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你的日積月累,早晚會成為別人的望塵莫及

你的日積月累,早晚會成為別人的望塵莫及

道教天下

弘揚中華道教文化,學習中華道教修行

關注

茫茫人海,相識便是善緣 ?



青山微信號:

qshd114


已有青山道長微信的,不用重複添加


你的日積月累,早晚會成為別人的望塵莫及。



1

「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要學會敬畏自己的對手"

在曹叡(ruì)死後,曹爽囂張跋扈,獨斷專權,一手操縱把司馬懿升為太傅,其實是架空了他在朝堂的控制權。

面對曹爽種種咄咄逼人的行徑,司馬懿的學生鍾會上門勸他,「老師,你就甘於這坐而論道的太傅之位嗎?」

鍾會的勸告其實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內心的蠢蠢欲動,他希望司馬懿能做些什麼來和曹爽爭鬥,奪回士族在朝堂的地位。

但司馬懿卻不為所動,他以楊修為例好言教導鍾會,不要重蹈楊修覆轍,「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要學會敬畏自己的對手」。

一句話,就點出了司馬懿不和曹爽一般計較的原因,不是怯懦,只是先保有一份敬畏之心。

道教繼承了我國古代神仙思想;長生不死,修真成仙,成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鍊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視醫藥和養生之術。本文介紹了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人在醫藥學方面的成就,並從服食、辟穀、導引、行氣、房中五個方面論述了道教的養生健身之術,辨析了其中的科學因素與虛妄夸誕之說。文章認為,道教在醫藥和養生方面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以及寶貴的經驗和知識,應珍視這份文化遺產,加以發掘和整理,剔除其虛妄迷信因素,發揚其科學內容。

生死問題是人生哲學上的重大問題。生必有死,雖是辨證發展的必然規律,但人的慾望總是希望延年益壽,尤其是剝削階級的最高統治者,總是希望長期保持富貴榮華、驕奢淫逸的生活,貪婪地追求長生不死。春秋時代,齊景公就說過:「古而不死,其樂若何?」(《左傳》昭公二十年)戰國時,出現了一批方士,為了迎合王公貴族求長生的心理,於是編造出海上有長生不死之葯的謊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齊國的方士徐福等上書說,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許多仙人都住在那裡,如能到達,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領著數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韓終等「求仙人不死之葯」。(《史記?秦始皇本紀》)經過幾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結果一無所獲。漢武帝時,方士李少君對武帝說用丹砂可以煉出黃金,以黃金為飲器則益壽,可以見到蓬萊島上的神仙,於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齊國的方士公孫卿又對漢武帝講黃帝乘龍上天的事,武帝聽了深為羨慕說:「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史記?封禪書》)秦皇漢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繼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長生不死,成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鍊目的。為了修仙長生,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長人的壽命,因此醫藥成為仙道修鍊的必要手段。《抱朴子?雜應篇》說:「故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所謂「近禍」就是指人們患的各種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漢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將傳教與治病結合起來。由於漢末曾有幾次傳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價的中草藥、「符水」給人治病,使一些人獲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壽」,,消災治病」說成道教的業務。全真道的創始人王喆說:「葯者乃山川之秀氣,草木之精華。……肯精學者,活人之性命;若盲醫者損人之形體,學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無以助道。不可執著,則有損於陰功;外貪財貨,內費修真。」(《重陽立教十五論?論合葯》)這說明學道之人必須通醫術,醫藥有助於宗教的宣傳推廣,但不能執著,以醫為業,甚至借醫藥來貪取財貨。這種不道德的行為,當然有損陰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來,道教所以重視醫藥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鍊成仙,必須服食煉丹,而醫藥則是服食煉丹的重要手段。其二,醫藥可以濟世活人,利用醫藥來治病救人,接近群眾,是擴大宗教宣傳影響的最好方法之一。

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種種修鍊的方術,如服食煉丹、導引行氣、辟穀、存神以及房中之術等等,所以葛洪說:「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訣者,則曰導引可以難老;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抱朴子?微旨》)道教的這些修鍊方術,雖以修真成仙為目的,具有虛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著古代醫藥和養生的科學內容。現就這兩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紀以來,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重要瓶頸。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歷來十分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老子想爾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沖氣以為和」、「和則相生」等理論。「中和」之氣具有「調和萬物」的功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長的重要基礎。可以說,「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諧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諧,才會有萬物的生長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諧生命、和諧自然的重要思想資源。

從「中和之道」的和諧思想出發,道教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準則,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態建設。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態倫理

「中和之道」體現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諧生態倫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無為」為法則。道化生萬物,皆自然無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約。

「道生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萬物都按照「道」賦予它們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發展的權利,人類沒有權利去破壞它們。人類對待萬物的態度應該如葛洪《抱朴子內篇》中所稱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觀規律,與一切外物和諧共生,以獲得人與自然在整體上的和諧。

「道通萬物」的生態倫理。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應該互相尊重、和諧共處,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道教還認為,道化生萬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的,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於「萬物之師長」的位置,為「理萬物之長」。也就是說,人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人的行為要符合「天道」,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與自然更加和諧。

「道貴中和」的生態倫理。道教從「道法自然」的整體出發,十分重視人對環境的依賴關係。道教認為,維護整個自然界的和諧與安寧,是人類本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要確保天地的平安。「道貴中和」,就是說人類社會與自然要維持一種和諧的平衡。《太平經》強調人類若想長久安寧,就必須使自身賴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諧安寧。為此,人類就要認識自然規律,並按照自然規律去辦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態智慧

道經稱:「天地合和,萬物萌芽」,「天地不和,陰陽失度」,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感應、相互影響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太平經》認為,太陽、太陰、中和三氣和諧而化生萬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陽、太陰、中和三氣缺一不可。只有陰陽二氣相互和諧產生「中和」之氣,並共同生養萬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經》還進一步指出,人是自然萬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氣所生,即是說,天、地、人同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著共生共榮的關係,因此必須要互相尊重、和諧共處。

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道教認為,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所謂「天地不和,陰陽錯謬,災及萬民」,就是說自然生態失衡將直接影響到人類世界的生存。這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智慧幾乎貫穿在道教思想的各個方面,如在自身修鍊方面,道教所強調的是自身的和諧,追求的則是與道合真、長生久視。再如,歷代道教徒都能自覺綠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築的周邊環境,道觀內外的蒼松翠柏、綠樹成蔭,正是道教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具體體現。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智慧。現代環境科學告訴我們: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體相關性,即自然宇宙間沒有孤立發生的現象,一切都處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剋、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中。人與自然也是整體關聯的,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就是人類社會的必然選擇。道教並不反對「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張人改造自然應受道德的約束,應對環境採取保護措施,以謙下的精神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既然人與天地萬物共存於同一個地球之中,又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那麼人作為萬物之靈,就有責任和義務協調、關照人與宇宙、天地、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態建設

人類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人類在享有對自然的權利的同時,應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去年召開的生態文明貴陽會議發表的「2010年貴陽共識」明確提出,「綠色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機遇和挑戰,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重要內容」。

道教從「中和之道」的思想出發,進一步闡述了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態倫理。《太平經》指出,人和自然萬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權利,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這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當今的中國道教界,正在積極闡發和弘揚道教的生態智慧,踐行著「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進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

積極倡導生態保護,著力推進生態道觀建設。道教崇尚自然,歷來就十分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早在1993年中國道教協會召開的全國道教界愛國愛教先進表彰會上,就積極鼓勵全國道教徒「植樹造林、美化環境」,並對「植樹護林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1995年,中國道教協會參加了在英國召開的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會議,發表了《中國道教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宣言》,並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聯合會。此後,我國道教界積極行動起來,開展了全面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道觀的建設工程,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是倡導植樹造林,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中國道教協會於2003年初向全國道教界發出倡議,計劃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建立「中國道教生態林建設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樹造林任務,對民勤縣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是提出「生態道觀」理念,舉辦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生態道觀就是強調對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實現道教所追求的人間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前身)召開,通過的《秦嶺宣言》提出了致力於營建環境友好型道教宮觀的奮鬥目標。2007年,第二次中國道教生態保護教育工作間舉行,提出了7項具體任務,如將宮觀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納入區域生態保護規劃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國道教宮觀生態保護論壇召開,「生態道觀」項目得到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關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的支持。論壇發布了《生態道觀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觀「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和宣傳教育的規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觀道眾的生態環保意識,最大限度地採用節能技術和材料,形成與周邊自然環境和社區人群相協調的良性生態圈」。這使營建生態道觀的活動走向更為廣闊的空間,為道教參與環境保護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積極開展環保規劃,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09年,中國道教協會形成了《中國道教界保護環境的8年規劃(2010-2017)綱要意見》,向各地省(市)級道教協會下發。《綱要意見》要求各地方道協、宮觀進行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將宮觀的生態保護納入創建和諧宮觀的目標中,為建設生態道觀、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新的貢獻。《綱要意見》的主要內容包括:開展生態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在資源使用中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規劃建築設施,倡導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護道教宮觀周邊的水資源等;把環保意識和行動落實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導道教節儉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環保要求的養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和途徑宣傳環保,如倡議在所有道教節日和大型宗教活動中,都要突出生態保護宣傳內容等。

積極宣傳環保理念,著力推進生態和諧建設。在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筆者認為必須要注重「三個保護」的真正落實。即是說,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在強調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生態文明的保護;在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要注重對自然生態和諧的保護。

在現代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實現「四個觀念」的根本轉變。即是說,要實現自然觀念的根本轉變,懂得尊重和保護自然;要實現價值觀念的根本轉變,用人類社會應有的道德倫理去約束無限消費的慾望;要實現倫理觀念的根本轉變,把倫理的指向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尊重自然、愛護環境;要實現生產觀念的根本轉變,人類應在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博愛萬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類與自然萬物在高度和諧統一中相互轉換物質和能量,最終實現人類與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

在自然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方面,筆者認為要堅持「四項措施」的全面實施。即是說,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社會法制建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社會責任意識和個人自覺意識。

綜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導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態和諧理論,強調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類社會始終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道教的這種生態文明思想,正是人類社會必須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廣的。特別是對於現代生態和諧建設,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推進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指導意義。


從司馬懿反觀我們自身,特別是對於年輕的90後、00後一代,浮躁和急功急利的心態害人不淺,需要學一學司馬懿這份人生態度,對於人生勁敵,不能急於魚死網破,而是要靜待良機。



2

"不要和愚蠢硬碰硬,要學會向愚蠢低頭"

曹爽毫不顧忌同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要逼郭太后遷宮,以此來架空年幼的皇帝。

司馬昭忿忿不平地對父親說,曹爽實在太過分了,這是在凌辱司馬家,忍無可忍之時就無需再忍。

但司馬懿聽了兒子一番言論卻非常平靜,他問司馬昭:「這曹爽比諸葛亮如何?」

司馬昭回答道,「螻蟻爾。」

司馬懿於是進一步告訴兒子:「與愚蠢硬碰硬拼個頭破血流,豈不更愚蠢?人這一生,難免和愚蠢為伍,要學會向愚蠢低頭」。

司馬懿的這段話,又一次真理了,曹爽雖然通過小手段逼得郭太后移宮,欺主年少似乎能隻手遮天,但屢次作死的曹爽真的能笑到最後嗎?

司馬懿再次告訴我們,當遭遇一些愚蠢的挑釁和下作的手段時,沒必要睚眥必報,不要和愚蠢者為伍,因為多行不義者終將必自斃。



3

「我只想這一生一世,耳朵都在夫人手裡」

在劇中,作為「最怕老婆」的男人,司馬懿把愛妻這一精神發揚光大,可以說,「種花夫婦」把擰耳朵這一生活細節保持了一生。

每一次擰耳朵,都讓人回憶起兩人千百般恩愛的時光,催人淚下。

司馬懿剛輔佐曹丕時,眾人要在曹丕府中設宴,本該和「同事們」飲酒作樂的司馬懿,卻陪張春華在灶下做飯。

面對張春華的小脾氣,司馬懿好聲安慰她,「外面的事談得再大,飯總是吃不香,還是家裡的飯好吃」,一番話,頓時哄得張春華開心了許多。

張春華倚靠在司馬懿背上深情地傾訴,不管以後的天下如何,只要司馬懿一生平安。

司馬懿更是對妻子說出了那句他記了一輩子,也做了一輩子的話,「我只想這一生一世,耳朵都在夫人手裡」。


4

「臣一路走來,沒有敵人,看見的都是朋友和師長」

司馬懿一生最大的對手有二,年輕時輔佐曹丕時,最大的對手是楊修,然而在楊修因雞肋事件被曹操判死刑後,司馬懿卻主動請求曹操讓他見楊修。

曹操問他原因,司馬懿是這麼說的,「臣一路走來,沒有敵人,看見的都是朋友和師長」。司馬懿誠懇的一席話,果然打動了曹操,也越發讓曹操從心底欣賞他。

秉承著這個為人處事原則,司馬懿對楊修、諸葛亮等對手們都充滿尊敬,甚至對害過他的人都不存恨意,在生死時刻總能得以和解。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司馬懿來到他生前所在的蜀軍營帳,以水代酒敬孔明,眼中滿含熱淚,如果不是兒子提醒他身後是大魏的將士,司馬懿甚至要跪下去祭拜。

和諧是民眾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諧的社會裡,不僅人人心情愉快、處處溫暖融洽,而且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也會大大提高,社會秩序穩定而協調。在中國各個朝代幾千年的歷史交替中,和諧不僅是先人們為人處世、治理國家的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綿延幾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諧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主題,天時地利人和、家和萬事興……都體現了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的共同夢想。安寧、穩定的和諧環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也是人類活動和生活的必要條件。離開和諧,社會無從發展,個人也得不到幸福。

現在中國的發展處在一個黃金期,但也是矛盾突顯期。要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善於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環境。發展是硬道理,和諧則是硬道理後面的硬道理。構建和諧社會作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最廣泛的社會動員,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廣納群言,廣謀良策,多方發動,多種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從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中,發掘「和"的文化內涵,古為今用。儒、道、釋是中國文化的三個支柱,它們都倡導和諧,然而各自和諧的內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視的是社會秩序,主張和而不同,以倡導「非寡"、「非亂"、「非同"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諧"為目標的理想和諧境界。佛教重視的是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強調奉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規則。而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關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諧發展,以「道"為最高信仰,倡導人們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為事,生成容納萬物、自然平和無私、無為柔弱不爭的環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貼近人、最具人性的。



司馬懿誇讚孔明,「你一生清清白白,就像這水一般,雖然你我為敵六載,但我卻一直視你為知音,孔明,讓我尊你一聲,先生。」

而劇情發展到曹叡死後,曹叡的男寵辟邪被打入獄中,司馬懿是唯一一個去探望他的人,雖然辟邪總是為了曹叡給司馬懿找麻煩,但司馬懿仍然以大度之心,憐憫他對先帝的一片忠心,還為他帶了一件衣裳,為他保全了最終的尊嚴。

辟邪警示司馬懿,曹爽年少輕狂、驟登高位,只怕他下半生也要身陷囹圄,他卻回答說,「司馬懿,不會與他人爭鬥」,謙恭內斂,不爭不搶,正是司馬懿在職場上的寫照。

司馬懿對對手和敵人的尊敬,讓我們看到他的胸襟和氣量。

在職場上,要學會向對手學習,尊重對手、感恩對手,因為正是他們的存在,才使自己更加強大,才能獲得更長足的進步。



5

「敗而不傷,敗而不恥,先要學的是善敗」

在育兒上,司馬懿也頗有一番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與諸葛亮對陣失敗,被搶了隴上小麥後,魏軍眾將士都十分不滿,明明魏軍兵力是蜀軍數倍,居然還輸給了諸葛亮,連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坐不住了,一起去司馬懿帳內抱怨。

去了司馬懿的大帳後,卻只見司馬懿和管家侯吉居然優哉游哉地打著五禽戲,兩個兒子頓時連連吐槽,司馬懿倒是非常淡然,問兒子:

「你們是來打仗的,還是來鬥氣的?那些一心想贏的人,就能贏到最後嗎?打仗,先要學的是善敗,敗而不恥,敗而不傷,才真的能笑到最後。」

司馬懿的一番話,立刻讓兩個兒子心領神會,明白了父親按兵不動的用意,父子三人甚至一起打起了五禽戲。

以「失敗學」教育兒子,和現代父母恨不得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做法截然不同。

誰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卻很少有人能正確面對失敗,司馬懿就告訴我們,要對失敗多一些耐心,才能贏得最後的成功。

司馬懿的種種金句,細細品來對當代人都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無論是愛情、職場、人生、還是育兒上,司馬懿都很有一番自己的見解,不僅有精彩劇情,更難得的是能學到不少人生的奧秘。


結緣奉請

點擊下方

藍色

文字進入


道學課堂,《六爻占卜預測術》網路授課班招生啟告!


?  免費結緣《

道德真經

》抄經本,抄經有十大功德!不可錯過!(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  

精心收集400首玄門道樂

【如意u盤結緣 贈千篇道學資料】



?  免費結緣《

太上感應篇

》抄經本!《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桃木牌!



?  

恭請道長親筆手繪結煞靈符

,恭請符神大將軍親臨護佑!



道教天下


微信公眾號平台


長按二維碼關注


漫慢弘道路,君與同行否



青山道長


個人微信號


長按二維碼添加


茫茫人海,相識便是善緣




  關注查看  


溫馨提示:

查看以下內容需先關注微信公眾平台


圍觀


回復"0":道德經全文及注釋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道教知識及特徵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道教的起源、道術、典籍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道教神像供養禮儀


丨更多



熱文


回復"4":道教常識一百八十問


丨更多



熱文


回復"5":道教長壽之法十訣大公開


丨更多



熱文


回復"6":道德真經全文


丨更多



熱文


回復"7":道家「三魂七魄」說


丨更多



熱文


回復"8":在家之人能修道嗎


丨更多



熱文


回復"9":當今世界道教流派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0":什麼是道與德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1":道教的五行相生相剋關係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2":參觀道教宮觀禮儀有哪些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3":道士可以結婚嗎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4":道教神仙譜系是怎樣的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5":什麼是戊不朝真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6":關聖帝君的事迹如何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7":城隍爺是何神靈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8":土地公與財神爺是何神


丨更多



熱文


回復"19":純陽祖師聖跡如何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0":道教八仙何仙姑是何出處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1":道教里對龍怎麼解釋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2":道教部分經典語錄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3":七種情況千萬不能殺生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4":

傳說中幾種有靈性的動物,不可食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5":

姜子牙所推算的萬年之中國很准很震驚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6":

這是一場百年大騙局,請急轉給親朋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7":

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善惡自有記功坊)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8":

天安門前有玄機,國人不知的驚天秘密


丨更多



熱文


回復"29":

精美財神像(見者得財,轉發有福)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0":

每當時代無可救藥 總是道家撥亂反正!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1":

震驚中國的四大風水事件,你不動我,我不動你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2":

通靈者,淫蕩好色之人沒有好命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3":

你還記得老祖宗是怎麼過年嗎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4":

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5":

你手上有幾個簸箕幾個斗,你是富貴命嗎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6":

鬼壓床,你信科學還是信道士?


丨更多



熱文


回復"37":

鬼上身的九種靈異癥狀


丨更多


推薦關注「道教天下」公眾平台,從這裡遇見你的信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天下 的精彩文章:

山中採藥奇遇!
出家住觀,不是幻想中多麼美好,網路青年你可受了

TAG:道教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