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師陳經邦仕途得悟,激流勇退 回鄉後修建一品官府第大宗伯第

國師陳經邦仕途得悟,激流勇退 回鄉後修建一品官府第大宗伯第

國師陳經邦仕途得悟,激流勇退 回鄉後修建一品官府第大宗伯第

陳經邦像

在莆田,陳經邦可能是最具知名度的名宦之一。就官方性質而言,他的《群玉山房詩集》和《陳尚書疏議》、《東宮講章》、《經筵講章》等都有史可查,一直被官方所推重;而就民間性來說,他的故事被編入莆仙戲《陳經邦吃麥煎》和莆仙方言俚歌《湯五老婆煎麥煎》等,有關他的著名段子"官拜蓋露亭且止",至今仍為鄉間津津樂道。陳經邦仕途得悟後,急流勇退,在莆田家中達30年之久,修建了一座典型的明代一品官府第——大宗伯第,號稱"百廿間大厝",體現出明代建築的大方簡約之美。

陳經邦(1537—1616年),字公望,號肅庵,明代興化府莆田縣城內廟前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累官侍讀學士掌院士、禮部侍郎,加太子賓客。後轉任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兼學士,稱國師。明神宗為太子時,陳經邦選任東宮講讀官。神宗即位後,他進講經義,"明白懇切,音吐洪亮","儀度庄雅,進退雍容"。陳經邦的應制詩賦常常受到神宗讚賞,神宗曾親書"責難陳善"四個大字賜予他。後來,因為與輔臣議事不合,受到排擠,40歲時就提前告老返鄉。他還是明代著名書法家,史書曾評價他的《武夷九曲棹歌》"蕭疏秀逸,行筆流暢,得唐人行書之妙"。他的書法飄逸又頗有法度,既有才子的"瀟洒",又有國師的"端莊"。陳經邦工於詩,人稱其詩"質而不浮,麗而有則",有《群玉山房詩集》行世。文章結集為《陳尚書疏議》2卷,《東宮講章》《經筵講章》各15卷。


為人深諳做官道

國師陳經邦仕途得悟,激流勇退 回鄉後修建一品官府第大宗伯第

菜溪岩

民間傳說陳經邦少年時曾上菜溪岩祈夢,詢問功名事業,夢中隱約看見一位白須老者念了一詩句"功名心不想,事業兩無成"。陳經邦百思不解,就愈加勤奮讀書,一舉成名,在官場上春風得意,青雲直上,最後官居禮部尚書,貴為國師,忽然領悟當年所夢"功名心不想,事業兩無成"之事,"功名心不想"中"想"字無心乃相也,"事業兩無成"中的"無成"應是"戊辰"。他暗想自己是戊辰年出生,今年又剛好是戊辰年,一甲子已過,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惟恐功高震主,晚節不保。當即上表稱病,激流勇退,告老還鄉,安度晚年。

關於陳經邦上疏乞歸之事,民間有一個傳說,盛傳陳經邦年輕時曾去九鯉湖祈夢,夢得老仙人對他說"官拜蓋露亭且止",他百思不得其解。當他考取功名,貴為國師,侍讀朱翊鈞左右,與太子的母親李氏不時見面。太子登基後,李太后常向陳經邦請教國事,宮中不免傳出風言風語。從慈寧宮到陳經邦侍講時住的官舍,要經過一段露天的地方,萬曆皇帝既怕夜露打濕母親,又想保全國師名節,就在此處建了一段亭子,叫陳經邦寫亭名匾:"蓋露亭"。陳經邦憶起當年的夢中讖語,猛然醒悟,他深諳做官之道,當即上表稱病,激流勇退,馬上辭官回家了,所以陳經邦在莆田家中有30年之久,都沒有回京再任職,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卒,終年79歲,贈太子少保。

國師陳經邦仕途得悟,激流勇退 回鄉後修建一品官府第大宗伯第

而據《明史》記載,每當太子讀書,張居正等閣臣和太子太師都盡心輔導。萬曆皇帝即位時,年方10歲,面臨內憂外患,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新政。朱翊鈞的母親李氏,即慈聖皇太后,是中國封建社會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她生性淳樸善良,一心想讓萬曆成為一個有為之君,據說,她"教帝頗嚴"。每次萬曆小皇帝不讀書,李太后就命令皇帝跪在地上。要上朝的一天,五更時分太后就到皇帝睡覺的地方,催他起床。一位如此深明大義的母親,是很難做出苟且之事的。宮廷也是滋生謠言的地方,民間傳說也少有依據,這個故事,就當作是民間對士子精英階層的想像與猜測。


田園山水文章人

國師陳經邦仕途得悟,激流勇退 回鄉後修建一品官府第大宗伯第

《拙齋詩鈔》陳經邦著

陳經邦經常上菜溪遊覽。一日,陳經邦攜夫人遊覽菜溪岩漫步村間時,適值瑞雪飄飛,田間阡陌交通,屋舍雞犬相聞,於是自吟一聯"雞犬過霜橋,一路梅花竹葉",苦思不得下聯。待行至"龜蛇相會"景觀時,觸動靈感,吟出下聯"龜蛇浮水面,兩樣玉帶荷包"。夫人笑他才源枯竭,連"荷包"這女人之物也取來入對。陳經邦笑答:"唐詩有"二月春風似剪刀"之句,"剪刀"乃女人之物,尚可入詩,流傳千古,"荷包"為何不能入聯?真是山水皆畫筆,俯拾即文章!"雞犬過霜橋,一路梅花竹葉;龜蛇浮水面,兩樣玉帶荷包"被傳為文壇佳話。菜溪岩最為壯觀的是"雷轟瀑布",從七十八米高處的懸崖上直瀉眼前。巨大的飛瀑,未見其景,先聞其聲。時而如臨萬馬奔騰之陣;水拍擊石,猶似雷劈山崩,令人驚心動魄;翠谷凝珠,虎嘯龍吟千丈錦;時而如如一緞白綾從天而降,薄如蟬翼,非常的飄逸秀美;幽潭吐玉,山青水碧四時春。四迸的水花,濺玉飛珠;朦朧的水煙,玉屑霏霏;飄飄洒洒,霧氣騰騰,在光照下,五彩繽紛。五丈上頭尚是水,十米以下全為煙。每當午後,陽光照射在如煙似霧的瀑布上,折射出絢麗的彩虹。陳經邦見此,觸動詩興,遂成一聯:"飛瀑如棉,不用弓彈花自絮;彩虹似錦,何須機織天生成。"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菜溪岩瀑布的奇特景觀。


一品官府第——大宗伯第

國師陳經邦仕途得悟,激流勇退 回鄉後修建一品官府第大宗伯第

大宗伯第

萬曆朝的前10年,首輔張居正在政治、經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國家財富劇增,江南一帶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全國的經濟總量達到了中國古代的巔峰。"大宗伯第"正是在這一物質極端豐富的條件下興建起來。萬曆二十年(1592),陳經邦開始興建這座規模浩大的一品官宅,建築特點"平實牢固",抗拒過1604年莆田八級大地震。

大宗伯第號稱"百廿間大厝",共有七進,是典型的明代一品官府第,坐落於莆田市城廂區廟前街與桃巷(今梅園路)交匯處。其地俗稱鐵樹里,原為橄欖巷陳氏開族祖陳仁璧故里。大宗伯第坐西向東,以重疊三座七間廂正厝為主體,前後共七進深,左右加護厝。這座超大型宅第,第一進為院門連著下座照。門位靠左邊,為屋一間,門置中脊下,額題"大宗伯第"四字大字,上款"萬曆壬辰春",下款"門人羅萬化書"。羅氏為明隆慶戊辰科(1568)狀元,陳經邦主院事時他曾在翰林院供職,故謙稱門人。他留下"萬曆壬辰"的紀年,使得大宗伯第成為莆仙地區唯一一座具有準確年代的明代古厝。

國師陳經邦仕途得悟,激流勇退 回鄉後修建一品官府第大宗伯第

從院門左拐過儀門進入廡院,是第二進——大門。第三進至第五進才是重疊三座七間廂,共九個天井院的正厝;廳前中間一塊廊沿石長達7米,寬0.82米,厚0.20米,算是莆仙廊沿石的"巨無霸";廳額上懸掛"啟沃親臣"匾(原匾已毀,今匾為仿製品),以彰顯主人曾為國師的尊貴身份。第六進御書樓,因萬曆皇帝曾賜"責難陳善"四字,陳經邦以為榮耀,特建一樓收藏,也作為自己平時讀書、作詩、繪畫之所。第七進為後供堂及後花園,

大宗伯第另一大特色是開明代宅第雕飾和彩繪風氣之先。莆田遺存的幾座明代萬曆以前的宅第,基本為原木白胚,即使有一些小木作,也少有雕鑿。大宗伯第保留著木雕、石雕、彩繪等比較完整的藝術裝飾體系。尤其是一對抱鼓石上的雙獅戲球浮雕,功力深厚,立體感強,形象生動活潑,構圖協調和諧,莆田現存抱鼓石雕件無出其右,被北京專家譽為明代石雕精品。描金彩繪脊桁則為陳宅所獨創,從院門、大門到三座中廳的脊桁均有施繪,題材有孔雀、牡丹、葫蘆、博古和古璽印等。可能都是受大宗伯第的影響,陳氏宗祠和莆田其他幾座明末清初的宅第也有類似的彩繪,體現出明代建築的大方簡約之美,不失為目前莆仙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宅第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建築科學價值。


民族命運左右府第的歸屬

國師陳經邦仕途得悟,激流勇退 回鄉後修建一品官府第大宗伯第

仙游郊尾鎮陳經邦陵墓,"皇明欽賜祭葬"六個楷書大字勒刻

大宗伯第地處莆田城裡中心部位,在四百多年曆程中,留下了許多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歷史印跡。橄欖巷邊,角檐翹脊,天井大堂,不難覓得當年尊貴榮華的舊跡。然而時光不返,世事叵測,如今,居住於大宗伯第內的,已非陳氏後人。步入大宗伯第,除了排場輝煌的連片府第令人領略到多年前的霸氣外,進入眼帘的都是現代物事,晾衣物料到炊具不一而足。歷經多年族人雜居,昔日的一品府第,已是尋常百姓家。大門正對著馬路邊的一副殘破的對聯——"鐵樹著新花四百年依舊春宮舊第,春秋多佳日;莆陽征舊物廿世紀多少禮部文章,鐘磬有諸天",隱約流露出當年大宗伯第榮耀顯赫的地位。據說清兵入關後,朱繼祚舉兵反清,陳經邦的嫡孫陳鍾岱積極響應。後義兵失利,朱繼祚殞身,陳鍾岱逃亡,陳家捐出西岩別墅作寺院,即今西岩寺和西隱寺,家屬女眷一併出家。從此,陳氏家族搬出府第,除留住橄欖巷舊居,還守護著大宗伯第對面宮保尚書祠。直到上世紀末,這座祭祀祖先的祠堂讓位於城市建設,被拆建為居民小區。

作為地方的一種文化符號,大宗伯第的存在,有著自身的特殊意義。顯然,邑人很給陳經邦面子,認為宅邸易主,並非因為子孫不肖,而是民族的命運理所當然地左右了府第的歸屬。

參考《明史》及相關網路文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