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鄭和七次下西洋,根本不是為了金銀珠寶,而是為了一樁千古謎案!

鄭和七次下西洋,根本不是為了金銀珠寶,而是為了一樁千古謎案!

鄭和七次下西洋,根本不是為了金銀珠寶,而是為了一樁千古謎案!

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早已是家喻戶曉的故事,歷史上的鄭和龐大的船隊7次下西洋除了帶回來許多異國他鄉的寶物之外,也將我們祖國的絲綢、瓷器、茶葉包括文化藝術等許多先進的文明產物帶到了東南亞等地區。史書上記載鄭和下西洋是為了促進經貿往來,然而許多的文史專家卻認為永樂皇帝朱棣如此支持鄭和下西洋其實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不然明朝後期為何突然中斷下西洋而實行海禁?

鄭和下西洋航海圖

朱棣,明朝第3位皇帝年號永樂史稱永樂大帝。朱棣秉承了父親朱元璋的性格魄力在「靖難之役」中以「清君側」的名義將侄兒建文帝從皇位上給拉了下來,雖然自己坐上了皇位但自此之後朱棣一直到死都沒睡過一個好覺。朱棣每夜失眠的原因除了龐大的國家需要管理之外,還因為有一個人讓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這便是被他拉下皇位的親侄兒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朱棣

朱棣攻進南京城之後既不關心後宮佳麗三千也不關心皇宮裡的金銀珠寶,他心裡只想著一件事儘快找到建文帝朱允炆。從1399年發動靖難之役到1402年攻破南京城這恐怕是朱棣一直在想的事情,然而事情的發展並未向朱棣想像的一樣發展,他找到了只有極具燒焦的屍體並且從被抓到的太監口中得知建文帝得知南京城門被攻破之後挈帶皇后和子女自焚殉國。

朱允炆

朱棣看著眼前的幾具屍體,天生敏覺得他怎麼都不相信建文帝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化為焦炭。一個疑團和埋在心中的擔憂從此種在了他的內心深處,他需要一個人去幫他解開這個謎團,而三寶太監鄭和就成了他的最佳人選。在明成祖朱棣繼位之後鄭和開始了他馬不停蹄的航海生涯。

鄭和寶船

朱棣繼位之後即刻命令鄭和下西洋,並且隨後二十多年的時間裡鄭和七次下西洋有6次是在朱棣在位期間。在朱棣死後鄭和也死在了第七次下西洋歸國的途中,此後明朝慢慢實行了海禁政策,如果下西洋能賺許多財富補貼國家財政為何後世的明朝皇帝都不願意在下西洋?只有一種解釋,鄭和下西洋不是為賺錢而是另有目的,那就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鄭和寶船

朱棣雖然打著「清君側」的口號佔領了南京城並且在三番幾次推脫之下「不情願」的登上了皇位,但它心裡清楚只要一天不找到建文帝將他處置好自己的皇位就一天不會安穩。當他第一眼看到幾具燒焦的屍體時他心裡充滿了疑惑,因為在宋朝的時候水泊梁山就有人逃到了東南亞地區並且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作為皇帝的朱允炆難道就不能這麼做嗎?

朱棣

鄭和在朱棣登機的當年就匆匆忙忙的下了西洋,並且連續幾十年平凡的往返於東南亞各國。這種頻繁的往返次數和如此倉促的出發時間足以佐證朱地心中的擔憂。也能得出一個比較準確的結論,鄭和下西洋表面是為了促進商貿往來聯繫東南亞各國繁榮經濟,實則是在替明成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何永樂年間有大規模的航海,而到了明朝中後期卻實行了海禁。

建文帝

歷史充滿了太多的未解的謎團,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也成了歷史上的一樁千謎案。期待更多的歷史愛好者假如到尋找建文帝下落的行動中來,也許這樁明成祖朱棣和鄭和無法解開的千古謎案會在你聰明大腦指引之下而找到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通史 的精彩文章:

德國戰敗,逃亡士兵的漫漫歸鄉路
中國人親情淡漠?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坐看自己表兄沙皇全家遇害!

TAG:全球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