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2018年平頭哥、富士康、格力三大「重磅新兵」「殺入晶元業

2018年平頭哥、富士康、格力三大「重磅新兵」「殺入晶元業

2018 年半導體產業是動蕩的世代,也是騷動的年代。動蕩,是因為國際形勢干擾著國內產業前進的步伐; 騷動,是因為基於國家產業政策扶植的基調,許多意想不到的新兵橫空出世,最讓市場騷動的三大「重磅新兵」非阿里的平頭哥、富士康、格力莫屬,三者有著迥然不同的產業背景,業界對他們的看法也不一,這樣的趨勢,凸顯國內半導體產業滾燙的熱度,將持續到2019年。

在細數新兵新勢力前往半導體產業「掏金」之前,讓我們回顧2018年的產業熱點,提醒著我們這一年是過得多麼「驚滔駭浪」,但在眾多波折、試煉中,也激發著變革、創新、堅定的精神,支持著我們持續挺進 2019 年。

(圖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

2018 年國內半導體產業重要大事件:

201 8 年 4 月美國商務部宣布制裁中興通訊,中美緊張關係升溫。

2018 年 7 月美光部份存儲產品在國內遭到禁售,導致美光在美國司法機關施力對福建晉華祭出制裁。

2018 年 8 月美國商務部宣布新增出口管制名單,有 44 家國內企業入列。

2018 年 8 月中芯國際宣布成功研發 14 納米晶元,將是國內最高端的工藝技術。

2018 年 8 月長江存儲在國際級的存儲會議上提出全新的 Xtacking 架構,是國內在存儲技術上首次扮演架構主導者。

2018 年 10 月 DRAM 存儲技術陣營福建晉華被美國列入出口管制清單,成為國內自主存儲技術的一擊重拳。

2018 年 12 月上海華力微電子宣布與聯發科成功研發關於無線通訊的發 28 納米工藝技術,這是國內第二家具備 28 納米技術的半導體大廠。

大基金先投製造再投設計,帶動國內34條12寸產線動起來

由於國內多數的晶元都是仰賴進口,涵蓋通訊、消費、計算機、安防、國防、工業、汽車等各個領域的關鍵零組件都受制於國際供應商,因此,2014 年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大基金)正式成立,投資涵蓋 IC 設計、製造、封測、設備、材料等上下游產業鏈領域,其中 IC 製造的投資比重占 6 成以上,而 2018 年成立的大基金第二期則是鎖定 IC 設計公司為主要標的。

綜觀目前大基金投資企業涵蓋中芯國際、長江存儲、國科微電子、南通富士通微電子、長電、廈門三安光電、燕東微電子、匯頂、瑞芯微電子等。此外,在大基金的帶動下,各地方政府的投資基金也大張旗鼓地動起來。

以 12 寸晶圓廠為例,國內已投產的 12 寸晶圓產線有 12 條,正在建設中的有 18 條,計畫中的有 4 條產線,意思是,當前有 34 條 12 寸產線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建設運作著,分別位於北京、上海、武漢、無錫、大連、西安、廈門、深圳、福建、合肥、杭州、南京、廣州、青島、重慶、成都、淮安等城市,生產的產品和技術包括 CMOS 製程、FD-SO 工藝、特色工藝、DRAM/3D NAND 存儲技術、圖像感測器 CIS、新式存儲技術 MRAM/PCM、 微控制器 MCU、電源管理晶元 PMIC、LCD 驅動 IC 等。

「全民瘋晶元」似乎成為 2018 年國內對於半導體產業狂熱的註解,然而,投入的業者不會是形勢所逼,肯定是利之所驅,有些人把它當「志業」,有些人則是當「機會」。2018 年投入半導體產業的新兵中,有三張大家非常熟悉的臉孔,分別是阿里巴巴的平頭哥、富士康、格力電器。

阿里巴巴的平頭哥橫空出世: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平頭哥」已經為阿里巴巴跨入半導體版圖寫下最好的註解。

其實,阿里巴巴在 2017 年就成立「達摩院」,並在 2018 年 4 月收購嵌入式 CPU IP 公司中天微,早已經是「芯事」畢露,2018 年 9 月成立的平頭哥半導體專註於人工智慧和嵌入式 CPU 技術,預計 2019 年將發表首款神經網路 NPU 晶元,未來,阿里巴巴更將開發量子技術,布局絕對是雄心萬丈。

過去我們認定的晶元巨擘是英特爾(Intel)、高通(Qualcomm)、 AMD 這類的傳統晶元企業,遊戲規則是由晶元公司主導規格,PC 廠、手機廠系統公司只有採用與否的考量,基本上選擇權並不多。

這樣的產業邏輯被蘋果(Apple)推翻,蘋果的 iPhone 不但引領全球智能手機熱潮,更一把抓晶元規格制定權,自己設計處理器晶元,後來連電源管理晶元、面板驅動晶元、指紋辨識晶元等都是自己設計,這樣的舉措完全顛覆半導體產業生態。

以前是晶元公司設計什麼晶元,系統廠只能採用,但蘋果帶來的邏輯思維是,由系統公司決定要什麼樣的晶元,再交給半導體廠去生產,完全逆向操作,但卻非常成功。

自此之後,全球各大系統公司興起一波開始仿效蘋果跨入晶元自製的熱潮,不僅如此,最新一波是由互聯網企業接棒,Google、亞馬遜、 FB 、阿里巴巴、百度都前仆後繼投入。

然而,平心而論,系統廠大舉跨入晶元自製的風潮,除了蘋果之外,沒有人交出太亮眼的成績單,畢竟是隔行如隔山。

但互聯網企業的大舉進入人工智慧晶元的研發,卻是有其先天優勢。

如果說數據(Data)是當今世上的「新能源」,那互聯網企業就是「新能源」的主要擁有者,而人工智慧晶元的關鍵就在於掌握數據者,從這的角度來觀察,互聯網企業跨入人工智慧晶元的研發,要比一窩蜂的系統公司跨入晶元領域要更有機會,因此,阿里巴巴的平頭哥令人期待。

富士康想從下游往上吃,對標三星?

富士康跨入半導體產業也是系統公司跨入晶元領域的新一代指標。早在 2017 年,富士康在大陸四處獵地蓋晶圓廠的消息在半導體業界早已是不脛而走。

富士康的系統產品需要大量的家電、物聯網、電視相關晶元,自己跨入半導體領域做生產,在晶元採購上不用受制於人,這樣的邏輯有跡可循。

屆時富士康就可以從下游組裝、中游零組件,一直吃到上游到半導體,完成上、中、下游一條龍整合大計,對標的對象是誰?那就是韓國的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了!

其實,郭台銘對於半導體產業的興趣,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但真正讓他「龍顏大怒」,誓言拿下半導體版圖一席之地的導火線,是前兩年價格飆漲的 DRAM 和 NAND Flash 存儲晶元價格,導致富士康的採購成本大漲,壓縮毛利率,更糟糕的是,差一點採購不到足量的存儲晶元。

從那刻起,郭台銘要進軍半導體產業的決心已化為行動,先從競標日本存儲大廠東芝(Toshiab)開始,但最後並沒有成功,因此轉向到國內四處獵地,要自己蓋晶圓廠。

日前,富士康與珠海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定,在半導體設計、設備製造等各方面合作,未來富士康也可能會建立自己的晶圓廠。

富士康的半導體布局看似合理,但多數半導體業者仍是認為,這樣的想法可能太低估半導體產業的專業門檻,雖然台積電是晶圓代工龍頭,從事的也是晶元製造業,但此「代工」非比富士康的「代工」,製造晶元和製造系統產品是完全不一樣的領域。

富士康的優勢是有客戶,可以很準確的選擇產品屬性,沒有其他新興半導體廠有晶元做出來,還要再找客戶的問題。

但富士康要克服技術、人才兩大問題,而這兩大問題,即使是現有的半導體大廠非常頭痛,每家都面臨「缺人」、「缺技術」的問題,富士康相較於其他半導體廠在這兩方面的優勢為何?還需觀察。郭台銘想要征服半導體版圖背後的邏輯十分清晰,但實際執行起來,相信隔行如隔山之感會越來越強烈。

格力憑著信心和決心勇闖半導體,業界頗多存疑

格力電器跨入晶元產業也是 2018 年的熱門話題之一,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董明珠強烈的個人風格所致。她曾誇口,哪怕是要投資人民幣 500 億元也要做晶元,更說要做晶元,錢不是主要問題,關鍵是看有沒有信心和決心。

殊不知,國內發展半導體產業近 20 年以來,錢,從來沒有少投資過; 決心、信心,也並非這麼短缺,但 20 年的光陰就這樣無聲無息的過了,國內半導體產業仍未有太大起色。

格力要做晶元的初衷,其實與富士康類似,因為一年晶片採購就要花大約 40 億元,這些晶片大部分靠進口,因此決心跨足製造晶元產業。

不過,無論是半導體業內、家電業的人士,對於格力進軍半導體產業都沒有太大信心,主要是格力過往的經驗在半導體領域的基礎技術、生態系統都沒有太大積累和經驗,不像是富士康,至少與所有科技大廠都有往來。

說穿了,從事半導體產業有三大關鍵:人才、技術/專利、資金。現在國內最不缺的就是資金,但另外兩項極缺,至於什麼決心、信心,都是伸手摸不著的東西。

2018 年的半導體產業風起雲湧,但望向 201 9 年,不但並非太平盛世,甚至大家要有勒緊褲帶過苦日子的心理準備,政治、經濟環境的動蕩加劇,歐美國家的技術限制加劇,讓國內的半導體產業鏈只能靠自己的雙手苦幹實幹,一步一腳印。

平頭哥、富士康、格力這三大重磅新兵進入半導體產業,大家的看法和評價不一,但有人願意投資,且無一是無名小輩,就代表這個產業背後商機之龐大,從此點來看,並沒有悲觀的理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eepTech深科技 的精彩文章:

生物技術史上最大IPO名不副實?mRNA療法獨角獸需要時間證明
DeepHash 「EOS 不是區塊鏈」中國需區塊鏈產業沙盒

TAG:DeepTech深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