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家博物館中有本《圖解》,竟是大臣給皇帝的諫圖,為何成為寶貝

國家博物館中有本《圖解》,竟是大臣給皇帝的諫圖,為何成為寶貝

古代皇權至上,大臣們想在官場上如魚得水,必須學會「察言觀色」並「曲迎聖意」,給皇帝諫言時,更需注重方式和方法。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的做法值得後人學習。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個人物,他創新了諫言的方式,並成功地得到皇帝的同意,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

在古裝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皇帝批閱奏摺的場景,為了節省時間,幫助皇帝處理事務的大臣,會事先將奏按輕重緩急為三類,沒有重要事情的奏章 ,皇帝一般不會過目,而是委託大臣全權處理

明朝的時候,黃河在豫東一代河道改流,導致水災連年發生,河堤被沖毀後,百姓的房屋被沖塌,莊稼被淹毀,田宅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哭聲和救命聲不斷。

刑部侍郎楊東明得知消息後,想解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但是,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須借用朝廷的資源,他該如何讓皇帝重視此事呢?楊東明是一位有凜凜豐骨的人,用現代的話來形容就是「很剛」,無論面對什麼人,他都敢說實話。

明代官場「腐敗」非常嚴重,官員們為了自己的業績,時常瞞著災情不報。如某地發生旱災時,官員會故意隱瞞,能拖多久就拖多久,災難不上報,也就意味著他將當地治理得非常好,業績一上去,必定會升職加薪。官員們這樣的做法,可坑苦了百姓。

官員報喜不報憂,皇帝不出紫禁城,根本無法了解實情,整日被好消息環繞,皇帝就開始沾沾自喜,認為百姓生活幸福,國家繁榮昌盛。

楊東明究竟會採用什麼方式反映情況呢?他為讓皇帝認清眼前的事實,找來三位有名氣的畫家,讓他們將看到的災難如實地畫下來,然後將畫作製作成《圖解》給皇帝送上去。文字也許表達不夠深刻,但是,文字加圖片必定會引起皇帝的注意。

這本《饑民圖解》共14幅,裡面包括了當地百姓遇到的所有災難,如水淹莊稼、饑民逃荒、賣兒活命、人食草木等等。在其中圖解中,楊東明配文:樹根已經被百姓吃凈了……活著的百姓連人、肉都吃,這與行屍走肉有什麼差別。

14幅饑民圖講解完成後,楊東明還揭秘了朝廷內的腐敗現象:「君為民之父母,民為君之赤子,今赤子既以無聊矣,而君父何忍坐視哉! ……」在奏摺的最後,楊東明說出自己的意圖,請求國家撥款,幫難民度過災難。並希望皇帝能派清官鍾化民押送銀兩,避免貪官動手腳。

皇帝看到《饑民圖解》後非常震驚,沒想到百姓的生活會如此疾苦,如果不是看到圖解,他根本無法想像這件事情真的發生了。皇帝立即答應了楊東明的請求,免去黃河一代的稅金,從國庫中撥出十萬兩黃金,並命鍾化民火速前往災區,分發銀兩,幫助百姓渡過難關。

楊東明不僅用《饑民圖解》吸引到皇帝的注意,還讓皇帝了解到實情,正因如此,他的諫言才會被迅速採納。如今,《饑民圖解》被收藏在國家博物館中,向後人默默展示著,這一段崢嶸的往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蟲 的精彩文章:

張勳復辟時,他曾經派飛機轟炸紫禁城,溥儀回憶:嚇得我渾身發抖
這座博物館藏有一方怪硯台,還破解了周代「辟雍」的秘密!

TAG:歷史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