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家庭教育觀不一致,並不是壞事!

家庭教育觀不一致,並不是壞事!

文丨雁字

本文:愛果醬(yanziguinanguojiang)

允許差異的存在,會極大地促成孩子人格的靈活性,這樣,孩子長大後也不會變成一個在小事情上過度較真的人。

一起回到孩子空間

小女孩牽著爺爺的手興奮得邊走邊跳,她另一隻手裡拿著一瓶可樂。

走到樓下,小女孩仰頭對爺爺說:「爺爺,等會兒到了家,你就說,是你主動給我買可樂的。不是我要你買的,知道了嗎?」

家庭教育觀不一致,並不是壞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雪兒奶奶七十多歲了,一張柔和的臉上架著一副老花鏡,再加上一頭花白的頭髮,讓她看起來特別溫和慈祥。每次碰見,雪兒奶奶都會嘮嘮孩子的事情。

「這孩子,每次媽媽下班都表現得特別乖,吃飯吃得好,睡覺還準時,也不看電視。等她媽媽上班一走,整個人就變樣了,纏著我喂飯,總是嚷嚷要看電視,還老讓我買零食,並且禁止我告訴她媽媽,否則就坐地上哭著不起來……」說完,奶奶臉上堆滿了笑容,「被她磨的哦,每天都累的不行了。」

相信很多父母都碰到過這樣的場景,或者正有著一個這樣的孩子,並且為孩子所謂的「兩面派」性格而苦惱。

家庭教育觀不一致,並不是壞事!

孩子為什麼會形成多面性格?

每個孩子一出生,基本都是無差別的,但在不同的成長環境中,開始逐漸形成與環境相匹配的性格和行為習慣。

就像前面的兩個孩子,生在一個複雜的大家庭里,爺爺奶奶相對寵溺,而爸爸媽媽則稍顯威嚴刻板。在兩種完全不同的養育方式里,孩子自然就開始察言觀色,做形勢判斷,知道爺爺奶奶那裡可以做什麼,而爸爸媽媽那裡不能做什麼。一般情況下,爸爸媽媽越是嚴肅刻板規矩多,孩子就越容易在爺爺奶奶那裡胡攪蠻纏要求多。

攻擊性是人的本能,當孩子在對強者——父母無法釋放自己的攻擊性時,就會把攻擊性向內,或者轉移,朝向更安全的地方,這個時候,和藹可親沒脾氣的爺爺奶奶就成了安全的載體。

但是,一旦孩子的善變被威嚴的父母覺察到,對於無法在人格上支撐起孩子的父母來說,這是對他們權威的挑戰,相當於不給他們面子,隨之,父母很有可能實施新一輪的「鎮壓」,以強化和捍衛自己的威嚴。受了委屈的孩子,會再次將自己的不滿投向爺爺奶奶,導致爺爺奶奶更加寵溺的結局。

這種補償心理,有些類似於踢貓效應,但又有不同,在孩子最初的意識里,早已聰明地將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進行了功能區分,而且被長久的固定下來。久而久之,就出現了我們所說的多面性格。

從表面上看,在多數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孩子的這種多面性格的表現,會誘發兩代人在教育觀念上的正面衝突。

家庭教育觀不一致,並不是壞事!

多面性格到底好不好?

在我家,先生是比較嚴肅和刻板的,他會要求二歲的兒子自己上下樓梯,出門散步兩三公里獨自走個來回。偶爾,孩子眼淚汪汪在我身後追著喊著要抱,但只要爸爸一瞪眼,他也乖乖地不敢再發聲。一次,爸爸出差五天,兒子跟著我下樓散步,耍賴非要抱抱,一步都不肯走,日日如此。等先生回來的那天晚上,再出門,兒子瞬間像變了一個人,自己主動要求走路。

突然間,我明白了,他畢竟只是一個孩子,在爸爸那裡,迫於權威,不得不服從爸爸的指令,所以,他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但到了我這兒,被我寬容的接納,他就可以釋放出自己的攻擊性,耍賴、哭鬧、破壞,怎樣都行。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的畫面:調皮的我們犯了錯,被媽媽懲罰了,就跑到爸爸那裡,爸爸也許會笑嘻嘻地塞過來一顆糖,讓我們破涕為笑。要是爸爸體罰了我們,跑到媽媽那裡訴苦,媽媽會把爸爸數落一頓,責怪他下手怎麼那麼重,打壞了可怎麼辦?一來一去中,我們知道,即使做錯了事惹爸爸媽媽不高興,但他們始終是愛著我們的,這樣想著,就不會一直深陷在恐懼和孤獨里。

差異的差異就是空間,就是孩子自由的所在。允許差異的存在,會極大地促成孩子人格的靈活性,孩子長大以後也不會變成一個在小事情上過度較真的人。就比如,我和先生在性格上的差異,恰巧給了孩子一個可以迴旋的空間。不知不覺間,讓孩子練就了察言觀色、靈活應對的本領。

但是,如果大家一個鼻孔出氣,左右開弓一起教訓孩子,就容易使孩子陷入被懲罰而無法被原諒的恐慌中,也容易讓孩子體驗到強烈的被拋棄感。這種恐懼感,恐怕不是所有小孩子都能夠承受的。很多在父母教育高度一致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容易僵化呆板,固執偏激,也不夠靈活。

家庭教育觀不一致,並不是壞事!

「教育不一致引發家庭矛盾」的真相

一天晚上,剛剛會走路的女兒從奶奶房間出來,我抱起她,聞到了她身上有巧克力味兒。原來,奶奶事先買了一大罐巧克力豆藏在房間,在逗孩子時偷偷給上幾顆。那時,因為擔心蛀牙,我嚴格禁止孩子在晚上吃甜食。那晚,我跟婆婆大吵一架。

後來婆婆離開,我竟然也會不自覺地買來各種零食給孩子,也不再在意她晚上是不是吃了甜食。反觀此前對待婆婆的態度,才發覺自己的言行過於激烈。原來,我並不是因為婆婆偷偷給孩子吃零食而憤怒,而是本身對婆婆存有憤怒,借她給孩子零食這件事表達了出來。

因為,婆婆的介入,讓我從內心裡感受到了危機——在這個家庭的女主人地位被撼動了。當我的話語權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挑戰和否定時,「在這個家裡沒地位」的感受也越來越強烈。那麼,我必須得做點什麼來鞏固自己的權威,很自然的,科學育兒就成了我的有力武器,因為教科書上的知識是絕對不會錯的,只要照搬照抄,我就是專家和權威的執行者。但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我更多地是在琢磨著怎麼才能有力地證明自己是對的,如何才能鞏固自己的女主人地位,反而忘記了跟孩子的內在鏈接,更無法真實的看見孩子。

所以,從深層次原因來看,家庭教育者之間的觀點不一致會產生家庭矛盾這個觀點並不成立,也就是說,當這個家庭需要矛盾時,任何一個現實存在的問題都可能成為導火索。

家庭教育觀不一致,並不是壞事!

當面對教育觀不一致時怎麼辦?

在當下家庭教育中,雙職工父母會把一部分教育權讓渡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變成兩代人共同育兒。這就讓教育孩子這件事,變得稍稍有些複雜。受知識和經驗的影響,每個人在對待孩子教育上,都有著自己的觀點,幾個人湊在一塊,該聽誰的,其實是孩子最難辦的事情。但這個時候,我們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而只關注自己的意見到底有沒有被執行,說到底,帶著些自戀的意味。

實際上,人與人之間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觀點,實在是太正常了,在一個家庭里,誰對誰錯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誰的人格強大,誰就更能接納和包容對方的觀點。

所以,在遇到教育分歧時,我們不妨先靜下來想一想,比如孩子吃什麼牌子的奶粉,什麼時候該睡覺,能不能看電視,要不要學方言等等這一系列生活小事件上,到底有沒有一個最正確的選擇。很有可能,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東西,都不是絕對的。

那麼,要怎麼處理這件事情呢?

比如說,當孩子吵著要看電視時,爸爸媽媽很不想孩子看,爺爺奶奶不忍心孩子哭鬧,這個時候,我們都需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可以這樣跟孩子說:

在你能不能看電視這件事情上,我和爺爺奶奶有不一樣的看法,媽媽覺得你是不可以看的,爺爺奶奶覺得你可以看。所以,媽媽帶你的時候,你就不看,爺爺奶奶帶你的時候你可以看。這樣可以給孩子一個感覺——原來,看電視和不看電視都不是錯的,只是媽媽和爺爺奶奶意見不統一而已。

讓孩子自由選擇,這恐怕是父母最難做到的事情了,但是,也許只有直面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看見自己和孩子的需求,才是真的在教育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老人帶/月嫂/月子中心/自己帶,第一個月怎麼選?
你永遠想像不到,你的眼睛對孩子傷害有多大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