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編著者:明解縉 編纂

定價:¥470,000.00

ISBN:978-7-5013-1868-1/01

裝幀:包背裝

開本:4開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內容簡介

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珍品。全書凡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分裝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存有永樂正本、嘉靖副本兩部。但正本的下落,雖有種種猜測,至今未見片紙隻字,所談《永樂大典》,皆是指嘉靖副本。清乾隆間修纂《四庫全書》,曾對《大典》作過清點,已缺二千餘卷,尚存十分之九,大體完備,故清王朝修《四庫全書》《全唐文》等都利用過。一九〇〇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永樂大典》慘遭厄運,絕大部分被焚毀,倖存少數,亦遭侵略軍糟蹋、搶奪。傳世至今的嘉靖副本殘卷約近八百二十卷,僅及原書的百分之四,而且散藏在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個公私收藏機構。

作者簡介

解縉(1369—1415),明江西吉水人,字大紳,一字縉紳。洪武進士。授中書庶吉士。曾建議根據史實,上自唐、虞、夏、商、周、孔,下至關、閩、濂、洛,據事分類編寫一書,以便檢閱。因直言敢諫,得罪重臣,被免官家居八年。其間杜門纂述,改修《元史》,又成《宋書》,刪定《禮經》。建文初回朝,永樂元年(1403)遷侍讀學士,任總裁官監修《永樂大典》《太祖實錄》及《古今列女傳》等書,升任翰林學士,極受信用。朝臣多嫉其寵,又因定儲君之議,為漢王高煦所忌,被誣陷下獄死。善詩文,有《春雨雜述》《解文毅公集》等。

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類書是一種采輯抄錄各類圖書數據,按一定方法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編排,便於人們查閱使用的工具書。它是在古代學術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積累了數量浩繁的圖書文獻,並有專人進行整理以後才出現的。

據史籍記載,中國的類書始於三國曹魏時期的《皇覽》,以後代有修纂,六朝有《壽光書苑》《類苑》,隋代有《北堂書鈔》,唐代有《藝文類聚》《三教英珠》,宋元兩代的類書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卷帙龐大,其中最著名的有《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等,但氣魄最雄偉,規模最龐大,內容最宏富,影響最深遠的類書卻是明代永樂年間修成的《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壹、《永樂大典》的修纂

一、《永樂大典》的修纂背景——文治武功,籠絡人心;重農興教,國運初盛

公元一四〇三年,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武力奪取了其侄子建文帝的皇位,自立稱帝,改年號為永樂。永樂皇帝在為奪取政權大開殺戒、充分顯示其「雄武之略」之後,又採取一系列提倡文教、振興學術的懷柔政策,用以籠絡士大夫,消弭朝野不平之氣。因此即位不久,他便有了修纂大型類書的計劃。客觀條件看,明建國以來,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教育,廣設學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社會經濟與文化日趨繁榮,為大規模的圖書編修活動提供了可靠的經濟基礎和人材儲備。同時,明王朝不僅從元朝手中繼承了數量極多的宋、遼、金三代藏書,明統治者還曾多次下詔徵求民間所藏典籍,因此立國不久,便積累起了極為宏富的政府藏書;再加上唐宋以來學術發達,版刻漸興,公私撰述蔚然成風,圖書數量增長迅速,所有這些更為大型圖書的編修準備了豐厚的文獻資源。

在具備了以上種種條件以後,明成祖朱棣向翰林侍讀學士解縉等下達了修纂一部大型類書的命令,並闡述了自己的修纂宗旨:「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書,篇帙浩穰,不易檢閱,朕欲悉采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庶幾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也就是說這部類書在編排上要統之以韻,易於考察;內容上要備輯眾書,毋厭浩繁。

二、《永樂大典》的修纂人員——三千英才,咸集京師;博學鴻儒,網羅幾盡

解縉受命後召集學者一百餘人,加緊編纂,只用了十七個月時間便修成了《文獻大成》一書,明成祖閱後,認為「尚多未備」,不符合他的原意,下令重修。於永樂三年(一四〇五)任命太子少保姚廣孝和解縉同為監修,更徵調朝野文人雅士、宿學老儒、高僧道師等優秀人材,約三千人,分別擔任編輯、審閱、校訂、錄寫、繪圖、圈點等工作,時人形容其人材之盛為「天下文藝之英,濟濟乎咸集於京師」。在圖書數據方面,除啟用皇家圖書館文淵閣的藏書外,還派人赴全國各地多方徵集。整個修纂過程中,國家在人力、物力諸方面供給充足,因此編纂工作進展十分順利。

三、《永樂大典》的修纂方法——以韻統字,以字系事;朱墨粲然,檢閱方便

《永樂大典》的編排,以《洪武正韻》為綱,按韻分列單字,每一單字下詳註音韻訓釋,備錄篆隸真草字體,然後列出含有該字的辭彙,依照「用韻以注字,用字以系事」的編輯方法,將各種典籍中的有關資料,一字不易,整段整篇,甚至整部編入。全書完稿後又徵召能書善畫之人,嚴格要求,精心抄繪。書內文字圖畫,正文為黑色,引用書名及書口文字為紅色,斷句及標聲符號也用紅色小圓戳鈐印。展卷之間,朱墨粲然,檢索閱讀,極為方便。

四、《永樂大典》的規模與形制——包括宇宙之廣大,統匯古今之異同。開本宏闊,紙墨精良;精工抄繪,典雅華貴

永樂六年(一四〇八)冬,全書編纂繕寫完畢,姚廣孝等上表進呈,明成祖審閱後,非常滿意,親撰序言,賜名為《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全書共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有目錄六十卷,裝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共輯入「上自古初,迄於當代」之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包括經、史、子、集,諸如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藥、占卜、釋藏、道經等門類,字數達三億七千多萬。它是中國古代最為成熟、最為傑出的「百科全書」,是上起周秦,下迄明初的歷史文獻資料的大總結。以時間論,它比著名的《大英百科全書》早三百餘年,以卷數論,它比現今存世的最大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尚多出一萬三千卷。

《永樂大典》為手繪朱絲欄寫本,版框高三十五點五厘米,寬二十三點五厘米,四周雙邊。八行,大字單行十四五字,小字雙行不頂格二十八字。版心上下大紅口,紅魚尾。上魚尾下題『永樂大典卷xxx』,下魚尾之間題葉次。內葉紙張為上等白棉紙;黑墨使用馳名海內外、以黃山煙松為主料的徽州墨,溫潤亮澤,古色古香;朱墨以硃砂礦物製成,艷而不俗,歷久如新。外觀為冊葉式包背裝,書皮先用多層厚紙粘糊成厚約二毫米較為硬挺的內襯,外用黃色絲織品包裹,上貼黃、藍二色書籤。全書高約五十二厘米,寬約三十二厘米,各冊三十至五十葉不等,每冊多為二卷,也有每冊一卷或三卷者。

綜上所述,由於同時具備了珍貴豐富的文獻內涵、典雅華貴的書籍形態、氣勢恢弘的卷帙數量,《永樂大典》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座不朽的豐碑。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五、《永樂大典》的價值——珍貴文獻之寶庫,輯佚校勘之淵藪;可補人間之缺本,可正後世之偽書

《永樂大典》的最大功績與價值在於它保存了我國十三世紀以前的一大批古籍。中國古代典籍,常稱浩如煙海,但亡佚亦相當嚴重。《永樂大典》卻因完整地抄錄了大批明代以前的珍貴文獻而成為後世輯佚的淵藪。前人早已注意到了《永樂大典》巨大的文獻價值,清雍正年間學者全祖望便開始了輯佚工作,乾隆修《四庫全書》時更利用《永樂大典》輯出佚書五百餘種,其後,徐松、繆荃孫等清代學者又陸續搶救出我們今天研究古代歷史不可或缺的《宋會要輯稿》《舊五代史》等諸多珍貴文獻。據統計至今已出版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文獻六百餘種,不僅種數繁多,而且大都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其次,有的古書雖然流傳下來,但《永樂大典》輯錄的典籍,因皆據明初宮內所藏宋元舊本,文字優於今本,往往一字之是正,足可振聾發聵,因此它又有校勘古書的價值。

總之,說《永樂大典》「可補人間之缺本,可正後世之偽書」絕非誇飾之詞。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貳、《永樂大典》的傳藏與存佚情況

一、明代——深鎖內廷,鼠嚙塵封;藏而不流,問津乏人。宮中失火,世宗驚魂,為防不測,抄副另存

《永樂大典》修成後藏於南京文淵閣,永樂十九年(一四二一)北京新宮建成,明成祖遷都北京,《永樂大典》和南京文淵閣大部分藏書隨之北遷,貯藏於宮內文樓。

《永樂大典》成書後即深鎖內廷,「(明成祖)多修馬上之業,未暇尋討,列聖亦不聞有簡閱展視者」,文武百官更是鮮緣問津,百餘年間,束之高閣,一任塵封鼠嚙。一直到一五二二年明世宗嘉靖繼位,由於「好古禮文」,對《永樂大典》「殊寶愛之」,常將一二帙放於書几案頭翻檢查閱。嘉靖二十六年(一五五七)宮中失火,危及文樓,幸搶救及時,《永樂大典》幸免於難。為防止《永樂大典》再遭不測,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秋,明世宗命令大學士徐階、禮部左侍郎高拱等重錄一部副本。高拱等人召集了一百零九名儒生,嚴格按照永樂正本的冊式行款紙墨材質摹寫副本,規定每人每日抄寫三葉,每冊錄畢,於冊後註明重錄總校官、分校官、書寫官等銜名,以示職責。此項工程,歷時五載,至明穆宗隆慶元年(一五六七)四月,始告完成,從此《永樂大典》備有兩部,原書稱永樂正本,移放文淵閣,重錄本稱嘉靖副本,格式尺寸一同正本,存放於皇史宬。

二、清代——改朝換代,初遭厄運;人禍兵燹,瀕於滅頂。國寶星散,世人扼腕;湮沒天壤,弱息僅存

雖然《永樂大典》有正副兩部,但其命運卻是飽經風霜,多遭厄難。正本只在重錄時猶「卿雲之一見」,其後竟不知所終。大多數學者認為正本毀於明亡之際的戰火;但也有人猜測被殉葬在了明世宗之永陵中,不過這兩種說法,史籍均無明確記載。副本原藏皇史宬,清雍正年間移藏翰林院敬一亭。清乾隆修纂《四庫全書》時,曾對《大典》作過清點,發現已佚二千四百二十二卷,這以後隨著清王朝的日趨腐敗,對《大典》管理更加廢弛,以至官吏偷盜,鼠蟲嚙咬,亡散日多。光緒元年(一八七五)清點時,發現僅剩五千餘冊,到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更只剩下八百餘冊。光緒二十六年(一九〇〇),最後的命運降臨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與使館毗鄰的翰林院淪為戰場,建築碎為瓦礫,藏書四散蝶飛,《永樂大典》慘遭蹂躪,侵略者甚至把較厚的《大典》用來代替磚頭石塊,構築工事。《永樂大典》遭此滅頂厄運,幾乎喪失殆盡,其大部分為兵火所焚,倖存少數亦為侵略軍劫走,運往日、英、美、德等國,散落世界各地。清末民初,民國政府將殘存的《永樂大典》移交教育部時,這部曾經傲視群書、出類拔萃的文化珍籍,僅存可憐的六十四冊,令人扼腕痛惜!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叄、《永樂大典》殘卷的搜集、整理與出版

一、民國時期的搜集——有識之士,奔走搜求;殫精竭慮,救護劫餘

倖存於世的《永樂大典》殘卷約四百餘冊八百一十三卷,散藏於八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十家公私藏書機構,調查和徵集《永樂大典》是一項十分艱辛的工作。清末民初以來,許多有識之士開始想方設法搜集尋找散落民間的《永樂大典》殘卷,並在戰火硝煙中冒著生命危險搶救保護這些劫後遺存。其中,袁同禮、趙萬里、鄭振鐸等人居功至偉,致力尤深。經過以袁同禮、趙萬里為代表的中國圖家圖書館的前身京師圖書館(後改稱國立北平圖書館、北京圖書館)諸學人志士長期不懈的努力,《永樂大典》殘卷收藏數不斷遞增,至一九三四年,北平圖書館館藏數量已達九十三冊。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搜集——珠還合浦,化私為公;人心所向,積腋成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們的民族開始復興,國家逐步走上了統一富強的康庄大道,《永樂大典》殘卷也結束了亡佚流散的命運,開始重新聚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蘇聯三次將沙俄和日本侵略者劫走的六十四冊《永樂大典》歸還我國。一九五五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亦歸還德國來比錫大學圖書館所藏三冊。國內許多收藏單位和私人藏書家,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下,紛紛把珍藏多年的《永樂大典》零冊捐獻國家。一九五一年以張元濟為首的上海商務印書館董事會一致通過決議,將原藏商務印書館所屬東方圖書館的二十一冊《永樂大典》捐獻給國家。張元濟創辦的涵芬樓,曾是大江以南藏書最為宏富者,所藏多珍本秘籍,該藏書樓不幸毀於「一·二八」日本侵略上海的炮火,此二十一冊《永樂大典》是涵芬樓歷年辛勤搜集而幸免於難者。北京大學圖書館亦將該館所藏「水」字韻四冊交北京圖書館統一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工作的顧子剛,是第一個私人向國家捐贈《永樂大典》的人,他在一九五一年捐贈了三冊。這三冊原系北洋軍閥徐世昌所有,後從徐家散出,為顧先生所購得。此外,周叔弢、趙元方、張季薌、鄭廣權、王富晉、陳李藹如、趙玉林等也先後各捐一冊,歸國家統一保管。由於這些藏家的慷慨捐贈,使北京圖書館的《永樂大典》館藏數驟增至二百二十一冊(包括抗戰時期寄存美國,一九六五年運存台灣「中央圖書館」的六十冊),超過了世界各國收藏量。

三、整理與出版——再集散篇,輯佚考訂。影印諸版,風采稍遜

近百年來,在積極搜集《永樂大典》殘卷的同時,繆荃孫、袁同禮、趙萬里等學者也開始了對《永樂大典》的整理爬梳與輯佚考訂工作。繆荃孫輯出了《曾文公遺錄》《明永樂順天府志》《明瀘州府志》《中興三公年表》等書,趙萬里也輯出了《陳了翁年譜》《元一統志》《析津志輯校》《薛仁貴徵遼事略》等,使很多幾近失傳的典籍再現學林。袁同禮、趙萬里、王重民、張秀民、陳恩慧、李致忠、陳杏珍等學者也陸續發表了許多研究考訂《永樂大典》的文章。

為了保存與傳播,民國以來不少個人和出版機構刊印過《永樂大典》,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中華書局和台灣世界書局在上個世紀六十及八十年代推出的縮印本。這些影印本充分體現了海峽兩岸學者在調查收集《永樂大典》上的貢獻,大大推進了學界對《永樂大典》的整理與研究。但毋庸諱言,由於時代與技術條件的制約,這些刊印本亦存在一些問題,或因零篇散卷,形單影隻,難現昔日輝煌;或因開本過小,文字漫漶,稍失《永樂大典》風韻;或因單色印刷,版面凌亂,頗傷原著書品。此類瑕疵,讓使用者長懷月缺之憾。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模擬影印版《永樂大典》的特色、價值及意義

盛世盛舉,豐碑里程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有感於《永樂大典》的數百年滄桑以及傳藏出版中的諸多遺憾,經過多年籌劃準備,決定將存世的《永樂大典》全部按照明代嘉靖抄本的形制模擬影印出版,並於二〇〇二年正式啟動了這一宏偉工程。至二〇〇三年底已按計劃順利完成了現藏於中國大陸各收藏機構的一百六十三冊《永樂大典》的影印出版工作。這是《永樂大典》編纂六百年來第一次大規模、成系統地按原書原大模擬出版,堪稱《永樂大典》傳播史上一座劃時代的里程碑,也是新世紀文化領域的一項重大舉措。《永樂大典》的模擬影印出版,得到了黨和政府有關部門,特別是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專家學者也紛紛獻計獻策,更蒙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四川大學博物館、南京圖書館惠借底本。正是改革開放以來日益強盛的國力,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與幫助,共同促成了這一功在當代、利及千秋的文化盛舉。

續絕存本,傳藏遺珍

《永樂大典》殘卷是歷經滄桑而倖存的「國之重寶」亟需搶救保護。基於目前的保存現狀,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儘可能接近原樣地將其複製出版,提供給世人收藏利用,減少原件的直接流通和使用,是對這一歷史遺珍最有效的保護手段之一,也是使《永樂大典》能傳之久遠、澤被後人的需要。

化身千百,嘉惠學林

保存、保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造福人類與社會。《永樂大典》殘卷雖僅及原書的百分之四,但由於每一冊《永樂大典》都是一座數據寶庫,所以仍有許多可供挖掘利用的珍貴文化資源。可是,目前這些殘存的《永樂大典》星散於世界各地,且均被收藏者視為重寶,不肯輕易示人,使得人們對它的研究和利用變得困難重重。我社將散藏於各地的《永樂大典》彙集起來,系統地刊布流傳,使之化身千百,為更多的人研究使用提供便利,實為中外學術的一大幸事。

現代技術,再現神韻

《永樂大典》除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外,其版本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亦不可估量,採取一般的縮印方式,很難充分體現其風采,也難以完整保存和全面傳達數百年滄桑巨變在原書上留下的相關信息。有鑒於此,我社此次影印《永樂大典》,從版式、行款、用料、裝幀等各個方面全仿嘉靖副本,精工製作,幾可亂真。這一出版成果不僅使《永樂大典》永無災厄之虞,也使今天的人們能夠準確地感知到這一誕生於六百年前的偉大文化奇觀的恢弘氣勢和不朽神韻。

反響熱烈 重現經典

本書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和持續關注,獲得學界專家的一致肯定。由於印數較少,許多文獻收藏機構和歷史文化愛好者盼望擁有一部而不得。為滿足讀者的需求,同時為了貫徹國務院辦公廳在二〇〇七年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7]6號)中提出的「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二〇一七年十月我社決定重印大陸藏《永樂大典》(全一百六十四冊,第一百六十四冊為總目和前言),於二〇一八年十月正式出版。本次重印,依原書重新拍照、重新修圖製作;正文紙選用安徽涇縣優質雙層夾宣,每一個環節都力圖做到精益求精。

繼往開來 生生不息

繼大陸存藏《永樂大典》(全一百六十四冊)之後,我社又陸續出版了《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永樂大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藏〈永樂大典〉》《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藏〈永樂大典〉》《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等流失海外的《永樂大典》五十八冊,以及新發現的一冊——《永樂大典》「湖」字韻卷二二七二—二二七四。另外,還有即將出版的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京都大學藏《永樂大典》若干冊,以及正在洽談中的國外藏《永樂大典》。總之,我社會繼續致力于海內外藏《永樂大典》的影印出版工作,真誠希望我們的努力能滿足海內外學界研究之需,同時也能為文獻收藏機構和傳統典籍愛好者提供收藏與閱讀機會。

喚起同道,青史彪炳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模擬影印出版《永樂大典》的另一目的是喚起同道,正如原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先生在《呼籲書》中呼籲的,讓散落世界各地的《永樂大典》殘卷早日聚集,刊布流行,造福於世。當然這一良好願望的實現,還有賴各國《永樂大典》公私收藏機構的共同努力和真誠合作。衷心希望一切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朋友們共襄盛舉,使這一人類偉大的文化遺產重現於世。為這項事業作出貢獻的機構和人士也將藉此彪炳青史。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總目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永樂大典(全一六四冊 重印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舊書收藏者的心理旅程
河邊舊書攤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