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東最早的古城,距今五千年,證明中國禮制確有五千年歷史

山東最早的古城,距今五千年,證明中國禮制確有五千年歷史

位於濟南的山東博物館正在展出5000年前的陶器,樣子有點怪,不信請看:

它們的名字是陶鬶。

鬶字念作「規」,這麼奇怪的東西幹嘛用?我們可以推理一下:

陶鬶有三個足,暗示它能立在火上——原來是炊具啊!陶鬶肚子大,脖子細,流口長,這些特徵都暗示它裝的是液體。莫非是燒水壺?當然,用來煮粥未嘗不可,盛放美酒也問題不大。

還有些陶鬶非常小,能托在手掌上,分析用途就更需要想像力了。有人說陶鬶長得像鳥,據說三皇五帝之一的少昊及其部族就以鳥為圖騰,生活在東方。這樣說來真有點玄乎。

這些陶鬶製作於5000年前,出土於濟南章丘焦家遺址,考古學家稱那段時期的山東古文明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分布在黃河下游,以山東為中心,距今4000多年到6000多年,大約是三皇五帝的時代。陶鬶正是山東各地「大汶口人」都很喜歡的器物類型,焦家遺址的先民也不例外。

除了陶鬶,「焦家村人」鍾愛的另一種陶器是背壺:

背壺的花樣很多,黑的白的灰的黃的紅的花的全都有。因為脖子細,肚子大,所以同樣適合盛裝液體,一般認為是背水用的。

背壺一般有兩個把手,穿繩子正合適。把手之間的壺身比較平,便於貼在人體背部。當然,你用它背糧食也沒人攔著。

在新石器時代,陶器並不稀奇,但「焦家村人」很有創意。包括陶鬶和背壺在內,他們似乎喜歡把各種陶器組合在一起,用於重要場合,比如隨葬。同樣造型的陶器擺成一溜,很有氣勢:

在5000年前的中國,成套的陶器還蠻稀奇的。這樣的陣勢讓人想起商朝人一溜溜的青銅酒器,周朝人一排排的青銅食器,以及規模宏大的編鐘。

我們可以感覺到,某種社會制度正在悄然成形。這種制度就是後人所說的「禮制」。

焦家遺址堪稱山東先祖建立禮制的第一次嘗試。除了陶器,他們使用玉器時,貌似同樣注入了禮制的觀念。

「焦家村人」眼中的美玉,在我們看來可能只是普通的石頭。但即便如此,我們依然能夠從玉器的光滑外表中感受到「大汶口人」對玉器的感情,畢竟焦家遺址200多座墓葬里只有一半出土了玉器,比較珍貴。

出土玉器分為兩類,一類是玉鉞,主要出土於男性墓葬。鉞字念作「越」,意為大斧頭。拿玉做斧頭,不至於真去砍人,而是象徵權力和制度,這又體現了禮制。

另一類玉器是首飾。

「焦家村人」似乎對環形玉器情有獨鍾,大一點的當手鐲,中等的當耳環或者項鏈,小一點的當戒指。全村的款式差別不大,審美比較統一。

除了成體系的陶器和玉器,「焦家村人」還發展出了完備的棺槨制度,這在同時代非常罕見。

槨字念作「裹」,就是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大到能在棺槨之間塞進隨葬品。

焦家遺址發掘了215座墓,使用一具棺材的中型墓佔53%,兩槨一棺和一槨一棺的大型墓佔10%,無棺槨的小墓佔37%。大墓和小墓在隨葬品數量和質量上都差別巨大,部分大墓周圍甚至出現了祭祀坑。再加上似有規律的陶器組合與象徵軍權的玉鉞,我們能夠明顯感覺到,這是一個等級分明的社會,而等級的出現恰恰是人類邁入文明的前奏!

焦家遺址的基建水平也很高,遺留了兩類重要遺存:城牆與壕溝(護城河)。

城牆歷經磨損,最高處仍殘存近一米,殘寬近15米;壕溝深近兩米,寬近30米;城牆與壕溝圍出一個長400多米、寬兩三百米、面積12萬平米的「古城」。

以現在的標準看,這也就是個居民小區,可是放在四五千年前,這就是個小社會!結合城裡的等級狀況,你甚至可以推測,它或許是一個史前「小王國」。

在新石器時代,夾在泰山與大海之間的山東半島被視為天下的「東方」,焦家遺址正是迄今所見山東半島最早的古城,是「禮」在東方的立足之地。

2016至2017年,考古隊兩次發掘總共2000平米,就使焦家遺址成功入選2017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不知道還有多少新的發現等待考古隊的後續發掘呢!

歡迎來到山東博物館參觀《考古新發現——山東焦家遺址出土文物展》,感受5000年前「焦家村人」對中華文明的貢獻。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2月15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研習所 的精彩文章:

阿骨打的崛起:高傲的大遼帝國如何垮在一個女真青年手上?

TAG:歷史研習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