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不完美教育:一個人的逆商有多重要?

不完美教育:一個人的逆商有多重要?

文/閆涵

你印象中,一個22歲的年輕人,應該是什麼樣?

如果讀書,他應該忙著準備畢業論文四處實習;

如果工作,他應該開始在某個領域裡打拚;

如果創業,他應該在拚命想辦法賺人生的第一桶金;

再或者他很時髦,抓住了時代給予的機會,已經是成功的自媒體人……

想到這個問題,是因為前幾天一個令人瞠目的新聞。

一個22歲的小夥子,留學兩年花光200萬,連預科都沒畢業,棄學回國後讀大專。不到兩個月又棄學,回家後足不出戶地打遊戲度日,吃飯都要奶奶送到眼前,甚至一口一口地喂。

網友說:「別人是自稱寶寶,他是真的寶寶。」如果一個22歲的人被圍觀者稱為「寶寶」,其實一點都不好笑。

順著他的成長軌跡,很容易找到原因——

父母在他幼年時離婚,他跟著奶奶一起生活。對這個「受了委屈」的孫子,奶奶惟命是從、有求必應。因為離婚而對他心有愧疚的父母,基本也是無條件滿足他的要求。

單純物質上的滿足,並不能填補他心靈上的空洞。他在學校里沒有朋友、十分孤僻。高二時,媽媽將他送到國外讀書,在國外他依然不與人交流,用來打發時間的唯一消遣就是玩遊戲。

而且生活從來不考慮節儉,不管多少錢,想花就花,直到兩年內花光了200萬。

十年時間,母親成為事業有成的人,兒子卻好像永遠停在了幼兒時期。缺位的父母,不注意家庭環境和教育引導,讓他失去了自我成長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父母離異,對孩子並不是最緊要的傷害;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是離異過程中的相互詆毀漫罵,以及離異後對孩子的忽視。

孩子最需要關愛時,父母各忙各的,給孩子的只有物質上的補償;孩子個性出現了問題,沒有人重視和干預,而是送他到了更容易讓人孤獨的國外。

母親和他的聊天記錄里,除了轉賬記錄,其他信息寥寥無幾。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的內心差不多對母親完全封閉了。

過度溺愛的奶奶、疏於陪伴的父母、從未被正確引導的金錢觀,造就了一個只懂得花錢的「孤獨小孩」。

什麼是過度的縱容教育?

縱容教育往往源自愧疚之後的補償心理,因為想彌補家庭破裂造成的情感上的缺失,對孩子的要求言聽計從,對孩子的錯無條件寬容。

在「驕縱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不但任性、幼稚,而且很難形成該有的獨立人格。

他得不到與年齡相匹配的教育,自然就無法擁有與年齡相匹配的成熟。

就像大教育家盧梭所說: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同樣,專制型、忽視型的家庭教育,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心理影響。

比如專制型的父母,孩子往往依賴、焦慮、習慣服叢而沒有主見;而忽視型的教養方式,孩子則自控力較差,提不起來對生活的興趣。

這樣的故事在生活中一點都不少。在天津一家公司做主管的朋友,曾給我講過一件事。

幾年前她的公司招聘過一批應屆畢業生,朋友負責面試。面試當天,一大堆應聘者里,有個男生竟然是媽媽陪著來的。

工作人員解釋了半天家長不能陪同,那個媽媽乾脆挨個去敲主管、經理的門,請他們「多多關照我兒子」。那個男生後來進了公司,就分派在朋友的部門實習。

隔三差五的,朋友就會接到他母親的電話,不是抱怨兒子回家喊累,就是問周末為什麼還要加班——我可從來不捨得讓兒子吃半點苦啊。

朋友叫男生過來問他工作上有沒有難處,男生嘟囔了半天,什麼也沒說出來,紅著臉走了。

很快,朋友就發現那個男生的問題,打電話溝通事情十有八九會搞砸,他出面交涉的工作總是狀況連連,就連平時和同事們的交流都顯得情商很低。

有一次,副主管因為他負責的單據出錯,批評了他幾句,20多歲的大小夥子竟然在會議室里嗚嗚哭了。

朋友說,看看那個事必躬親、「從不讓兒子吃半點苦」的媽媽,就知道這男孩兒為什麼這麼不成熟。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斷不了奶的孩子終究要自己面對人生的九九八十一難,那些被中途甩下車卻連下一站的車票都不會買的孩子,會過得更辛苦。

不恰當的教育和愛,其實是一種害。用錯誤的方式去教育,我們都有可能在培養「長不大的孩子」。

曾在喆上課的地方遇見一件小事。

課間在遊樂區,一個五六歲的女孩蠻橫地推倒了一個比她小的男孩,男孩摔在地上,哇哇哭了。

坐在一邊家長看到這一幕,圍過來抱起了小男孩。可能一時間人太多了,推人的女孩也跟著嚶嚶哭起來。

很快,兩個孩子的家長都來了,推人女孩的媽媽很誇張地抱起自己女兒:「誰欺負你了!告訴媽媽,媽媽替你教訓他!」

得知是自己的孩子推了人,這個媽媽馬上變了風向,留下一句:「哎呀真是對不起,阿姨替她向你道歉,她也不是故意的,你自己玩也要小心點啊。」

媽媽在道歉的時候,那個推人的女孩滿不在乎的樣子,估計這也不是媽媽第一次替她「解決問題」了。

下課帶喆走時,推人的女孩和媽媽和我們幾個一起乘電梯,只聽她還在「安慰」女兒:「不要傷心,媽媽已經幫你道歉了,你要是不想來,以後我們就不來這玩了。」

我和電梯里另外一個媽媽四目相對,尷尬不已。

五六歲的孩子,已經有了是非觀,做錯了事情最該有的教育是「道歉」和「負責」。

媽媽這樣的「保護」,到底在給孩子傳遞什麼樣的三觀?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不會就是朋友公司的那種「哭鼻子男孩」呢。

和我一樣學心理學的朋友堅信教育沒有捷徑,也沒有「小事」,一個孩子的人生就是由每一個「微光時刻」塑造的。

想讓孩子身心健康地長大,他需要接受一點挫折的教育,提升自己的「逆商」,我把這樣的教育稱為「不完美教育」。

孩子需要這個,是因為一個人的個性、品格、勇氣、承受力,很多時候都是在不完美的小時刻形成的——

讓孩子有機會感受一點兒「無助」

你可以教會孩子思考,但不能代替他做選擇。所謂獨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無論是生活常識,還是思考、處理問題的能力,學會面對無助、解決困難,他才能學會獨立。

讓孩子適當吃點苦

吃苦不是壞事,挫折也是一種教育,對於「太順」的孩子來說,吃苦是讓孩子認識到世界的不完美、社會的複雜,去掉那個保護殼,他們才能學會戰勝逆境。

讓孩子有「求而不得」的東西

物質上的過度給予,除了影響孩子的價值觀,也會讓他漠視努力的意義。所以,物質生活條件再好,也不要對孩子有求必應,只有認識到人生不可能「予取予求」,他才懂得什麼是奮鬥。

最高質量的教育永遠是陪伴

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位媽媽對孩子的陪伴是完美的;正是因為咱們的不完美,才會在陪娃過程中讓自己越來越好。

而且,孩子給予我們的時光非常有限。在孩子最需要「澆灌」的時候,不要只給他「嬌慣」。

我們要好好抓緊這短短的幾年時光,好好參與孩子的成長,將來孩子「啪」的一聲把我們關在門外時,才不會後悔自己當初的那些缺席。

作者簡介:閆涵,美國正面管教教認證講師、國家育嬰師、資深媒體人,專註兒童心理,用親歷經驗讓您的育兒少走彎道,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東方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孩子學習總是粗心大意,原來根源在這裡
張日昇教授箱庭進階培訓課程報名啦!

TAG:新東方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