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皇帝每年消費1000萬兩白銀,到底從什麼地方弄來的錢?

乾隆皇帝每年消費1000萬兩白銀,到底從什麼地方弄來的錢?

在清朝的歷史上,乾隆皇帝是一位非常有特點的皇帝。乾隆皇帝剛剛登基的時候,整個大清國生機勃勃,雍正皇帝為乾隆留下了很好的基礎。但是經過60年時間之後,等乾隆皇帝把皇位傳給兒子的時候,清朝已經成了一副爛攤子。乾隆皇帝每年花費都在1000萬兩銀子以上,而且都沒有通過國庫。那麼,乾隆皇帝到底從什麼地方弄到的錢?

首先講一下清朝的財政支出模式,清朝的財政管理歸屬於戶部,戶部管理全國的錢糧。皇帝的花費由內務府管理,戶部每年向內務府撥款60萬兩白銀,這些錢算是皇帝的零花錢。但是在乾隆皇帝統治時期,這點錢連一個月都不夠花,乾隆皇帝經常大興土木,六次下江南、邊境上的幾次戰爭,都需要大量的銀子。依靠戶部的撥款肯定不夠,而且乾隆皇帝還會接濟戶部。有一次戶部的銀子周轉不開,乾隆皇帝命令內務府向戶部移交了100萬兩銀子,所以說,乾隆皇帝根本不需要戶部的銀子,而是有自己的渠道。

乾隆皇帝獲得銀子的渠道很多,首先是自己的皇莊。在明清時期,包括皇帝在內的貴族們都擁有大量的耕地。這些耕地不需要繳納賦稅,皇莊的所有農產品都會被兌換成銀子,然後移交給內務府。皇莊的收入是皇帝的合法收入,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除了皇莊之外,還有就是兩淮地區的鹽引。按照清朝的規矩,只有擁有朝廷的鹽引,才能進行食鹽買賣。但內務府掌握了大量的鹽引,並且把這些鹽引租給了兩淮地區的鹽商們。鹽商們每年都會給內務府一大筆租金,估計有200萬兩以上,鹽引的租金佔了很大的比重。

在清朝統治時期,進出京城必須從崇文門經過。進出崇文門需要按照貨物的標準,繳納非常高的賦稅。請注意,崇文門的賦稅不歸戶部管理,徵收的所有賦稅全部交給內務府。一年下來,崇文門最少也能向內務府繳納100多萬兩銀子。在乾隆統治的後期,和珅負責崇文門的賦稅問題,徵收的標準進一步提高。崇文門堪稱是乾隆皇帝的北方金庫,有北就有南,南方金庫就是著名的粵海關。清朝奉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所有的貿易都只能在廣州進行,而且必須依靠廣州十三行。清朝在廣州設立了粵海關,向西方洋人們徵收賦稅。根據計算,粵海關每年能夠上繳200萬兩銀子以上,這些錢不入戶部,而是交給了內務府。

最後就是臭名昭著的議罪銀制度,這是乾隆後期的一種斂財手段。由於花銷太大,內務府也有心無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乾隆皇帝推出了議罪銀制度。那些犯了錯誤的官員們,繳納一定數量的銀子能夠繼續做官。此例一開,清朝的官場風氣迅速腐敗。對於官員們來說,即使朝廷追究,自己繳納議罪銀就可以了。包住了自己的官位,可以變本加厲的壓榨普通百姓。這種情況在乾隆皇帝在位的後期非常普遍,始作俑者就是乾隆的寵臣和珅。由於放縱和寬容,和珅組建了一個龐大的貪污集團。

除了皇莊的收入之外,其他的收入本來都應該歸屬於戶部所有,但乾隆皇帝利用自己的權力,把這些收入私有化。結果,乾隆皇帝不愁銀子,但戶部的開支始終捉襟見肘。很多關乎民生的問題,由於戶部的銀子有限根本就無法展開。議罪銀制度更是讓百姓們怨聲載道,各方面的問題開始逐步凝聚,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在乾隆皇帝在位的末期,清朝爆發了波及9個省的白蓮教大起義。由於民生艱難,白蓮教開始迅速傳播。發動起義之後,大量的百姓加入了白蓮教,清朝用了8年時間才平定了這次起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轉瞬繁華萬里 的精彩文章:

陝西省東南部的6個縣,1950年,為何都被劃入了湖北省?
江蘇省北部的徐州地區,1949年,為何會被劃給鄰居山東省?

TAG:轉瞬繁華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