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修繕明代十三陵時大興土木,雲貴川等地的楠木已經採伐殆盡

乾隆修繕明代十三陵時大興土木,雲貴川等地的楠木已經採伐殆盡

我們知道,為了尋找品質優良的建築材料,三國時孫吳政權公開挖墓。《三國志》記載,為了給孫堅建廟,吳人挖開長沙王吳芮的墓冢。這時候,吳芮已經下葬四百多年,墓葬挖開後,吳芮的容貌和生前一樣,衣服完好。《太平御覽》記載,吳景帝時代,為了「取板」、「治城」, 吳景帝發動軍隊挖掘墓葬,以致於「後發一冢,內有重閤石扉,皆樞轉開閉。……破其棺,棺中有人,鬢已斑白,鮮明面體如生人,棺中有白玉璧三十枚籍屍,兵人舉出死人以倚冢壁。兩耳及鼻中,有黃金如棗」。

乾隆修繕明代十三陵時大興土木,雲貴川等地的楠木已經採伐殆盡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和這種行為完全不同的是,乾隆皇帝在1785年至1787年之間,大規模地修繕了明十三陵。

明永陵位於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1528年,皇后陳氏去世時,世宗命輔臣張璁及兵部員外郎駱用卿等人為陳皇后選擇陵地。同時,也秘密選好了自己的陵地。1636年4月,永陵開始修建,武定侯郭勛、輔臣李時奉命總理山陵營建事宜。當時徵集的營陵人員已有4萬人之眾,每月耗銀30萬兩以上。經過大約十年的修建,永陵與明代前七陵相比,寶城直徑達81丈,裬恩殿為重檐七間,左右配殿各九間,其規模僅次於長陵,超過獻、景、裕、茂、泰、康六陵。永陵聖號碑造型新穎,寶城城台別具一格,開創了「龍鳳戲珠」圖案的御路石雕。在選材方面,朱厚熜非常講究,永陵後來已經是「重門嚴邃,殿宇宏深,樓城巍峨,松柏蒼翠,宛若仙宮」(《昌平州志》)。

乾隆修繕明代十三陵時大興土木,雲貴川等地的楠木已經採伐殆盡

二百一十年的風雨過後,明永陵初建時的木構架尚無大損,而裬恩門和裬恩殿已經是「頭停椽望盡屬破壞,柁、檁、枋、墊亦有糟朽」。面對這種情況,1785年(五十年),乾隆皇帝下令修繕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

整個工程由工部尚書金簡和戶部侍郎曹文埴等人總理,如果按照原來的樣子和制式修繕裬恩門和裬恩殿,僅尋找長陵和永陵兩處所需要的楠木,就是一道考驗總理的尖銳問題。

到底應該怎麼操作?工部尚書金簡和戶部侍郎曹文埴等人反覆討論了當時的情況後,提議乾隆皇帝:擬將永陵享殿等處拆卸,一切柱木大件先盡長陵均勻配用。其永陵宮門、享殿,再將拆下來的兩廡各座木料配搭,按照各陵規制建造享殿五間、宮門三間。這是一個拆大建小的方案,修陵總理們認為:「如此轉移籌辦,不獨長陵規模可仍其舊,輪奐維新,即永陵殿宇亦得與諸陵一律繕治整齊,觀瞻並皆宏敞」。

這個提議讓乾隆皇帝費了一番腦筋。自己下令維修十三陵的目的在於既做出修復滿漢關係的政治姿態,又要昭示自己崇敬先朝,以人為本的心胸,從而順利推行以德治國的方略。倘若維修舊制,落架修繕,既浪費銀兩,還會落個心底偏狹的名聲。既然下決心修建,就乾脆徹底扳倒重來,陵園是否符合原制並不重要。金簡等人的奏摺呈到宮廷後,乾隆很快批准了這個一舉兩得的奏章。

乾隆修繕明代十三陵時大興土木,雲貴川等地的楠木已經採伐殆盡

永陵的裬恩門、裬恩殿全部縮小改建,面闊七間(51米)、進深五間(28米)的裬恩殿縮為面闊五間(26米)、進深三間(14.5米),殿頂由重檐式改建為單檐歇山式。面闊五間(26.3米)、進深二間(11.3米)的裬恩門縮為面闊三間(12.3米)、進深三間(8.7米),維持了單檐歇山頂的形制。

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包括永陵在內的明十三陵修繕結束。因為乾隆修繕時的紮實細緻,雲貴川的楠木已經「採伐殆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