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史記·貨殖列傳》的三大經濟圈看古代各地經濟到底是怎麼發展的?讓你拍案叫絕

從《史記·貨殖列傳》的三大經濟圈看古代各地經濟到底是怎麼發展的?讓你拍案叫絕



文:潘炫

《史記》的最後一篇是《太史公自序》,而《貨殖列傳》在倒數第二篇。《太史公自序》中對《貨殖列傳》有著這樣的總結: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他們不違反政令法規,而靠著在恰當的時機買進和賣出,這樣可以增加他們的財富。這樣看來,《貨殖列傳》是一篇記錄「金主」故事的傳記,所以在這篇《貨殖列傳》中,我們能夠看到對諸如呂尚、管仲、范蠡、計然、子貢、白圭,猗頓等富商大賈的介紹。不過,這只是《貨殖列傳》的一部分內容。同時,我們還可以在《貨殖列傳》中還可以看到對地理、風俗、軍事、文化、經濟等問題的介紹。在史公的七十篇列傳中,《貨殖列傳》的文章架構最為特殊,內容也是極為龐雜,因此它就為研究者們提供了不同的視角。

遍覽全文後,筆者在《貨殖列傳》中看到了一個極為孤獨的靈魂,因為構建龐大的知識體系是需要一個人用一生的時間來完成的。這裡面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史書的著述,是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的。司馬遷的祖上是司馬氏,其職能是掌管周史。司馬遷的父親是司馬談,談即為「太史公」,司馬談掌管天官的職務,因為和民政無關,所以比較清閑。司馬談的兒子名遷,生於龍門。在司馬遷十歲的時候,開始誦讀經典。二十歲時,司馬遷從北方南下,遊歷了淮河、長江一帶,登過會稽山,考察過九疑山。

這個過程中,司馬遷順道渡過湘水、沅水,又經汶水、泗水。除了遊歷,司馬遷在這個過程中還經齊魯兩大都會,並與當地的讀書人討論過學術問題。一路上,在彭城、鄱縣、梁國、楚國等地都打過卡。後來,因為職務的需要,司馬遷征討過巴蜀以南的地區,這一路又了解了邛、笮、昆明等地的風俗。可以看到,司馬遷讀萬卷書,走萬里路,又有著史學研究的家族傳統,這一切為後來著述《史記》打下了深厚的根基。那麼,這是對於必然的討論。

至於偶然的契機,司馬遷在李陵事件後受了腐刑,這對司馬遷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中,「最下腐刑矣」這一句話看到了司馬遷所受打擊之大,也讓人感受到了他悲憤的情緒。李陵事件是司馬遷人生的一個轉捩點。情緒因事而激蕩,但總會歸為平靜。司馬遷拿著筆著錄史書,而他的思想便在文字中縱橫捭闔,為各種人物寫下了歷史性的註解。

在《貨殖列傳》中,我們能看到史公曾經去過的地方,也可以看到他對於地理風俗獨到的見解。基於文章架構的需要,筆者將《貨殖列傳》中的地點分成了三大地理圈,長江以南為「三楚之圈」,關中及四方區域為「關中之圈」,河南、河東、河內三地及四方區域為「三河之圈」。下面,我們來梳理一下史公的力作——《貨殖列傳》。

三楚之圈

楚自春秋以來,在外部不斷擴張,成為我國歷史上的「五霸七雄」,其疆域極大,很少有國家能與其相抗衡。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在楚惠王十六年,越國擊滅吳國,並在四十四年與秦國和好。這時的越國雖然滅掉吳國,但不能管理江淮以北的地方,這種情勢下,楚國便向東侵略,擴張領土到泗上。在下圖中可以看到,泗水在淮水以北地區,此時的楚國藉機侵入泗水之地。在勾踐去世後,經歷了六代,權位傳到了王無強,越國就進入王無強的時代。當時楚威王興兵來討伐越國,越國被擊敗,楚王便殺死了王無強,這一過程中,楚國將被越國佔領的吳地全都取了回來,不僅打到東邊的浙江,還北上入徐州,把齊國的軍隊也打敗了。到了戰國中期的時候,楚國的疆域達到最大。

在上面的地圖中可以看到,漢水至江漢平原是楚國早期的核心活動區,楚地文化在此生根發芽。而在東部的淮河地區,其是楚國稱霸稱雄的主要活動區。另外,圖中的吳越之地,開拓時間要晚一點,所以吳越的文化在此的影響更大。「日之將昃,必盛赫;月之將缺,必極盈;燈之將滅。必熾明。」楚國的國力到達極盛以後,便開始走下坡路了。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秦將白起出兵攻打楚國,取得了鄢、鄧二城。後一年,白起攻取郢都,將郢都改為南郡。白起攻下楚郢都後,燒掉了先王的陵墓,楚襄王的軍隊就亂掉了,此時楚王不再出戰,便退到了陳城這個地方。從下圖中可以看到,陳城在潁水中游。楚王徙都於陳城,後稱為郢陳。之所以選此作為徙都,是因為秦若攻過來,需借道韓、魏,並有汝水、潁水等天然防護之固,這一點在下圖中可以看到,楚2之郢陳是當時都城中比較好的遷移地。當然,楚王雖徙都郢陳,可卻失去了漢水、江漢平原之發家地,想回來卻回不來了。

楚在考烈王二十二年離開郢陳,徙都壽春,這是三十多年後的事了。其間,楚國國勢由盛而衰,在考烈王元年時就更加衰弱了。五年,秦將王翦、蒙武攻下楚國,並將楚王負芻拿下,滅掉了楚國,改稱為楚郡。

在兩次主要的都城遷移中,楚地的文化也開始轉移。在淮河流域,伴隨著郢陳的建設,楚國的軍民大量遷了過來,那麼楚文化也在這個區域發展起來。而先前的吳越之地,也在這一時段受到了楚文化的影響。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逐一滅掉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始皇帝接受了李斯的意見,便「海內為郡縣」。而在劉邦奪取政權後,其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分封諸王,實行的是郡縣、封國並行的地方管理機制。在秦漢相爭的這一段歷史中,很多人都來自於楚地。劉邦、蕭何、韓信、曹參等都是來自於淮河流域,也就是楚國的東遷之地。這樣一來,所有的這些歷史便成了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歸納三楚之地的寫作素材。同時,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劉徹之時,此時的中央集權統治日益鞏固,因此在史公的地理分區中也多有體現。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司馬遷將楚分為三俗,下面就依次進行分析。

首先是西楚。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以西,為西楚。在下圖中可以看到,上述的地理分區即從沛郡往下到南郡。此地民俗輕浮彪悍,容易發怒,且農地貧瘠,少有積蓄。在這裡,有楚國最開始的郢都——江陵,西通巫巴,東靠雲夢澤。當然,列傳中的徐、僮、取慮在本區的東部,所以受下述的東楚影響更大。

因此,在敘述東楚的時候,首先就說了東楚在民俗上類似於徐、僮、取慮三地。在地理分區上,東楚屬東海、吳、廣陵一帶。另外,東楚的朐縣、繒縣以北的地方,靠近原來的齊,因此民俗同於齊。至於浙江以南,因靠近原來的越地,所以民俗上近于越。東楚的吳縣(吳,蘇州也),是會稽郡的之治所,歷史上是闔閭、楚春申君、漢吳王劉濞找尋天下遊說之士的地方,由於靠近五湖,又可東取海鹽之饒,並章山之銅,因此成為長江東邊的以大都會。

衡山、九江、江南(江南者,丹陽也)、豫章、長沙屬於南楚。南楚在民俗上近西楚。這裡面,壽春是一大都會,楚人在在考烈王二十二年離開郢陳,徙都壽春,今為安徽的壽縣。在南楚的介紹中,史公做了如下的描述:合肥(當時屬於九江郡)是皮革、腌魚、木材的聚集地,這裡與吳越的風俗相雜,因此南楚的人民花言巧語,很少信用(小生沒有地域黑,本身也是南楚人,史公就是這樣總結的,沒有辦法)。這塊地方,因為氣候潮濕,所以男子多短命。南楚盛產竹、木,豫章出產黃金,長沙有鉛和錫,不過儲量不多。另外,番禺(南海郡治,今廣州)也是這塊地方中的一大都會,有珠璣(珠玉寶石)、犀、玳瑁(龜鱉目)、龍眼、葛布。史公幹的真漂亮,列傳中實現了中部地區城市群與珠三角城市圈的整合,妙哉!

總而言之,楚、越這塊地方,地廣人稀,火耕水耨(苗沒草高,以水灌之,草死而苗無損),魚米蠻多。果蔬與螺蛤能夠自給自足,不用到外地去買。對了,螺蛤肉吃多了,據《淮南子》記載,有生疹毒之患。史公認為這塊地方雖無饑荒之慮,卻多為貧家,沒什麼閑錢。

三河之圈

黃河在慢慢的歷史演變中不斷變化,其河道的變遷非常的複雜,每次變遷,對各個地區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在早期的都城選址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在夏代,都城有陽城、原、老丘、西河,以及安邑、平陽、斟鄩等地。在商代,都城有亳、囂、相、邢、庇、奄、殷等主要地點。在周朝,早期都城在豐鎬附近,後來平王東遷,在洛邑落址。

因此,史公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才有如下這一句話:古時唐堯定都在河東晉陽之地,殷商定都在河內安陽之所,而東周定都在河南洛陽之域。這塊地方,如鼎之三足,其為歷代王者建都的地方。同時,該區域土地鮮少,人口眾多,是各國諸侯聚集的地方,因此風俗器小儉嗇,又通於世故。

史公先從楊、平陽(楊、平陽,二邑名,在趙之西)二地起筆,認為楊、平陽兩地可以西通秦、狄,向北可以與種、代(種、代在石邑以北)通商。種、代二地,靠近東胡西狄,各民族雜居於此,民俗彪悍、強直、好勝。不過,軍隊經常會光顧這塊地方,因此楊、平陽二地及周圍這片區域的人民可以靠著軍隊的補給需求來進行謀生尋利。

另外,溫、軹往西可以與上党進行貿易,往北可以通於趙、中山。其中,中山(趙地,後為定州)土地比較貧瘠,人口多,還有紂王留下的遺民,以投機牟利為生,白天有人用兇器殺人,晚上會盜墓劫棺。至於此地的女子,到處獻媚於權勢豪族,並進入後宮。

洛陽往東可以與齊國、魯國通商,往南可以與魏(大梁)、楚國進行通商。這裡,泰山的南麓是魯國,北麓是齊國。齊國近海,適合種植桑麻,出產綢、布、帛、魚、鹽。下圖中,臨淄是東海和泰山間的一大都會,這裡的人從容闊達,喜歡議論時事,有著大國的風尚。從前,太公望呂尚被封到營丘這塊地方,早先這是一塊鹽鹼地,後來太公望就勸導婦女紡織,並使人開發這裡的魚鹽之利,於是四方的人都聚到了這塊地方。後來,管仲又進一步治理這塊地方,九次會聚諸侯,共尊周王。齊往下是魯國,其靠近泗水,這裡有著周公傳下來的風尚,人民好儒,多桑麻,但是缺少一些山澤之利,土地也比較少,人口較多。

接下來,史公介紹了趙地的邯鄲。邯鄲是漳河、黃河間的一大都會,北通燕、涿,南通鄭、衛。這裡面,鄭、衛的風俗與趙國相似。但是,鄭、衛二地因為靠近魯和魏,所以這裡的人民比較莊重而好義氣。從下圖中可以看到,濮陽是濮水上的一個都會,後來秦將蒙驁攻取魏國以及衛地,又衛君遷徙至野王(河南沁陽)。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其先將韓、魏列為攻取的目標,而攻取韓、魏,秦人需要攻取河內南陽地區的中樞——野王,秦在攻取野王后殲滅三晉,繼而擊破楚、燕、齊,最後做到了一統天下。

趙地往北走,就是燕(薊)。燕是渤海和碣石山間的一大都會,往南可以通齊、趙,而其東北與東胡相交。從下圖中可以看到,燕地的範圍是從上谷東部至遼東,這裡人口少,人均平攤的土地面積大,有時會受到東胡的侵擾。地險則人強,這裡的人如老鷹一樣的銳利,遇事的時候不會多想。

在秦代的郡縣中,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的名字都沒有變化,而漢代也延續了這五郡。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談到:秦代只是漢代之開始,漢代大體是秦代之延續。這一點,在郡治上也可以看出來。

最後,史公介紹了鴻溝以東的梁、宋地區。下圖中可以看到定陶、睢陽兩個都會,古時堯起於雷夏澤旁邊的成陽,而舜在雷夏澤打過魚,而湯定都於亳。因此,這裡的人們有著先王的風範,行為重厚,也比較善於耕種。在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鴻溝,這是魏惠王徙都大梁後開鑿的,它睢水、泗水、潁水、汝水等水系,從而使河水、淮水兩大水系都具備了水運的能力。

總體而言,三河地區都城分立,商路通達,而其與臨近地區相互影響,有著較好的農耕傳統與通商條件。同時,秦漢統一也為商品貿易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黃河流域的楊、平陽、溫、軹等城市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早期最為發達的城市。

關中之圈

周族的始祖是后稷,名棄。棄小的時候,就有了一些遠大的理想。長大以後,他特別喜愛耕作稼穡,帝堯知道後,就提拔他為農師(后稷)。果然,棄幹得很好,使百姓們能夠免於飢餓。於是,棄被封至邰地,另外以姬為姓,成了一方侯國。後來,周的先人從關中西部向東遷移。到公劉時,周族遷至豳地。下圖中,豳地與涇水相鄰。爾後,周族在豳地生活了八代,公叔祖類去世後,子古公覃父繼立。古公亶父繼續從事先人的功業,當時老百姓都十分擁戴他。後來戎狄攻打豳地,並想得到這裡的人民與土地。古公亶父不願百姓為此而流血犧牲,他便和親近的部署離開豳地,渡過漆水、沮水,定居到了岐山下面,也就是下圖中的漆水流域。豳地的百姓得知後又攜家帶口來到岐山下。古公去世後,季歷繼立。殷王文丁殺掉季歷後,季歷的兒子子昌(西伯)繼位。西伯篤行仁政,受到了百姓的愛戴,賢人多有歸附。西伯後來殺了崇侯虎,並建都於豐邑,位置在下圖中的豐水旁。西伯在位約五十年,死後便由武王即位。武王以太公望為太師,又以周公旦為輔佐,完成了文王的遺業,其都城就在與豐隔水相對的鎬地。

秦人非子生活在犬丘,精於畜牧。周孝王聽到這個消息後,便讓他在汧渭之間管理畜牧養馬的工作,後來孝王將秦地封給非子,並讓非子接續嬴氏的廟祀,即為秦嬴。數代以後,文公即位。十六年,文公派兵攻打西戎,並收回了周朝原有的土地,疆域達至岐山,後把岐山以東獻給了周王室。文公死後,他的兒子遷居平陽。到了德公元年,秦德公元年占卜後在雍地置都。孝公十二年,秦孝公建成咸陽城,並遷都於此。最後,始皇統一六國,一匡天下。楚漢相爭中,劉邦取得勝利,後接受了張良的建議,西遷長安。我們會發現,以上的這些歷史都是發生在關中這個區域。

在《史記?貨殖列傳》中,關中的地域範圍是從汧水、雍水到河、華山。關中這塊地方,有著先王留下的風尚,善於農耕,稼穡五穀。就咸陽來看,四方之人都向此區域聚集,咸陽的人也就通於奇巧之事,且善於經商。

關中往南可以通於巴蜀。巴蜀的物產有梔子(染料)、生薑、硃砂、石料、銅鐵、竹木等。巴蜀往南可以控制滇、僰,僰是少數民族,出有奴隸。僰的西部可以聯通邛、笮兩地,笮國出產笮馬和氂牛。巴蜀可以通過秦嶺間的褒斜道而與關中相接。

關中的西邊是天水和隴西,關中北部是北地和上郡,這些地方適合發展畜牧業,但交通閉塞,總體上以關中作為區域的核心。最後,史公認為關中土地雖只為天下的三分之一,人口也不過十分之三,但經濟體量卻佔到了十分之六。

後記

上面的文字是對《史記?貨殖列傳》的一份總結,圖片參考的是譚其驤老師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當然,有很多地方的考證還是不太精確,希望大家能夠批評指正。《貨殖列傳》是史公的一篇力作,這裡面不僅有地理中的區位探討,也有對於地方風俗的精闢點評,而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大家會有不同的收穫。史公讀書萬卷,又行走萬里,這種精神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砥礪,更是一種期待!

作者:

潘炫,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版權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密史 的精彩文章:

三個被曲解了幾千年的漢字,貽害了多少人?
古代十大名槍,趙雲的龍膽槍只能屈居第二,第一不愧為槍王之王!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