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夷陵之戰蜀吳打得不可開交,本是魏國的好機會,曹丕為何不動手?

夷陵之戰蜀吳打得不可開交,本是魏國的好機會,曹丕為何不動手?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夷陵之戰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前兩場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對於夷陵之戰來說,蜀漢和東吳打得可謂不可開交。就蜀漢來說,漢昭烈帝劉備親率大軍征討東吳,以此為關羽報仇,並希望奪回荊州。與此相對應的是,東吳也是精銳將士出戰,比如陸遜等人。眾所周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蜀漢和東吳之間的激烈較量,獲利的無疑是虎視眈眈的曹魏。更為關鍵的是,在蜀漢和東吳的主力集中在夷陵之戰時,曹魏不管發兵攻打哪一方,都有望獲得較大的戰果甚至消滅蜀吳中的一方。那麼,問題來了,夷陵之戰時,曹丕為什麼不趁機進攻蜀漢或者東吳呢?

夷陵之戰蜀吳打得不可開交,本是魏國的好機會,曹丕為何不動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首先,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正式建立了蜀漢。數個月後,劉備正式興兵伐吳。面對這一良機,魏文帝曹丕就問手下的大臣,應該如何應對。對此,司空王朗主張:坐山觀虎鬥,待雙方兩敗俱傷再坐收漁翁之利。不過,侍中劉曄則建議:聯蜀滅吳。但是,對於魏文帝曹丕來說,一開始的想法是聯合東吳消滅蜀漢,後來又變成了坐山觀虎鬥。對此,就魏文帝曹丕來說,為什麼改變了「聯合東吳消滅蜀漢」的想法呢?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蜀漢距離曹魏相對較遠。

夷陵之戰蜀吳打得不可開交,本是魏國的好機會,曹丕為何不動手?

自漢中之戰後,曹魏和蜀漢並沒有展開大規模的交戰。不過,關羽北伐襄樊,導致曹魏將重兵集中到荊州地區。並且,曹魏的都城是洛陽,也即其腹地和蜀漢距離較遠,加上當時諸葛亮還沒有北伐。所以,曹魏如果要進攻蜀漢,必須要長距離的調集兵力。但是,曹丕真的這樣做的話,劉備肯定會得到風聲的。在此基礎上,出於蜀漢安危的考慮,劉備很可能會暫停對東吳的征討,以此全力在漢中防禦曹魏可能的進攻。而這,無疑是曹丕放棄進攻蜀漢的重要原因。

夷陵之戰蜀吳打得不可開交,本是魏國的好機會,曹丕為何不動手?

那麼,問題來了,不進攻蜀漢可以理解,為什麼不趁機進攻東吳呢?對此,這就需要回到夷陵之戰前的歷史背景了。在劉備稱帝之前,曹丕已經迫使漢獻帝劉協退位,建立了曹魏。由此,在夷陵之戰前,天下存在兩個皇帝,而且都稱呼對方為反賊。在三國之前,這一情況是比較罕見的。在曹丕和劉備都是皇帝的背景下,孫權的立場就比較關鍵了。在夷陵之戰前,孫權偷襲關羽,奪取了荊州。為了避免兩面作戰,孫權向當時還在世的曹操稱臣。等到曹丕即位稱帝後,孫權依然主動臣服於曹魏。換而言之,從名義上來看,孫權在當時是曹魏的臣子。

夷陵之戰蜀吳打得不可開交,本是魏國的好機會,曹丕為何不動手?

最後,對於魏文帝曹丕來說,正是想要藉助於東吳的臣服,以此獲得更高的威望,也即天下大部分的疆域都臣服於曹魏了,所以這表示曹丕才是正統的皇帝。基於此,曹丕認為不能趁機進攻臣服於自己的孫權。不過,相對於曹操,曹丕還是缺乏長遠的眼光,尤其是沒有看出孫權只是迫於形勢,才臣服於自己的心態。在夷陵之戰後,蜀漢的威脅消除後,孫權立即就和曹丕翻臉。如果曹操當時沒有去世的話,必然不會貪圖孫權臣服所能帶來的虛名,很可能會趁著蜀漢和東吳打得不可開交時,進攻其中的一方,以此獲得曹魏利益的最大化。綜上,在筆者看來,魏文帝曹丕無疑錯過了一次嚴重削弱甚至消滅蜀吳中一方的良機。

文/情懷歷史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情懷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戰國時期,七國的第一武將分別是誰?白起、吳起上榜!
劉備取益州,龐統提出上中下三計,為何劉備要用中計呢?

TAG:情懷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