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皇帝雖然名聲不佳,可是卻留下四件「異」寶,每件都不一般!
蛐蛐罐,是蛐蛐的戰場,是斗蛐蛐不可或缺的寶貝之一。歷史上,明朝宣德皇帝因為酷愛斗蛐蛐,而被稱為"蟋蟀皇帝"。可令人想不通的是,在青花瓷器製作量很大的宣德年間,為何今天我們很難看到宣德年間的蛐蛐罐?難道關於"蟋蟀皇帝"的記載是假的嗎?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事實上,宣德皇帝還真是名副其實的"蟋蟀皇帝",但人家並不是單純的耽誤朝政。相反,宣德皇帝還同他父親一同締造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而仁宗皇帝在位僅一年。所以,"仁宣之治"基本上全是宣德皇帝的功勞。在政治上取得空前成功的宣德皇帝,卻有一項一直被後人詬病的愛好,斗蛐蛐。其實皇帝在工作之餘,鬥鬥蛐蛐,本來無傷大雅。只是下邊為了博得皇帝的好感,爭著獻好蛐蛐。而蛐蛐不是地里能種出來的,於是一層一層的殘酷攤派,最後到百姓那裡,就變成了苦不堪言。
坐實了酷愛斗蛐蛐的宣德一朝,定然少不了與之配套的精品蛐蛐罐子。只可惜的是,今天,我們基本上很難看到宣德年間燒制的蛐蛐罐。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三個。
第一個原因是:不管皇帝愛斗蛐蛐,還是宰相愛斗蛐蛐,還是平民百姓,在愛好過後,人們總能明白那是玩物喪志的東西。如同決心戒賭后,把麻將和色子給砸了一樣。蛐蛐罐子最後也總要承擔起「粉身碎骨」的角色,成為必砸的目標。
第二個原因與青花瓷的工藝成熟有關。青花瓷工藝起源於元代,發展到明代,景德鎮對青花瓷的燒造工藝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這樣的一個大的技術背景下,燒造這種精巧的蛐蛐罐子,不管是形制,圖案,還是燒造工藝就必然有更高的要求。而且,作為宮廷用品,又有著只留精品,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的規定。所以能流傳下來的,就全是少之又少的精品中的精品。
第三個原因是這場斗蛐蛐活動本身帶來的,說出來還確實地窩心。斗蛐蛐本來就極其慘烈。兩隻沒有手指大的小動物,一旦放進蛐蛐罐里,就中能斗個你死我活,卸腿破肚,在所不惜。感官的刺激,讓人們因此衍生出來的賭博,甚至賭命等等活動,讓這個兩隻小蟲子的鬥爭變成了場內場外,都十分慘烈的鬥爭。那小巧的蛐蛐罐子,也很難逃脫被打碎的命運。
據說,目前傳世的宣德年間蛐蛐罐子僅有四件:一是89年香港蘇富比拍賣的坐蓋式黃地青花瓜葉紋蟋蟀罐;二是藏於蘇州博物館的平蓋式纏枝牡丹紋蟋蟀罐;三是藏於日本戶栗美術館的平蓋式天馬紋蟋蟀罐。最後一件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大明宣德年制」款仿汝釉蟋蟀罐。
這樣看來,再精美的玩物,也只能是玩物。再精美的玩物,也逃不掉歷史長河的淘汰。所以,不管有多麼冠冕堂皇的理由,還是要實實在在地做人做事,少一些沉迷和墜落吧。


※南唐李煜被押送汴京,秘密攜帶兩件寶貝,宋太祖都被氣樂了!
※小山村出土一件「玉耳金舟」,它被製成這個模樣源於一次失誤事件
TAG:歷史解密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