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智能手機的 2018:昂揚的創新與失落的市場

智能手機的 2018:昂揚的創新與失落的市場

2018 年的智能手機行業是精彩的,多款足具亮點和話題性的手機推出,刷新了人們對手機形態的認識,許多新技術也被應用在手機上,但同時市場層面的整體表現卻不如產品本身那麼讓人振奮,本文便帶你簡要回顧 2018 年智能手機的發展變化。

全面屏

智能手機經過這麼 7 到 8 年的不斷發展,似乎形態上已基本趨於固化,可創新的賣點似乎已經相當有限,這也就是媒體、從業者經常說的「同質化」現象,因此有人說智能手機行業已經逐漸地「PC 化」,也就是說形態、交互方式已不再有本質變化,大家每年更多地是在硬體配置上例行升級,出貨量也將會停止以往的高速增長,轉而持續走低。

不過回顧起來,今年卻可能是這麼多年來智能手機形態變化最為劇烈的一年,而今年在形態創新上繞不開的一個詞便是——全面屏。

年初的 MWC 2018 上,vivo 憑藉 APEX 全面屏概念機一鳴驚人,人們第一次見到前面板被幾乎一整塊屏幕覆蓋的震撼,而為了做到這一點,這部手機投入了升降式自拍鏡頭、屏幕發聲、半屏指紋識別等可被稱為「黑科技」的技術,只可惜這只是一部充滿工程機味道的概念產品,普通消費者想要感受到手握一整塊屏幕的樂趣,還得繼續等待。

在「真·全面屏」手機投入市場之前,首先上陣的是一大票「劉海屏」機型,這種破壞屏幕視覺完整性的設計在去年 iPhone X 上出現後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劉海屏」設計的大規模出現雖說有儘可能提高屏佔比的考慮,但更多的應該是對 iPhone X 設計的跟風模仿,或者說拙劣模仿,因為它們使用「劉海」設計既不是為了置入結構光模組的妥協,也沒能做到邊框等寬的全面屏效果。

MWC 2018 上,華碩採用「劉海」設計的 Zenfone 5 系列率先亮相,接著是 OPPO R15,vivo X21,華為 P20 系列,LG G7,一加 6……大家都梳起了小劉海,此前率先探索全面屏設計的小米也未能免俗,5 月 31 日亮相的旗艦機小米 8 在劉海的形狀上把對 iPhone X 的致敬提升到新的高度,連後置雙攝也是與 iPhone X 高度相似的左上角豎排「紅綠燈」。

當然也不是所有廠商都對「劉海」趨之若鶩,4 月 22 日發布的魅族 15 系列就採用了傳統的上下對稱設計,保留了一顆圓形 Home 鍵並賦予了媲美 iPhone 的振感,在異形屏大行其道的潮流中魅族 15 的設計倒是重現了魅族原先小而美的氣質;又像是老羅的堅果 R1,採用了侵佔屏幕面積更小的「美人尖」設計,不過 5 月 15 日的發布會焦點似乎並不在這,一個名為 TNT 的工作站和它語音 大屏觸控的獨特交互方式搶走了所有關注和爭議。

如果故事進行到這裡便結束,那可能完全配不上標題中所稱的「昂揚的創新」,從 6 月份起,整個市場的風向如基因突變一般,各家都拿出了自己的絕活,在追求真正全面屏的道路上狂飆突進。而率先做出表率的是 vivo 和 OPPO——兩家長期聚焦於線下渠道、主推中端產品,在產品、技術層面長期被數碼愛好者、極客們忽視的大廠。

6 月份亮相的 vivo NEX 看起來像是上半年 APEX 概念機在消費市場的化身,不過無論是機身線條處理、做工還是技術的成熟度都要更勝一籌,步進電機驅動的升降式攝像頭、屏幕發聲、隱藏式光線距離感測器以及屏幕指紋的加持使得所有可能擠占屏幕面積的元件都各安其位,那種以往只能見於概念渲染圖上的真·全面屏終於在一款面向消費者的產品上實現了。如果說 APEX 的亮相帶來的更多是驚艷,那麼 NEX 的亮相則在異形屏大行其道的當時更帶來了一種「天下苦秦久矣」的解脫感。

vivo NEX 還僅僅是隱藏了前置攝像頭,緊接著在巴黎亮相的 OPPO Find X 則直接將前後攝像頭模組、結構光面部識別模組全都做到了一個由電機驅動的升降式滑塊中,COP 封裝工藝使得下巴僅有 3.4mm 寬,兩側邊框僅 1.65mm 寬,整體視覺上更加震撼,並且前後都採用曲面設計,使得在達成無「劉海」全面屏效果的同時整機外觀的簡潔性也做得十分出色。

一時之間,所有還在使用異形屏或者傳統上下對稱設計的產品在這兩款手機的設計面前顯得有些相形見絀,只是對於全面屏實現方案的嘗試才剛剛開始。10 月,小米 MIX 3 正式登場,用復古的滑蓋方式將兩顆前置鏡頭隱藏於屏幕面板之下,做到了前兩代 MIX 都沒達到的高屏佔比,藉助磁動力滑蓋的手感也被官方宣傳為「解壓神器」。而隨後亮相的榮耀 Magic 2、聯想 Z5 Pro 同樣採用了這種滑蓋全面屏的設計,不過這類以犧牲機身結構一體性為前提來獲得全面屏效果的設計也引發了一些爭議。

幾乎在同一時間段,努比亞 X 則帶來了另一種解決方案——前後雙屏,藉助背屏作為取景器,砍掉了存在 8 年之久、幾乎不可撼動的前攝,使得正面屏幕不被任何元器件所侵佔,達成全面屏視覺效果。年底亮相的 vivo NEX 雙屏版採用了類似的思路,不過對於時尚潮流把握更深的 vivo 仍然通過星環燈、TOF 3D 鏡頭等元素把手機做出了自己的特點。

而一些基於成本或結構設計考慮的機型則退而求其次,採用了視覺效果不夠完美、但侵佔屏幕空間最小的「水滴屏」方案,代表機型如 OPPO R17、vivo X23、華為 Mate 20。相比去年 Essential Phone、夏普 AQUOS S2 類似的「美人尖」設計,今年的這些「水滴屏」機型在凹口的過渡上做得更為圓滑自然,某種程度上還成為了視覺上的加分項。

到了年底,還有一些廠商拿出了更為奇特的「挖孔屏」方案,代表機型如三星 Galaxy A8s、華為 nova 4、榮耀 V20,據說明年三星 Galaxy S10 系列也將採用這一方案,繼「美人尖」之後又出現了「美人痣」,廠商們為了全面屏下無處安放的前置攝像頭也是真的拼。

站在年底這個檔口再回看去年或今年年初發布的一些產品,甚至會有身處兩個不同時代的感覺,的確,今年廠商們通過創新帶給我們的視覺衝擊可以說是劃時代的。當然形態上的創新是一方面,在全面屏手勢交互這樣的軟體層面,Android 陣營的廠商們還有很多功課要補足,畢竟手機最後還是拿來用的。

拍照大躍進

除了全面屏,今年各大廠商在手機拍照方面的投入和進步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感測器單像素麵積的普遍提升,今年無論是中端機還是高端旗艦,大批採用了 1.4μm 單像素麵積的索尼 IMX363,使得暗光下的成像效果進步明顯。

比如小米今年的三款旗艦機型——MIX 2S、小米 8、MIX 3 便沿用了同一套主攝為 1200 萬像素 IMX363 的雙攝模組,依託感測器本身的素質以及演算法上的不斷進步,此前在拍照方面並不十分精進的小米也是接連數次躋身 DxOMark 榜單,評分也一次比一次上升。

同時 AI 輔助場景識別也在新機型上普遍採用,基於對不同拍照場景的識別在成像的飽和度、銳度等方面進行相應調整優化,讓手機拍照更加能夠一拍即得,這大概也是在詮釋智能手機的「智能」本質吧。

說到拍照,今年不得不提的一家廠商便是華為。以往人們討論手機拍照,大多會把蘋果、三星作為標杆,但今年華為在拍照方面的一騎絕塵完全打破了這種局面。3 月 27 日,P20 Pro 攜三攝像頭登場,其中主攝為獨家定製的 4000 萬像素 IMX600,感測器尺寸達到了 1/1.73 英寸,還有一顆黑白攝像頭及一顆 3 倍的長焦鏡頭,IMX600 四像素合一外加黑白鏡頭輔助進光使得 P20 Pro 暗光下無論是曝光、解析力還是動態範圍都十分出色,多顆鏡頭的存在則賦予了 P20 Pro 在玩法上的豐富性,DxOMark 給出了 109 分的相機綜合評價,並一直霸榜至今。

10 月 16 日發布的 Mate 20 Pro 則在 P20 Pro 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玩法,加入了超廣角鏡頭和超微距模式。話說超廣角鏡頭此前一直只是在 LG 手機上出現,而今年下半年從 vivo X23 開始大家似乎紛紛拾起來作為拓展相機玩法的法寶。此外,基於多幀合成、能夠大幅提高夜景曝光和動態範圍的手持超級夜景模式,到了今年下半年也紛紛成為各家拍照的發力點之一,而這可能也是華為帶來的一種行業風向變化吧。

其實對比往年,像 iPhone XS 在單像素 1.4 μm 的新 CMOS 以及智能 HDR 加持下,拍照上的提升幅度不可謂不大,不過在華為這個劍走偏鋒的新貴面前似乎底氣也沒有以往那麼足了。有時候格局的變化就是這樣,或許你並沒有做錯什麼,只是形勢變化得太快。

而谷歌則在當前多攝的趨勢下繼續鑽研自己的單攝演算法,能把黑夜變成如白晝般明亮的 Night Sight 模式就是其最新成果。Pixel 3 用可拍人像、可無損變焦、夜景出眾的單攝告訴我們,演算法可以帶來怎樣的、超越硬體水準的成像效果。

遊戲手機

今年隨著黑鯊、紅魔以及 ROG Phone 的相繼登場,遊戲手機逐漸成為一個細分品類而存在,它們或配備了炫酷的 RGB 燈效,或是有一般手機不能比擬的強大散熱,或是具備高刷新率的顯示效果,或是增加了一些如手柄之類的專用遊戲配件,總之一切圍繞遊戲而打造。

不過相比 PC 端的遊戲本,遊戲手機似乎並未能在核心硬體處理器方面與中高端的旗艦手機拉開差距,甚至於這些遊戲手機性能再強也還是難以匹敵搭載 A12 仿生晶元的新 iPhone,另外手機遊戲對硬體性能的壓榨程度有限以及獨佔遊戲的缺乏也讓遊戲手機被一部分人視作雞肋。

當然廠商們對遊戲體驗的重視卻是相同的,比如今年以三星 Note 9 為代表的多款中高端手機就用上了銅管散熱技術,提升手機遊戲時的散熱水平;華為則是從軟體優化層面出發推出了 GPU Turbo 方案,力圖解決麒麟處理器手機此前遊戲表現不佳的缺陷。

失落的市場

相比起產品上的精彩紛呈,整個手機市場的景氣卻是相當低落。從權威市場調查機構 IDC 發布的數據看,今年第一到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分別下降 2.4%、1.8% 和 6%,這也是去年底以來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連續第四個季度出現同比下滑。而國內市場的情況則更不樂觀,前三個季度市場出貨量分別下降 16%、5.9% 和 10.2%。

這其實也不難理解,經過智能手機這麼多年的高速發展,從功能機向智能機的迭代已經基本完成,並且由於手機硬體已普遍達到一個能滿足日常使用的水準,人們的換機周期也越來越長,導致市場已基本不存在增量空間。

在手機市場轉入存量的爭奪戰後,馬太效應、寡頭化格局愈發明顯,擁有品牌、渠道或技術優勢的大廠進一步侵佔小廠商們的生存空間,同樣是來自 IDC 的數據,2018 年第三季度,來自前五大廠商之外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份額剩下 33.8%,同比下降 19.9%。而國內的情況更甚,截至第三季度,「其他」廠商的份額僅剩 12.6%。

於是你可以看到,沒落大廠 HTC 將部分手機業務出售給了 Google,在中國大陸的電商平台最近還下架了全部手機產品;極客向的 Essential Phone 在銷量不佳的同時第二代產品也未見蹤影;國內相對小眾的手機品牌美圖尋求通過與小米這樣的頭部廠商合作,將自身手機業務和品牌轉而整體「外包」;老牌廠商金立則在最近宣告破產;鎚子最近似乎也陷入困境,從公司法人代表換人以及 450 萬元銀行存款被凍結的消息可以窺見一斑。

未來隨著 5G 通信投入商用,手機市場可能將迎來新一波換機潮,出貨量或將重新獲得增長,不過 5G 也將進一步擴大頭部廠商與小眾品牌之間的技術壁壘,技術儲備不足的小品牌很可能將被淘汰。

當然在市場整體景氣不佳的背景下也有逆勢上揚的,比如華為近日宣布年內智能手機出貨量突破 2 億台,創下新高,在全年的出貨量方面有望超過蘋果成為全球出貨量第二大的手機廠商;小米此前也宣布全球手機出貨量突破 1 億台,相比去年的 9000 萬台再進一步,這裡面印度市場的貢獻功不可沒。

今年手機市場的另一個關鍵詞則是漲價,以 iPhone 為代表的高端旗艦價格再度提升,iPhone XS Max 售價突破萬元,華為最新旗艦 Mate 20 Pro 高配版售價踏上 6000 元檔位,OPPO、vivo 分別借自家旗艦攻上了 4000 到 5000 元的價位段,小米、一加、榮耀等主打高性價比的品牌在產品售價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不止是國內市場,外媒 CNET 的報道也稱,三星 Galaxy 系列手機從 2016 年的 S7 到 2018 年的 S9,在美國售價飆升 15.1%,華為 P 系列的售價自 2016 年以來已經上漲了 33%。但價格上漲最多的是一加,自 2016 年以來,一加手機在美國和英國的售價分別上漲了 32.6% 和 42.6%。

漲價一方面源於新技術的採用帶來的成本上漲,另一方面是快閃記憶體、處理器等基礎元器件漲價帶來的影響,還有則是品牌附加值方面的提升。

尾巴

2018 年的手機行業發展可以說是 5G 時代到來前新技術、新形態的一次總爆發,有些是帶有過渡色彩的探索,有些則可能奠定未來的發展方向,邁入 2019 年,可摺疊屏、5G 通信等可能會成為行業發展新的爆點,未來值得期待。

你認為 2018 年手機行業的哪些產品或技術給你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字尾巴 的精彩文章:

蘋果下線 Apple Music Connect 功能
手機攝影:終究是學不會

TAG:數字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