你跟我說的這兩個選項外,如果我跟你說一定還有第三選項,你覺得那會是什麼?」

當走出「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後,我感覺世界變得更寬廣了,自己也變得更自由了。

從追逐「末」到追逐「本」,從追隨別人到追隨自己,從「非此即彼」到第三選擇,這三個認知升級是我這些年來非常重要的思維轉換

(還有其他以後會與大家慢慢分享)。

它們也為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喜悅與滿足、廣度與深度。

如果我的親身感受能夠激起你內心的漣漪,即使你暫時沒有行動,我相信它也埋下了一顆寶貴的種子,在未來某一天一定能生根發芽,幫你實現想要的人生。

與大家共勉。

【一路走來,你有哪些認知上的轉變嗎?


歡迎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哈~】

—THE END—

?作

:艾菲,深度思考者,Gallup全球認證優勢教練,前500強外企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在自我覺知、自我成長與自我實現的路上已經堅定且投入的走了多年。微信公眾號: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與你一起探索蓬勃豐盈的人生,成為真實且閃閃發光的自己。灼見經授權發布。


MORE

灼見熱文 


??年少不知主席難,讀懂毛選已中年



??聰明人為什麼無法征服世界?


??孔乙己之教師版


??女版喬布斯的覆滅,這是今年我聽過最唏噓的真人故事


??2018為你悄悄埋下的「彩蛋」,願你2019勇敢追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灼見 的精彩文章:

長長長長長長長圖,你找到了幾個梗?
今日大雪: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TAG:灼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