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1949年1月1日,國共兩黨22年的較量大局已定

1949年1月1日,國共兩黨22年的較量大局已定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1949年第一記鐘聲敲響的時候,國共兩黨22年的較量大局已定。元旦過後10個月,一個真正的屬於人民的共和國誕生在金色的秋陽里。天安門廣場,如林的手臂高高舉起,縱情呼喊「毛主席萬歲」。

毛澤東脫帽致意,聲如洪鐘——人民萬歲!

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1949年第一記鐘聲敲響的時候,國共兩黨22年的較量大局已定。

西柏坡。剛剛過了55歲生日的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了題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新年獻詞,第一句就是:「中國人民將要在偉大的解放戰爭中獲得最後勝利,這一點,現在甚至我們的敵人也不懷疑了。」

逆轉

雪花,飄落滹沱河兩岸。新的一年第一天,在中國革命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在一座座農家小屋,人們隨著毛澤東的思緒,憧憬著即將到來的新中國——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長江以南進軍,將要獲得比1948年更加偉大的勝利……1949年將要召集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務為目標的政治協商會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組成共和國的中央政府……」

這一天,南京城裡的蔣介石也發表了「新年獻詞」。這就是被當時的輿論解讀為「乞和電」的蔣介石新年文告:「……只要和平果能實現,則個人的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惟國民的公意是從。」

在當天的日記中,蔣介石這樣寫道:「今日又是一個新年日了……去年一年的失敗與恥辱之重大為從來所未有……」

「總統府」依然張燈結綵。但蔣介石清楚,他的整個大廈已是風雨飄搖。只是,此時蔣介石還沒有想明白,失敗為何來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徹底?

僅僅在兩年多之前,蔣介石是不把缺槍少彈的共產黨軍隊放在眼裡的。當時的國民黨,擁有430萬軍隊,規模之大為世界之最,且陸海空俱全。而共產黨的軍隊只有132萬,尚處在小米加步槍階段。

1946年6月20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進行進攻解放區總動員。蔣介石的信心可謂空前爆棚:「比較敵我的實力,無論就哪一方面而言。一切軍需補給,如糧秣彈藥等,我們也比匪軍豐富十倍。重要的交通據點、大都市和工礦的資源,也完全控制在我們的手中。一切之條件,皆操之在我,我欲如何,即可如何。」

抗戰結束,國民黨從日本人手中接收步槍68萬多支、手槍6萬餘支、機關槍近3萬挺,火炮1.2萬多門,戰馬7萬匹以及543輛坦克裝甲車和1.8億發子彈,這些武器足以裝備80個步兵師、10個炮兵師、6個騎兵師和7個裝甲團。日軍還給蔣介石留下了1400艘軍艦,排水量相當於抗戰之前國民黨海軍全部艦隻的總噸位。與此同時,美國將原本準備用以與日本進行本土決戰的戰爭剩餘物資低價處理給了蔣介石,僅國民黨海軍就接收了美國提供的32艘驅逐艦和潛艇。52國捐贈中國的食品物資中的98%,也被美國截留下來送給了國民黨。到內戰爆發前,美國不僅為國民黨裝備了45個師,還幫助蔣介石把54萬兵力運送到了前線。

力量上的絕對優勢,讓蔣介石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就在毛澤東飛抵重慶談判的第二天,重新印發蔣介石「剿匪手本」的密令已經發到國民黨各戰區。和平僅僅維持了幾個月,蔣介石便悍然撕毀「停戰協定」,向共產黨6個解放區同時發起進攻。國民黨甚至叫囂:消滅共軍短則3個月,長則5個月!

不過,蔣介石似乎忘記了一點,那就是,在他與毛澤東的較量中,無論佔據怎樣的優勢,最終陷於被動的總是他而不是毛澤東。

3萬對40萬,曾是湘江之戰後、遵義會議前,長征途中的中央紅軍面臨的嚴峻局面。在蔣介石看來,此時的紅軍「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難就擒」。

然而,就是帶著這樣一支人均子彈不到3發的隊伍,剛剛在遵義會議上重獲軍事指揮權的毛澤東,在川、黔、滇邊界的崇山峻岭間上演了他軍事生涯中的光彩篇章:四渡赤水、威逼貴陽、兵臨昆明、巧渡金沙……直至把中國革命的航船駛出最為狹窄的航道。

一次前路渺茫的倉促撤退,尚且可以變成一曲氣壯山河的英勇進軍。經歷過長征的錘鍊、抗戰的洗禮,毛澤東的指揮藝術更加高超,麾下戰將宛若群星,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自然不可能按照蔣介石的劇本發展。

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大舉進攻,毛澤東果斷決策:讓開大路、佔領兩廂。地盤越占越大的國民黨捆住了手腳,共產黨卻在輕裝前進中越來越強。戰爭頭8個月,蔣介石以損兵71萬的代價佔領了解放區的50多座城市。

全面進攻最終以失敗告終。蔣介石又於1947年春對山東和陝北發動所謂的「重點進攻」——結果,迎接他的又是一個緊接一個的失敗。

在山東,陳毅、粟裕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魄,兵鋒直指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七十四師。孟良崮之戰,整編七十四師成了最先被殲滅的國民黨「王牌」,全套美式裝備全部成了解放軍的戰利品。

在陝北,毛澤東以延安一座空城,換來了戰略上的主動。在一個半月中,解放軍連續在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打了三次殲滅戰,號稱「天子第一門生」的胡宗南損兵一萬四千。

更讓蔣介石沒有想到的是,1947年6月30日深夜,劉伯承、鄧小平率12萬大軍突破黃河防線,直插國民黨心腹之地——大別山,拉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

1947年,解放軍殲敵百萬——勝利的天平,悄然間向著共產黨一方傾斜。也就是這年年底,共產黨人喊出了這樣的口號:「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

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就任「行憲」後的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然而,贏得了「總統選舉」的蔣介石從此再也沒有在戰場上嘗過「贏」的滋味。

這一年,解放軍更加所向披靡。兵鋒所指,國民黨摧枯拉朽。11月2日,歷時52天的遼瀋戰役以殲敵47萬餘人而結束。實力雄厚的東北,從此成了共產黨的戰略大後方。

此時此刻,浩蕩入關的70萬東野大軍與華北野戰軍一起,已經完成了對北平和天津的分割包圍;而在淮海戰場上,最後一股國民黨部隊——杜聿明集團也進入了被殲倒計時。

1949年元旦到來的時候,國共兩軍的力量對比,發生逆轉:解放軍兵力達到310萬,國民黨軍下降至290萬。

四面楚歌。萬般無奈之下,蔣介石發出了他的「乞和文告」。即使如此,他仍然不忘把責任推給共產黨:「今日時局為和為戰,人民為禍為福,其關鍵不在於政府,亦非我同胞對政府片面的希望所能達成。須知這個問題的決定在於共黨,國家能否轉危為安,人民能否轉禍為福,乃在於共黨一轉念之間。」

毛澤東顯然不會再給蔣介石苟延殘喘的機會,在《將革命進行到底》一文中,他特別引用了古代希臘的一則寓言:一個農夫在冬天看見一條蛇凍僵著。他很可憐它,便拿來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氣就蘇醒了,等到回復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傷。農夫臨死的時候說:我憐惜惡人,應該受這個惡報!

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外國和中國的毒蛇們希望中國人民還像這個農夫一樣地死去,希望中國共產黨,中國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這個農夫一樣地懷有對於毒蛇的好心腸。但是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卻聽見了並且記住了這個勞動者的遺囑。」

前線

毛澤東主席這篇文章的廣播稿,粟裕是在淮海戰役指揮所聽到的。是時,杜聿明集團已成瓮中之鱉,奪取這場解放戰爭最大戰役的最後勝利,粟裕成竹在胸。

離開地圖,粟裕吹了一支喜愛的口琴曲。剛剛經歷過的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彷彿浮現在眼前——

1948年9月24日,就在將士們高呼著「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湧入泉城的那一刻,作為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的粟裕,已在醞釀著新的風暴。

王耀武,國民黨悍將之一。1935年1月,在贛東北置紅十軍團於死地的懷玉山之戰,就是王耀武和他的國民黨補充第一旅所為。那一戰,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方誌敏、軍團長劉疇西被俘,紅十軍團僅剩粟裕、劉英等率領的1000餘人冒死衝出了封鎖線,於血雨腥風中留下了一脈火焰。

13年過去,一切都在發生逆轉。粟裕也在硝煙中練就了穿越戰爭風雲的目光。攻克國民黨苦心經營的濟南城,「證明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國民黨軍隊無法抵禦的了」,他向中央軍委提出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毛澤東次日複電,「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並指示「本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完成中間突破」。

與王耀武一樣,同樣是國民黨軍隊悍將的黃百韜也是粟裕的老對手。豫東之戰,黃百韜在最後時刻與粟裕打成了膠著狀態,由此獲得了蔣介石頒發的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勳章」。

在兩淮和海州地區作戰,被後來的史學家稱為「小淮海」。然而,隨著東北全境解放,粟裕的「胃口」已不滿足於消滅黃百韜兵團。11月8日,也就是遼瀋戰役勝利6天之後,粟裕發出了著名的「齊辰電」,「斗膽直陳」中央軍委,請求將作戰區域擴大到徐州、蚌埠一帶——把「小淮海」變成「大淮海」。

最先首肯這個「大得嚇人的方案」的依然是毛澤東——兩年前,39歲的粟裕指揮3萬兵力在蘇中七戰七捷,殲滅國民黨精銳5萬。捷報傳到延安,毛澤東說:「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人,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

此時的華野大軍擁有36萬之眾。但,粟裕的對手同樣空前強大。它不單單是黃百韜第七兵團的12萬人,而是國民黨徐州「剿總」司令劉峙統領的將近80萬人。

劉峙,黃埔軍校早期教官,蔣介石「八大金剛」之一,中央軍「五虎上將」之首。當20歲的粟裕還是南昌起義部隊總指揮部的一名班長的時候,35歲的劉峙已經是堂堂的國民黨軍軍長了。

自恃徐州周圍聚集了大批的「王牌」部隊,劉峙認為解放軍「吃不掉,啃不動」。但幾天之後,劉峙就領教了粟裕的厲害。

11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小平同志為總前委書記。

11月22日,「小淮海」激戰12天,兵力12萬的黃百韜兵團悉數被殲,黃百韜兵敗自殺。也許意識到劉峙已不是粟裕的對手,蔣介石急召前期調往東北戰場的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重返徐蚌主持戰事。

11月25日,在中原野戰軍一舉圍住馳援徐州的黃維兵團的同時,粟裕命令華東野戰軍包圍試圖解救黃維的杜聿明部隊。

戰爭史上的奇觀由此形成:被包圍的兩支國民黨軍,黃維的12兵團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兵力12萬人,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軍就在這個兵團;而杜聿明集團則多達30萬人,邱清泉兵團和李彌兵團也是蔣介石所倚重的部隊。並且,杜聿明和黃維,都是蔣介石視為己出的黃埔一期生。

一下子圍住兩支美式裝備的精銳部隊,顯然無法一口吃掉。總前委決定「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集中兵力吃掉黃維兵團,同時「夾」住杜聿明集團,看住蚌埠北援之敵。

「我們以多路多層尾追、平行追擊、迂迴截擊、超越攔截相結合,盡全力追擊……12月4日拂曉,我們將杜聿明集團全部合圍於陳官莊地區,這時我才鬆了一口氣。」多年之後,粟裕在他的《戰爭回憶錄》中這樣寫道。事實上,此時的粟裕頭顱中還有三塊彈片,那是紅軍時期留下的,直到逝世後才被發現。

1948年12月6日,中原野戰軍與華野一部對黃維兵團發起全線攻擊。為了挽救黃維,蔣介石將次子蔣緯國的裝甲部隊也調來了。

12月15日,拒絕投降的黃維連同兵團副司令吳紹周一同被俘,另一位副司令胡璉僥倖乘裝甲車逃脫。殲滅12萬人的黃維兵團,用了不到10天——蔣介石剛剛空投給黃維的親筆手令,也落到了解放軍手中。

馬上,就要輪到被粟裕死死「夾」住的杜聿明集團了。12月17日,毛澤東親自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前沿陣地,大大小小的喇叭一遍遍廣播這篇直戳國民黨官兵心窩子的文章:「你們現在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黃維兵團已在十五日晚全軍覆沒,李延年兵團已掉頭南逃,你們想和他們靠攏是沒有希望了。你們想突圍嗎?四面八方都是解放軍,怎麼突得出去呢?你們這幾天試著突圍,有什麼結果呢?」

雨雪交加,天寒地凍。陳官莊、青龍集地區方圓不過幾十公里地方,成了杜聿明集團的人間地獄。

兵敗如山倒。望著因爭搶幾塊馬肉而大打出手的官兵,曾經的國民黨名將杜聿明感到了末日來臨的氣息。儘管他不打算束手就擒,但他清楚,隨著這個寒冷的元旦之夜到來——滅亡,已經向著他的隊伍招手了。

源泉

元旦過後6天,華東野戰軍向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擊斃——66天的淮海戰略大決戰,蔣介石80萬精銳之師,損失了55.5萬人。杜聿明和他的黃埔同學黃維不久之後還要匯合,不過,那是在解放軍的戰俘管理所中了。

斯大林聞知淮海戰況,在記事本上寫道:「60萬戰勝80萬,奇蹟,真是奇蹟!」

1961年,周恩來總理會見來華訪問的英國陸軍元帥、二戰名將蒙哥馬利,一年前剛剛被特赦的杜聿明作陪。

蒙哥馬利問杜聿明:你的百萬大軍哪裡去了?

杜聿明笑著指了指坐在對面的陳毅元帥:「都送給他了。」

蒙哥馬利說,擁有百萬軍隊的統帥,是不應該被打敗的。

也許,蒙哥馬利不曾想到,與60萬解放軍指戰員並肩戰鬥的,還有解放區543萬支前民工。淮海戰役第三階段,支前民工與參戰兵力之比達到9∶1。88萬輛大小車輛,向前線送去了足夠一個中等城市吃上5年的糧食。

兵民是勝利之本。人民,就是共產黨賴以依靠的力量,就是共產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源泉。正是有了人民群眾的支持,正是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歸、民力所聚,人民軍隊才會無往而不勝、無敵於天下。

元旦過後10個月,一個真正的屬於人民的共和國誕生在金色的秋陽里。天安門廣場,如林的手臂高高舉起,縱情呼喊「毛主席萬歲」。

毛澤東脫帽致意,聲如洪鐘——

人民萬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